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转型升级辨析及其路径与策略研究

2018-01-05闫佳钟无涯

市场周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产业结构

闫佳 钟无涯

摘 要: 本文在宏观结构、中观行业、微观企业三个维度上对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辨析,发现产业在结构、行业、企业上的转型升级实际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集中在合理化、高级化;产业行业转型升级的目标集中在服务化、信息化;而到更微观的企业,产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集中在高附加值上。并且,依据全球价值链、核心竞争能力、动态能力理论,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相应的路径与策略。

关键词: 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产业行业;产业企业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10-0046-04

一、 引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的“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十年纲领,根据计划,预计到2025年,我國将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那么,这一目标的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是非常必要,也是唯一的手段。

实际上,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已经历经了两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一是成立之初的初步发展阶段,二是自改革开放后的加速发展阶段。并且,制造业领域内发生的变化则是这两个阶段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又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这既是由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现状所决定的,如长期徘徊在生产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领域内,也是由当前世界范围内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夕所决定的,如美国、德国等一些经济强国已经在制造业的高端领域纷纷开始布局未来工业产业,又基于国内经济、就业等方面压力将制造业的生产能力进行回流。这两方面所带来的压力深刻制约着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背景中的发展,如中兴所面临的困境就是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全球产业链背景下的真实写照。因此,产业的转型升级,尤其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所具有的深刻意义则是中国工业化发展内在逻辑的现实演绎。

产业的转型升级涉及产业结构变迁、产业行业分布、产业企业发展,在大多数的文献中,这三者的内涵与外延又具有一致性。在讨论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时,首先需要明确产业的范围,因为产业转型升级可以从宏观的结构、中观的行业及微观的企业三个层面来进行区分,从而明确产业转型升级的定位。其次,要在这三个层面上讨论各自转型升级所应达到的目标,再找出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再次,需要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进行归纳与总结。

因此,本文接下来的结构就将按照上述原则进行安排:第一部分是对产业结构、行业、企业转型升级进行区分。第二部分是对产业结构、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进行定位。第三部分是根据产业结构、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模式与目标的区别,明晰产业结构、行业、企业转型升级之间的联系。第四部分以制造业为例,归纳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和相应的策略。

二、 产业结构、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区别

从宏观的产业结构层面来看,产业演进一般意义上讨论的是宏观上的产业结构变化,在世界范围内宏观上的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按比例构成。大体上,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按照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第一产业为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制造业是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等行业为第三产业。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构成中,占有绝对比重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一般意义上讨论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关系上。从产业演进的规律来看,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而言,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也就是宏观上的产业结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当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处于不发达状态时,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划分中占有绝对的比重。但随着该国或者地区市场的拓展、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首先表现为第二产业比例的上升。当该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已经迈入后工业化时段,第三产业会占有绝对的比重。

从中观的产业行业层面来看,单个产业的演进规律与产业的生命周期相一致,一个完整的产业周期要经历萌芽、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那么相应的该行业在所有产业中所具有的地位也会经历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到夕阳产业的转变。在工业化的早期,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形成与技术变迁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而现阶段,不仅技术,其他如金融等手段也会扩展产业的范围,从不同的角度来支持产业发展,最终形成单一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从微观的产业企业层面来看,产业演进的方向主要表现为生产的产品是否向价值链的高端进行攀升。如以第一产业内部的某农业企业为例,其产业演进的方向就是从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演进到集约型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再到迈向生态友好的绿色农业产品上,这无疑在产品层面提高了附加值。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中,产业演进的方向就是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在第三产业中,产业演进的方向就是从低端的服务业迈向高端的现代服务业。

三、 产业转型升级目标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目标

宏观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要是指三次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各自所占的比例,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整个世界产业演进的方向对该国的产业结构都会带来影响。那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既要由该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自身禀赋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来决定,也要由整个世界的产业演进趋势所决定。从自身禀赋来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如一国劳动力相比较于资本具有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则该国更加适用于能容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产业。而从产业演进的自身规律来看,如在工业化早期,又有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最后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的过程,这又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级化”的目标。具体来说: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从国民经济体系的整体来讨论产业的转型升级,其以三次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程度、协调发展的水平为判断标准,主要讨论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如何可以使资源得到最优和高效的配置。

