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实践应用
2018-01-06逯艳秋
逯艳秋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动下,初中数学教师开始应用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数学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其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对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论述,以供相关教师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2-0154-01
1.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是指课堂教学之中,教师通过设置相关任务,将新知识的学习隐含在任务之中,学生通过自己想办法完成任务来获得知识。教师针对新授课所布置的任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多个,但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主动求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则从旁协助学生,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教师的教学工作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以问题和任务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求知。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于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皆具重要作用,其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2.初中数学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应用
2.1通过课前任务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活动包括预习、上课、课后复习巩固等多个组成部分,其中,预习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十分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可通过设置课前任务驱动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活动,调动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欲望,进而为接下来的新授课学习打下基础。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往往忽视课前任务的安排,常常将课前任务固化在课本上,一味地要求学生预习课本知识,而又不交代具体的任务,学生有没有完成任务无从考察,预习的效果如何无从检验,这自然难以发挥预习的作用,这样的课前任务布置也难以激发学生的预习主动性。对此,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出发,提出课前的任务驱动可结合学生的生活来布置,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完成任务,进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之前,教师可布置这样的课前任务:找寻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实物,结合教材,总结平行四边形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如此一来,学生为了核实所看到的实物是否为平行四边形一定会翻阅课本进行对比,自行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性质、特征等知识,手脑并用,实现知识的生活化验证,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自然对于该新授课的学习产生较浓兴趣,预习效果也更为显著。
2.2设置课堂任务有效开展教学。传统的灌输式初中数学教学法已难以满足当下的教学要求,也难以调动学生课堂主体性,往往造成课堂活力不足,学生产生畏惧课堂的心理。而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新授课知识设计教学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课堂知识的学习,进行合作探究、探讨交流,能有效增强课堂活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布置这样的任务: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派一人到讲台前黑板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设计一个任务让其他组的同学来解答。如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请测量这个平行四边形的角与边长,求其面积,等等。如此设计课堂任务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其积极思考,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合作及竞争意识,还能巩固复习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3任务完成后及时总结评价。任务的布置与完成还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总结,并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初中学生的自我批判意识还不足,也还不善于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要进行总结评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评价的方式应该多样化,并以积极评价为主。教师可采取小组成员互评、小组汇报、个人汇报、交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发表观点,教师再指导拨正,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3.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反思
当前,新课改日益盛行,许多教师纷纷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则是其一。部分初中数学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刻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而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不管不问,或是限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及时进行评价总结,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构建知识时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学有所获,而数学基础差、自学能力差的学生学不到知識,这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在设置任务时不仅要考虑知识点的渗透问题,还应考虑任务的难度问题,应结合全体学生情况来设计层次性或难度适中的任务,并及时总结,拓展应用,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大作用,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建义.初中数学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2):53-53.
[2]刘兰香.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6(2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