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情绪初探

2018-01-06杨光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杨光

摘 要:文本是一个各种语言突出手段所产生的意义的复合体,而文本的情绪正是在这种复合中生成的。这个过程,也就是文本的自律的过程。文本的自律说明文本就是目的本身。《百年孤独》文本中的俄狄浦斯王式的收到预言——逃避预言——预言实现和西绪福斯循环式的荒诞结构,以及通过拉美人的视角来叙述事物而产生的陌生化效果,受拉美土著文化影响而带有原始宗教迷信色彩的时空观,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百年孤独》的文本情绪。故而情绪这个概念不单单是有关人的感性方面的一个概念,情绪在文本中还为文本结构所有,不同的文本结构具有其特定的情绪。一个文本中其对不同文本结构的运用或文本结构对自身进行表现就构成了这个文本的文本情绪。

关键词:文本结构特征 文本情绪 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

一、引言

叙事不仅仅是在讲故事,作者的叙述的形式以及所运用的语言中总是有自己的情绪蕴含在其中。因为文学的语言是脱离了现实语言的有用性或目的性的一种语言。正如乔纳森·卡勒所说“文学是‘语言的突出” ①。如果我们将文学语言看作它字面上所描述的那样,那就是拒绝去阅读文本,拒绝去体验作者叙事中的情绪。作为魔幻现实主义大师的马尔克斯,其《百年孤独》为我们创造出一个魔幻怪诞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既有现实的,也有虚构的;既有迷信的,也有宗教的;既有文化信仰之间的冲突,也有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作者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究其原因有拉美本土文化对其影响的因素,同时此中也固然有作者对于其他经典作家作品的学习。然而,从作者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讲这种糅合真的正如传统观念所认为那样,作品中的情绪就是作者情绪的表达吗?

而今,魔幻现实主义早已成为了拉美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小说流派了。然而马尔克斯对这一称呼始终是不以为然。他曾无不笃定地说道:“我相信现实生活的魔幻……故此我认为,那些自诩为‘魔幻现实主义、‘突击队成员的作家唯一应该做的,就是简单地相信现实生活,而不是去力图解释它……拉丁美洲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即便是日常的生活也光怪陆离……我的作品人物在表现这种虚幻的现实时是真实的……我避免去打破那些似乎是现实的事物和似乎是虚幻的事物之间的界限,因为在我力图表现的世界中,并不存在这种藩篱。” ②由此我们便更加能理解《百年孤独》所蕴含着的作者的情绪了。因为作品中的内容是作者对拉美文化及其现实心灵化了的结果。反过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本身就是真实的,它是假定的真实,是内蕴的真实。这种“假定”和“内蕴”就是作者因对现实的濡染而引发的心中的情绪,进而将这种情绪对象化以致凝结为文字的符号形式。深知此理,故而华兹华斯才会有“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表达。对华兹华斯的观点卡西尔也无不深刻的评论道“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就仍然是复写;只不过不是作为对物理对象的事物之复写,而成了对我们的内部生活,对我们的情感和情绪的复写”③。这种复写是对既有生活经验和情感沉潜的结果。然而,我们要问文本中的情绪果真如此吗?

