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哥写的不是作,是寂寞

2018-01-06王东旭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解读

王东旭

摘 要:小说《沉沦》的当下性解读主要从写作主体作者、写作的文本内容、接受者读者三个方面来分析。寂寞是作者创作的来源,写作是为了排遣寂寞,写作的内容是寂寞之心的反映。作品完成后,其解说权就不再属于作者,而是属于读者。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解读。而生活在把消费寂寞作为时尚的今天,不妨在此大胆地套用一句流行语:“哥写的不是作,是寂寞。”

关键词:寂寞 《沉沦》 当下性 解读

小说《沉沦》是郁达夫的成名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作品。小说《沉沦》主要讲述了一个“一名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因得不到异邦女子的爱情,自己竟走向了猥琐沉沦,最后跳进大海自杀”的故事。其主要表达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大多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及其作品选上都是这么讲述的。但笔者却从小说的字里行间看到每页纸上都写着大大的“寂寞”二字。下面笔者就从写作主体作者、写作的文本内容、接受者读者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写作主体作者分析

郁达夫三岁丧父,母亲长年操劳在外,祖母只顾整天吃斋念佛。童年生活的环境使郁达夫习惯于孤独寂寞。学生时代的他又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孤僻的个性使他敏于内心情感的体验。1913年郁达夫跟随长兄赴日,小说《沉沦》改作于1921年5月9日。在日本的几年期间,弱国子民的身份让他饱受了日本人的民族歧视。特别是郁达夫在感情上的经历。郁达夫曾对日本少女隆子深深迷恋,但这时家人来信催婚,他不得不于1920年7月与富阳有名的才女孙荃举行了婚礼。由于郁达夫痴情于隆子,虽然有娇妻陪伴在旁,他还是急于赶回日本。等他到了日本,隆子已开始了她的皮肉生涯……郁达夫在日本除了与隆子有过一段恋情,还追求过其他女性,但均以失败告终。所以郁达夫对灵肉失衡而产生了深深的寂寞之感。寂寞是文学创作的来源。鲁迅说:“人感到寂寞时,会创作;

一感到干净时,即无创作。他已经一无所爱。” ①现代著名的诗人冯至也说:“我认为没有寂寞之感就没有自我,没有人际交流就没有社会。”②郁达夫为了稀释内心的寂寞,于是用笔写下自叙传小说《沉沦》,以倾诉心中不快。五四时期,在纯粹以人为本的文学理念方面,郁达夫在文学作品中将女性作为一种理想来追求,用恋爱自由作为个性解放的重要内容,对人的欲望的肯定和自我心灵的解剖上也是对五四人的文学的呼应。

二、从写作的文本内容分析

(一)文本之“寂寞”分析

小说《沉沦》中的他是一个性格孤僻、独来独往、患有忧郁症的人。由此可知他在班级里处于边缘的状态。而这种被忽略的边缘状态容易激发内心当中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二十一岁的他,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时期,很容易放大外部冷遇所造成的屈辱感。所以他的夸大妄想又加重了。他总怀疑同学带有恶意的眼光凝视他,总怀疑同学在笑他在讲他。这些只会加重他的孤独寂寞之感。二十一岁的他正处于需要异性之爱的年龄,但自卑的他连和女同学讲话的勇气都没有。为了排泄寻求异性之爱而不得的孤独寂寞,他犯上了手淫。在获得短暂的快感之后,他不免又自责起来。“快感——自责——快感”的不断循环,结果是他的颧骨更高了,眼窝更大了,瞳仁像死鱼的眼睛。这时的他不仅排斥自己的日本同学,而且把自己的几个中国同胞也视为仇敌。所以他内心的空虚寂寞之草在进一步生长。

为了排遣内心加重了的孤独寂寞,他就需要转移压力、寻求寄托以求成为平衡心理冲突的自我治疗。于是他这时抓住了一颗救命的稻草——旅馆主人的女儿。她的一颦一笑都牵引着他的心。面对心爱的人他却说不出一句话,所以他内心的孤独寂寞不仅不能根除,反而在潜滋蔓延。有一天他无意中偷窥了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窥浴使他对异性的焦渴之心得到满足。但随之他良心不安,重新掉入孤独寂寞的深渊之中。到此他求学期间几乎在“寂寞——宣泄——更寂寞”之间恶性循环着。

逃避,是他的下一步棋子。他选择了搬离那家旅馆,进了山上的梅园。逃避,只能改变了居住的环境,但逃不了内心由孤独寂寞编织的层层之网。一次他意外偷听了一对男女的野合,外在的因素重新点燃了他渴望雨露的寂寞之心。被抑制的寂寞强力反弹地把他抛入更为孤独的漩涡,只能寻求更强烈的刺激来压制自我的内在分裂。于是他便去了酒馆妓院狎妓。面对自己的沉沦他不可饶恕自己,最终走向大海自杀了,彻底解脱了自己。他自杀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得不到异邦女子的爱情。他认为没有爱情的生涯,日子同死灰一样。整篇小说可谓是“一把辛酸泪,满纸寂寞言”。

