小学数学有效教学途径的几点尝试与思考
2018-01-08苏晨光
苏晨光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中心,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教学途径的探索与尝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2-007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2.043
数学新课改以来,教师要坚持贯彻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构建民主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要把自己亲切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如果教师经常板着脸,就会给学生留下严厉、刻板的印象,就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和排斥心理,造成师生之间的疏远,为此,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多花些时间和学生聊天谈心,融入到学生之中,给学生留下亲切的印象,让学生喜欢并愿意主动和教师交流谈心,将教师看作生活中的伙伴。其次,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学生犯错的时候不要大声训斥,而要以引导为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进步上面,关注学生身心的闪光点,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另外,教师的表扬和夸奖也要注意方法,不能太笼统,也不能太夸张,避免适得其反。
二、设计精彩课堂导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因为年龄的限制,小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差,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又因为客观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欠缺,在构建知识表象的时候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利用精彩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产生求知的动力,从而调整到最佳学习状态;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形象具体的知识表象。例如,在学习平均数的应用题时,以铅笔为道具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相关概念,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9个小磁铁拿出来,摆成了三份,三份分别是1块、2块、6块,然后让学生观察一下它们是不是一样多?如果不一样,哪一份少?哪一份多?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很简单,立即就能说出答案。接着可将小磁铁进行重新“分配”,每一份都是3块,并告诉学生3就是这些小磁铁的平均数,然后又为学生演示一遍,让学生仔细观察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形象直观的演示将“平均数”概念清晰地解释出来,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印象,使他们轻松掌握“平均数”的相关知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实践证明,在特定的情境中可以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动力,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思维的培养。为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求知活动中来,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的时候,判断平年和闰年是这节课的难点,为此,在教学时可以这样说:“我们都知道通过看二月的天数可以得知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但同学们相信老师不看二月的天数也能知道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吗?”听到这话,学生们都流露出怀疑的神情,思考了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回答:“老师,请您说一下1993年是闰年还是平年?”这位学生的话音刚落,教师就回答道:“1993年是平年。”学生们的都被震住了,于是又有学生接二连三地提问,教师都能瞬间给出答案,这下学生的好奇心都被调动了起来。接着教师说:“同学们,老师之所以能够快速说出答案是因为老师掌握了一个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秘密?”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带动下,学生们积极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来。首先,让学生观察1996~2007这些年2月份的日历,让学生观察这些年2月份有多少天,哪些年是闰年,哪些年是平年。通过观察,学生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其次,经过之前的观察可以发现闰年和4之间有着某种联系,接下来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1999 年:1999 ÷ 4 = 499……3,这一年是平年,1996 年:1996 ÷ 4 = 499这一年是闰年,2005 年:2005 ÷ 4 = 501……1这一年是平年,2002 年:2002 ÷ 4 = 500……2这一年是平年,观察这组计算式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最后,检验学习成果,出示一个例子,让学生计算1800和4之间的关系,通过1800÷4=450同学们发现1800是4的倍数,可是1800年2月份只有28天,学生们产生了不解,于是教师再为学生进行详细的介绍,解答学生的疑惑。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角度和层次方向来思考问题,为此,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使问题的答案具有不唯一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这样一道问题:“已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4厘米,那么将两个这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图形,这个图形周长会是多少?”拿到这个问题后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将两个正方形的一条边重合,然后图形的周长就是(8﹢4)×2=24(厘米)。教师并没有立即下结论,而是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经过讨论,有的学生发现如果将两个正方形的一个顶点与另一个正方形的顶点重叠起来,那么新形成的图形周长就是(4+4)×4=32(厘米),于是学生就会发现原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于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在大家的积极思考下,总结出最后的答案:图形周长在24到32之间,思路不同,最后的答案也各不相同。这样一来,不但成功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还促进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实践,勇于面对挑战,探索高效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推进数学教学改革进程,实现高效数学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编著.小学数学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祖琴.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易良斌.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科学研究,20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