作者生前常常喜欢在胸前佩戴黄色的花朵,等到其去世时热爱他的人们也以撒小黄花的方式来向他作别。这并不是偶然的事情。因为这黄颜色的花朵中或者带有黄颜色的事物中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作者的情緒。我们再从作者创作的具体作品的角度来看文本情绪。在《百年孤独》中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去世的时候天空中飘起了无数小黄花,如纷纷的细雨。这种现象当然不会出现在现实当中,但当我们想起现实中的马尔克斯胸前佩戴的那朵小黄花时读起来又是如此的真实。作者将现实生活中他对于那朵小黄花的情绪,凝结成了其作品中的文字符号。作者将一个曾经有过好奇,有过追求,有过苦闷,渴望被理解而又不可得的一个人的死亡写得如此诗意化。这种对于死亡的表现让我们忘记了死亡的恐惧,而是从那漫天的花雨中读出了一种苦闷孤独的情绪。如果仅这一处来证明文本情绪似乎略显单薄的话,那么《百年孤独》后文中马乌里肖·巴比伦死去的时候,生前梅梅与他恋爱时常伴他们左右的黄蝴蝶也随之离开了人间。甚至在马尔克斯的另一部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费罗伦蒂纳·阿里萨最后也向费尔明纳送去了一束黄玫瑰。在作品中当小黄花和黄蝴蝶出现时总会预示着一种不祥的结局,于是这其中蕴含的作者苦闷低沉孤独的情绪便自不待言。上面是从作品中的一个物像分析的文本情绪,下面从作品的一个场景来看一下文本情绪。在《百年孤独》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她信以为真,尽管家里将亚麻布铺上长桌又摆上银餐具,只是为了喝一杯掺水的巧克力、吃一块甜面包而已”④183。然而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也有一段颇为相似的描写:“每天都要摆好宴会用的桌子,铺上绣花台布,摆上银质的餐具和仿佛在葬礼上用的那种大烛台,就为了让五个幽灵般的人用一杯牛奶咖啡加奶酪饼当作晚餐,这种习惯让她感到羞耻” ⑤75。在这两段文字中人们用庄重的仪式换来的是一顿简单的餐饭,其中所蕴含的生活的无奈是不言而喻的。

显然地,通过以上的论述马尔克斯的作品中蕴含着作者的情绪。然而,这种情绪是作者生活情绪的投射呢,还是说另有其形成根源呢?说得具体一点,情绪通常来说是作为一种属人的感性的事物而存在的,那么我们还要问在一部作品中情绪与文本的结构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因此,为了探讨文本情绪下文将从拉美文化与马尔克斯的关系,《百年孤独》的文本结构,以及文本与人的内在尺度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并且考察情绪在《百年孤独》文本中的具体表现。

二、文本情绪的动机——现实

《百年孤独》的文本情绪并不是空中楼阁,拉美的现实和作者的经历正是文本情绪的现实动机。马尔克斯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做的题为《拉丁美洲的孤独》的演讲中说道“为什么在文学上可以没有保留地赞同我们的独特性,我们在社会变革方面所作的艰难尝试却受到种种怀疑而遭到否定呢……今天值得瑞典文学院注意的,正是拉美这种异乎寻常的现实,而不只是它的文学表现……朋友们,我就是我们的孤独症结所在”⑤213-214。由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孤独”来自于拉丁美洲的历史、社会变革和文化等不被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文明”所认可的这样一种现实。16世纪初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了拉丁美洲对其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16世纪末英、法、荷等国家也纷纷加入到对拉丁美洲的争夺当中。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不仅破坏了拉丁美洲原有的印第安土著文化,而且殖民者所进行的黑奴贸易也将非洲的黑人文化带到了拉美。因此拉美文化可以说是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带有迷信宗教色彩的印第安土著文化和非洲黑人的泛灵文化融合的产物。这种多元的文化对于《百年孤独》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百年孤独》中靠纸牌进行占卜的庇拉尔·特尔内拉,以及具有未卜先知能力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就是就是印第安文化和非洲泛灵文化的代表。其中笃信上帝的费尔南达和马孔多香蕉公司的故事就是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和殖民文化的体现。当19世纪拉美纷纷摆脱殖民统治面对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造成的破坏的时候,拉美国家表现出了对资本主义的失望,于是走上了封建独裁统治的道路。《百年孤独》中第三代阿尔卡蒂奥就是独裁者的代表。当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马孔多的领导权交给他时,他便开始颁布各种严苛的命令实行独裁,凡是抗拒他的人都被关在牢房,甚至将公开嘲笑他的小号手枪毙来以儆效尤。整部《百年孤独》无疑就是拉丁美洲的现实历史的一个缩影。

马尔克斯除了对以上拉美现实历史的濡染之外,其外祖父外祖母也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童年时的马尔克斯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其外祖父参加过哥伦比亚的“千日战争”,对童年时期的马尔克斯来说外祖父本身就是一部历史,是哥伦比亚的近代史的见证人。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可以说就是从外祖父开始的。外祖父的世界是现实的世界,是理性的世界。他带着小马尔克斯去看马戏团,去见识冰,讲述战争的故事。这些俨然成了《百年孤独》中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原型。其外祖母的世界则是一个迷信、虚无但又非常殷实的世界。她爱给小马尔克斯将传说中的鬼怪故事,哼唱民谣。在她的世界里仿佛没有什么不可以。外祖母仿佛就是书中的乌尔苏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深深影响了作者,成了他文学创作的终生财富。多年以后当马尔克斯创作《百年孤独》时依然会想起童年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时所居住的那所“大屋”,这些都成为了《百年孤独》文本情绪表现的现实动机。