尽管他有面对日本人对支那人歧视的愤怒,尽管他临死前盼望着祖国强大,但其目的也是为了满足自己得到爱情的渴望。我们来看看郁达夫的自叙吧,他说《沉沦》中“叙著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③20郁达夫在1917年6月写到“予已不能爱人,予亦不能好色……然予有一大爱焉,曰:‘爱国”。④《沉沦》当中也有所体现。他在狎妓中,那个侍女丢下他去照顾间壁的客人。他喃喃自语道,他不爱女人了,爱祖国把祖国当情人!由此我们可知郁达夫对于女性的追求而不得进行了感情转移,用“对祖国的热爱”的旗帜掩饰内心的伤痛,来安慰自己饥渴致死的心灵。对于一名从小深受传统儒家道德的郁达夫来說,面对笔下的主人公深陷情欲欲罢不能的状态,郁达夫给了一个这样的解释:他的死是弱小的祖国造成的并且盼望祖国强大起来!一个既能对肉的沉沦灵的压抑的疗救,又能满足民族自尊的解释。所以笔者在此认为小说《沉沦》属于私人化写作,并没有所谓的爱国主义情结在里面,仅仅是为了宣泄个人的寂寞。这点也可从郁达夫的写作所受的影响因素来分析。

(二)“寂寞”内容之影响因素

首先,日本“私小说”的影响。20世纪初的日本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体系,这就是日本的“私小说”。“私小说”作家描写的往往是个体性的精神痛苦,重视暴露个人生活中的官能刺激和肉欲烦恼,不喜欢将民族国家危难与狭隘的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期间,正是“私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当时的郁达夫对“私小说”作家佐藤春夫很为倾心,并尊他为文学之师。佐藤春夫对郁达夫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尤为突出的是,像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与《沉沦》都体现了主人公青春的孤独寂寞。《田园的忧郁》写的是一位无为的青年诗人置身于喧嚣的都会中,依然感到心灵的呻吟孤寂,人生的无常虚无。《沉沦》则写的是他的青春期的性的苦闷而导致的心灵的寂寞。大多数教材都认为《沉沦》具有反帝反封的一面。笔者却不认同,这可从前期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的文学主张来看,其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侧重主观内心世界的刻画。这都可看出日本“私小说”对创造社的印痕。作为前期创造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郁达夫,笔者在此宣称,小说《沉沦》仅仅是作者的情感宣泄。

其次,西方“世纪末”思潮的影响。“世纪末”思潮是19世纪末期欧洲兴起的一股文艺思潮,主要有“反传统”或“颓废”的特征。民国时期混乱的中国社会状况与西方灰色的社会环境类似,所以也就容易引起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中国留学生的情感接受。涉猎于西方文学中的郁达夫沾染了西方“世纪末”思潮,像《沉沦》中颓废的气息色欲的描写等。加上自身的怀才不遇,寻求爱情的失败,软弱的性格,在自卑心理的驱使下郁达夫不断酝酿的情绪在逐渐膨胀,写作便成了他排解的方式。郁达夫后来在论证他写作《沉沦》如“人感到了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叫一声一样”。③542这种痛苦就像《沉沦》中的他在灵与肉的激烈冲突中,在身心疲颓中,在不甘沉沦中继续沉沦,最终自杀结束了生命。

三、从接受者读者分析

生活在当代的人日益冷漠,周围的一个个人都有可能是自己学业或工作的竞争对手,所以也造成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站在你面前,却不敢对你推心置腹”的一种隔膜。学业工作房贷车贷的压迫感,家长老师上司监管的压抑感,被世俗围困的庸常之苦,爱的渴望和无爱的煎熬,这些无不给当代人带来寂寞空虚感。当面对这篇由寂寞结晶的作品《沉沦》,高明的读者通过文字体验到了直逼内心的寂寞,并遥感世界的荒凉与空阔。从而读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综上所述,寂寞是作者创作的来源,写作是为了排遣寂寞,写作的内容是寂寞之心的反映。作品完成后,其解说权就不再属于作者,而是属于读者。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解读。过去的解读更多强调政治意识形态方面,而生活在把消费寂寞作为时尚的今天,笔者在此大胆地套用一句流行语:“哥写的不是作,是寂寞。”

注释

① 鲁迅.而已集[A]//鲁迅全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32.

② 冯至.在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文学艺术奖”颁发仪式上的答词[A]//《冯至全集(第5卷)[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206.

③ 郁达夫.郁达夫全集:第5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④ 于听.郁达夫风雨说[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9.

猜你喜欢

解读
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事与例
超越生死的爱恋
解读李渔《怜香伴》中的假凤虚凰
毛姆名篇《江之歌》的再解读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从文学空间视角解读吉尔曼的《黄色墙纸》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