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使朗读合理贯串于语文课堂
2018-01-08李玉福
李玉福
摘 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很难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学生更多的是借助大量的书面作业来强化记忆,从而忽略了朗读这一重要环节。为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将朗读合理贯串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朗读;技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2-00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2.041
一、首先要有具体明确的诵读要求
学生自由朗读是体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一种朗读形式。它不是让学生随意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如语文早班车中的诵读就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性,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还可以按照欣赏美文的“六个一”工程来完成对文章的题目、结构或片段的赏析,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比如余映潮的板块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如要用惊奇的语气去读,要用喜悦的语气去读,要用忧伤的语气去读等。直接让学生进入意境。
而对于一篇讲授的美文,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在讲《沁园春·雪》时教师说:“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这首词一直也是我的最爱,每次读来都能感受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同学们感受到了吗?”这样就可以直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美的诗词,要美美地读,美美地品,才能感知古典诗词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深入课文,寻美,品美,读美。”这样既提出了要求,也明确了方法,语言精练、简洁,富有启发性。
二、朗读必须要掌握最基本的朗读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仅仅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洪亮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朗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朗读训练时要正确处理好停顿、重音、语调、语速、语感等,这些都需要在平时的朗读过程中给予点拨和指导。河北师大文学院仇海平老师为我们抛砖引玉,使我们真正悟到了诵读古文要读出“气”,古诗词诵读要读出“韵”,而对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诵读要读出“真”的感受。真是字字珠玑,一语道破。让人真正地领悟到原来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不同的文学作品而定。
如古诗词诵读如何才能读出韵味来呢?仇海平老师采用了讲读结合法,通过真正的名家引领和亲自的当堂示范,使人如痴如醉,如获至宝。既明确了方法,也领悟了语感的把握。想教好任何一篇文章都必须入情入境,不仅能走入文本,还能走出文本。联想到以前在教授《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关于皇帝的心理和语言的描写:“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先让学生自己读,说出读后的感受,再一点点引导,悟皇帝此时的心境,而后再指导学生把声调压低,语速放慢,要告诉学生因为这是心理描写,他要思考,他在害怕;后者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声调要高,语速稍快,因为它是语言描写,表示他并不怀疑,并不愚蠢。这样一低一高,一慢一快,再配上神态、动作、表情,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此,一个表里不一,愚蠢荒唐的皇帝形象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三、将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融入课文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组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就会使一堂语文课精彩纷呈。
仇海平老师、马琳萍老师为我们精彩演绎了吟读、演读、唱读,更是让我们入情入境,心灵再一次因读而受到了震撼。看来读也是治愚的一剂良药。
如在讲授《答谢中书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聆听名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从而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那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震撼,不仅图文并茂,而且也达到了视听的精神享受。接着通过自读、对组读,小组比赛的方式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读中译和读中析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在品析文章时,通过对文章的结构,描绘景物的优美意境、点睛之词、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赏析。由小组长分配任务,可边读边析,或师读徒析。如作者在总写描写山川之美中,作者用“入”“见”两个动词让人觉得高峰似乎具有无限活力,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着,直冲云霄,同样,清澈的水流也似乎有了丰富的积淀,有了无穷无尽的深厚内涵。“交辉”则表现出阳光下石壁变幻莫测的色彩,交相辉映,活力无穷。而写四季之美,作者仅仅举了“青林翠竹”这一例子,其中“翠”字令人眼前一亮,中国汉字特有的象征含义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四季中永远都不缺乏春日的翠绿,作者笔下山中的生气与活力顿时跃然纸上。而在写一日之美中,“将歇”“欲颓”点出了一天之中明暗变化的关键时刻,而就在此时,“乱”字写出声音之纷繁,与“乱花渐欲迷人眼”一般也充满喜悦之情,“竞”写出鱼儿之活跃,而“沉鳞”又暗示鱼潜游之深,让人觉得鱼儿身上活力四射。而作者仅仅是写了山中阴暗交替的一刻,由此你自然可以想象到山中其他时刻的生气与活力无穷无尽。由此可见,所谓的“奇”就表现在时时刻刻都在展现、都在变幻的生机与活力之中。只有领悟了这份生机与活力,才能真正领悟山中景物之“奇”。
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写了这些景色到底传达出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就需要学生齐读,从整体上去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达到读中悟的效果。通过作者写景,抓住自然万物的灵魂,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读中背这种朗读方式最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还要求对精彩部分进行背诵,既能积累名言佳句,又能陶冶思想情操,养成高雅气质。
最后读写必须紧密结合,因为读和写是互补的过程,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让学生从读到写,这是从学习到运用的过程。如完成《答谢中书书》一文的板书之后,一幅山、水、日、鱼等完美的和谐自然风光图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再加上校园和谐一角的视频展示自然就激发了学生想说想写的热情。
总之, 在名家的引领下,我们对朗读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平时虽然也知道朗读的重要,在课上朗读时,总是不能将知识点透,不能上升到理论,今天的我们走出校门,才知道教学路是无止境的,坚信在名家的引领下会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成双锋.如何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2] 陈磊.朗读,语文教学之根本[J]. 教育科研論坛,200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