这里所说的现实是文本情绪表现的动机显然是我们所明了的。恰如刘勰所谓“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⑥”。因为从一个角度来看文学作品,作品就是作者表现的产物。所谓简单地说表现就是不可见的转化成可见的,就是将“隐的”情凝结成“显的”语言符号的一个过程。而这种“隐情”又是作者受现实影响所引起的。从这一点而言,马尔克斯所处的现实历史及自身经历就成为了《百年孤独》情绪的一个现实来源。然而,笔者以为作品的情绪又不能这样简单的理解,情绪在借助语言符号传达的同时一定有它的文本因素。

三、“语言的突出”——《百年孤独》的文本结构特征

正如羅兰·巴特所说文本是复数的,其自身作为与别的文本的交织物,具有交织的功能,因而文本是意义的复合。⑦由于对拉美文化的濡染以及童年时期的所受遭际的影响,马尔克斯会将这些萦绕他的情绪自不自觉地复合到《百年孤独》文本结构的选择中,这种复合自然使文本具有了情绪。然而,这里所要强调的是:不同的文本结构上的特征都会具有不同的情绪因素。

(一)时空观

《百年孤独》中时空的变化往往是先由时间的变化进而引起空间的变化。而正是这种由文本结构所营造的时空的变化使读者在读到每一个时间点时都会带着不止一个时间点上的情绪。这种时空变化的另外一种好处就是使得文本对于读者而言更加具有一种带入感,使读者感到自己正与书中的人物同台演出。例如这部作品中常出现的句式 “多年以后……将会回想起……”就是这样。作品一开始就说“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④1”。在这句话中,作者首先站在现在的角度叙述未来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因自由党的革命不利而被枪决的事情,其次作者又站在将来行刑的时间点回溯过去来叙述第一次见识冰块的下午。于是我们由开篇的这一句话阅读下文的时候,我们便会带着面对行刑队时的悲凉气氛来体会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人生,当我们读到他被行刑时又会带着看冰块时的惊奇与回忆时的忧伤的情绪。而这种回忆时的情绪又更加加重了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的苦闷孤独的形象色彩。

除了上面的说的这种因时间的改变而引起的空间上的变化的时空观外。另一种就是同时并进的时空观。而这种时空观又往往带有拉丁美洲原始巫术和宗教迷信的色彩。例如在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签订完停战协定后饮弹自尽的描写“他脱下衬衣,坐在行军床边,于下午三点一刻拿起手枪朝胸前私人医生画圈的地方开了一枪。同一时刻在马孔多,乌尔苏拉见灶上的奶锅久烧不开,便掀开锅盖,发现里面满是蛆虫④158”。这里作者将奥·布恩迪亚的自尽与乌尔苏拉的锅不开以及锅里都是蛆虫联系起来写。两者看似毫无联系,但是在信仰原始宗教和巫术的人看来这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巧合而是合乎逻辑的预兆。从这种带有预兆式的时空观中我们看出了原始宗教在拉美人日常生活中的遗留。而正是拉美这种因经济上的落后而带来文化上原始的文化使它受到了欧美文化的孤立。而这种孤立正是拉美人“孤独”的所在。同时我们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这种时空观的文本情绪则体现除了日常生活琐碎无聊的一面。一面是自由党领袖的饮弹自尽,一面是家庭乌尔苏拉做着琐碎的家务。在这种对比中明显有着对于生活的批判的情绪。

因此我们说作者在文本中为表达不同的情绪而选择了不同时空表现手法。换句话说文本中所体现的不同的时空观正是不同情绪的展现。尤其是因时间的变化而引起空间变化的这种时空观从开篇贯穿了整个文本,似乎《百年孤独》我们从哪一节读起都可以,因为这种贯穿全篇的时空观使得那种孤独的情绪在整个文本中也同样一以贯之。而文本中这种一以贯之的情绪归根到底又是由文本结构所引起的。这是因为时空序列错乱的文本结构本身就具有特定的情绪。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不同文本结构所特有的情绪以语言所传达的故事为媒介对自我进行表现就形成了整个文本的情绪。

(二)陌生化

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了“陌生化”的观点。这种观点就是为了加强我们对于日常生活中习见事物的体验和感觉。他们认为这种体验和感觉本身就是审美的目的。在《百年孤独》中同样有着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但是此处的陌生化又不单单是审美的。此处还有陌生化的手法或者说运用陌生化的文本结构对自身情绪的表现。“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以拉丁美洲黑人、印第安人或混血儿的感觉、知觉来审视生活,变习见为新知,化平凡为神奇……无不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⑧而这种感官刺激的体现正是通过陌生化手法或陌生化手法所形成的文本结构的运用所提现出来的。文本结构的种类众多,但是为什么在表现这种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惊异的这种情绪是为什么单单选择具有陌生化手法的这种文本结构呢?这是因为这种文本结构本身就具有这种情绪。

《百年孤独》一开篇写到了磁铁、放大镜都是以一种夸张的方式进行的,无不令人感到惊奇。但是最精彩的是第一次看冰的描写。通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及其两个儿子的视角作者将冰块写作锋芒,写作星辰,写作钻石,将冰块冰冷的感觉写作火在烧。这种陌生化手法下的文本结构让我们读者对冰块有了新奇的感觉体验的同时,也表现出了拉丁美洲的人们在被隔绝的状态下对于外界的好奇。他们愈是对外界感到新奇,这种拉美的孤独愈是强烈。在马孔多建立之初许多事物都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还需指指点点。并且当吉普赛人的到来却给马孔多带来了许多外界新奇的事物。例如后文保守党想马孔多派来了里正,还有香蕉公司的入侵等等,这些都表现了马孔多作为拉美的缩影在受外界孤立的同时,也受外界文明的入侵。这正是拉美人的孤独所在。因此作者在文中运用陌生化手法时是通过马孔多居民的眼睛表现的。这样就更加能够突出文本中孤独的情绪。然而这里文本中的孤独是无需外求的,因为运用陌生化手法的文本结构本身就具有这种孤独的情绪,文本中的孤独情绪正是陌生化的文本结构这种“语言的突出”手段所赋予的。

(三)神话的复归——文本循环结构

从《百年孤独》整体的故事来看又带有明显的神话的色彩。在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的神话中。俄狄浦斯出生时其生身父母忒拜的国王夫妇在阿波罗处得到预言说其子将弑父娶母。拉伊俄斯夫妇就让牧羊人将孩子丢往山中。牧羊人将其交给了科任托斯国王波吕玻斯的牧羊人。因为波吕玻斯无子牧羊人就将俄狄浦斯交给了波吕玻斯。俄狄浦斯长大后听说自己不是波吕玻斯的儿子并在阿波罗处得到预言说自己会弑父娶母。于是俄狄浦斯就逃离了科任托斯。后因其猜破了斯芬克斯的谜语,为忒拜人除去了灾害因而成了忒拜的国王,娶了王后亦即其生母依俄卡斯特。后来忒拜发生了瘟疫,神示说瘟疫是由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造成的。最后俄狄浦斯追查出凶手竟是自己。在《百年孤独》中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为了不生出长着猪尾巴的孩子,逃离了祖辈居住的地方建立了马孔多。可是他们最终依然没能逃离命运的摆布,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生出了一个叫奥雷里亚诺长着猪尾巴的男孩。

通过将《俄狄浦斯王》与《百年孤独》对比我们发现两者都有相似的情节:收到有关自身命运不祥的预言——逃离预言——预言实现。如果抛开两者具体的情节单看这种因恐惧而逃离因有意逃离而接近的这种结构,我们发现这种文本的循环结构中就蕴含了某种情绪了。在这种结构中人们想要超越而不可得,想要逃离却愈发地接近,最终人们只能屈服于这种结构的威力。《百年孤独》写的是拉美人甚或是整个人类的孤独,将这种主旨配合以这种无法逃离的文本循环结构从而使得整个文本的孤独情绪增强了。

在希腊神话中西绪福斯由于泄露了宙斯的秘密于是他被打入冥界,惩罚他在冥界一座陡峭的山处将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推到山顶。但是当他把石头推到山顶的那一刻石头又从山顶滚落。于是他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做着没有尽期的工作接受惩罚。在《百年孤独》中也不乏西绪福斯这样的人物,其文本结构也与西绪福斯神话的循环结构相像。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着迷于吉普赛人带来的新奇的事物,着迷于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然而在他之后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奥雷里亚诺第二、奥雷里亚诺·巴比伦无不继承了他的落落寡合的孤独气质并且着迷于羊皮卷的秘密。在布恩迪亚的家族中他们循环使用着祖辈的名字,凡是叫阿尔卡蒂奥的都有闯荡的精神但都印上了悲剧的命运。凡是叫奥雷里亚诺的都落落寡合、离群索居却头脑出众。凡是叫做阿玛兰妲的都勤快能干,但又都沉溺于回忆。凡是叫梅蕾黛丝的都有出众的容貌,富有叛逆的精神,但都会较早地去世。这正代表了一个家族的轮回和孤独。难怪第一代阿玛兰妲常常会说“世界好像在原地转圈”。从文本的故事结构来看,由最初担心生出祖辈带猪尾巴的后代,到最真的后生出了这样的后代。这又在文本故事结构中完成了一个轮回。文本循环之外的世界都与文本无关。这带有循环的文本结构也赋予了整个文本以西绪福斯神话般地荒诞色彩。此处的文本循环之所以能赋予文本以荒诞的情绪是因为这种文本结构本身就具有此种情绪。

四、结语

以上从情绪的现实来源,文本的结构特征这两个方面分析了《百年孤独》中的文本情绪。而文学无论是对生活的反映,还是对生活的表现都说明了文学对生活的某种内在的联系。但这些生活中的情绪进入一个文学文本中时,是通过各种语言突出的手段来实现的,因为这些手段本身或者说不同的文本结构本身就具有各自特定的情绪。文本情绪就是特定文本结构所特有的情绪的综合与表现的结果。那么生活中的情绪或者说情绪的现实来源与文本情绪是种怎样的关系呢?生活中的情绪或情绪的现实来源是文本情绪的一个动机。生活中有了一种情绪,在将这种情绪诉诸文本时,我们选择一种同样具有此种情绪的文本结构即可。这种文本结构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在文本中的自我表現就构成了文本情绪。

然而这种对于文本结构创造或选择而来的文本情绪意义何在呢?尼采认为艺术诞生自酒神与日神精神的二元冲动。酒神代表了人自我否定的从而复归本源的冲动。日神精神正是派生自这种自我否定的冲动中,为了个体及人生的意义日神精神美化个体形象。这种二元的冲动又是和理性主义相对立的。尼采又认为审美的苏格拉底主义即理性是对于艺术的一种扼杀。那么我们从这种观点来看待文本情绪的生成的过程中对原型结构的这种机械复制是否也是对文学的一种扼杀呢?从而我们疑问,从文学生产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文本情绪之于文学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尚要以期来哲。

注释

① (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M].李平,译.南京:译林

出版社,2013:30.

②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两百年的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谈创作[M].朱景冬,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169-170.

③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241.

④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范晔,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

⑤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M].杨玲,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

⑥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05.

⑦ (美)布莱恩·沃利斯,主编.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对表现的反思[M].宋晓霞,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91-197.

⑧ 陈众议.拉美当代小说流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107.

参考文献

[1] (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M].李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2]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两百年的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谈创作》[M].朱景冬,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3]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4]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范晔,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

[5]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M].杨玲,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

[6] (美)布莱恩·沃利斯,主编.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对表现的反思[M].宋晓霞,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8] 陈众议.拉美当代小说流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9] 陈众议.加西亚·马尔克斯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10]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走过“孤独”与“霍乱”,一生挚爱成就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避“败笔”
闽西地域文化濡染的“百年孤独”
基于高中生视角解读《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中梦想与现实的反差
那么,就呈现此时的我们
戍边老兵魏德友:在无人区坚守“百年孤独”
一点点体面
两个人的“百年孤独”
从主题学看《百年孤独》与《俄狄浦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