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往往是研究焦点,主要是讨论一国或地区在发展不同阶段,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演进过程。

从世界的产业演进的纵向历史过程来看,产业转型升级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

一是前工业化时期。由于经济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微不足道。此时三次产业结构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为,第一产业——农业,为国民经济的主导,第二产业——工业,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虽然一直以来都存在于国民经济中,但影响和比例均微乎其微。此时,科技的发展程度还比较低,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还是劳动力,因此资本和劳动之间不具有可替代性,产业之间的关联较小。二是工业化初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第二产业开始慢慢变为国民经济的主导,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随第二产业的上升而下降,第三产业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比重依然较小。第二产业以纺织品为代表,所需劳动力较多,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替代性依然较低。三是工业化中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第二产业在各国迅速发展,且开始向重工业方面转变,在此期间,第三产业也有长足的发展,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替代率增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联度增强。四是工业化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也被称作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兴起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开始下降,并且在内部电子技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为代表的一系列高科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增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开始上升,并且呈现出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主的特征。五是后工业化时期。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由互联网带动起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知识化特征愈发明显,两者之间有了充分的融合。可以看到,宏观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主要是从农业开始,然后依次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

(二)产业行业转型升级目标

从前述可知,从中观的行业层面来看,单个产业的演进规律与产业的生命周期相一致。一个完整的产业周期要经历萌芽、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那么相应的该行业在所有产业中的所具有的地位也会经历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支柱產业到夕阳产业的转变。

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业的发展作为第二产业中工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国民经济中最为倚重的部分,最能体现出一国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传统制造业历经四次工业革命,四次工业革命分别对应了制造业的萌芽、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在目前的后工业时期,在面临第五次全球性的第五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表现出了服务化和信息化两个最典型的特征。其中,服务化为表,信息化为里。服务化以全球化、虚拟化、集群化的发展特征为体现。信息化以高技术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发展特征为体现。

一是信息化。科技的发展使得产、学、研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强,信息产业成为最能影响经济发展的产业。互联网就是信息产业充分发展的结果,其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对现存的各个产业进行了再造。对于制造业而言,制造业的信息化就是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制造业的信息化主要是指制造业通过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等前沿性生产技术纳入生产环节,从而带动制造层面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最终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从而全面升级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是服务化。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从全球范围的比较来看,之所以我国的制造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一直以来都徘徊在产业链的低端,是因为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长期落后。从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来看,其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制造业服务化首先说明的是,服务效率的提高对制造业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尤为重要。传统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被服务化性质的如企业技术质量、人力资源质量、运作效率、资产数量等要素取代。二是从所生产的产品的外部服务化角度来说,其对顾客而言复杂性和重要性日益提高。这种外部商品服务不仅包括维护和修理,还包括融资、运输、安装、系统集成和技术支持。

(三)产业企业转型升级目标

不同于产业结构和产业行业的转型升级,产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更多是在全球价值链(GVC)的视角下来看企业如何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进行攀升的过程。该模式是由Gereffi(1999)所提出的,历经十来年的发展,目前关于产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GVC模式来进行的。

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考虑,Poon(2004)认为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产业企业从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转移到生产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上。因为在历次工业革命中,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已经变得越来越具有弹性。相比较于资本与技术,一般劳动力在生产产品中所具有的价值已经变得越来越低。这是因为,在GVC的低端主要是单纯意义上的加工产品,而在GVC高端的产品,资本、技术、人力资本所蕴含的价值更大。与此相似的还有Kaplinsky and Morris(2001),其认为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生产更好的产品,而更好的产品需要更多高技能的生产过程。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考虑,针对我国的制造业企业的具体发展历程,邱红和林汉川(2014)对我国珠三角纺织企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从OEM到ODM再到OBM的发展历程就是我国企业在微笑曲线攀升的过程,如图1所示。Humphrey and Schmitz(2004)就认为在价值链的高端,企业具有充分的满足市场竞争的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因此可以从事生产价值含量较高的产品。

从生产战略的角度考虑,波特的战略转型理论则从外部和内部压力的角度来对此问题进行研究。Porter(1991)认为企业的转型升级主要是看企业是不是通过对企业战略做出调整,从而转向更赚钱的领域。这是因为企业市场竞争中,当原有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生产方式等无法给企业所有者带来更多的超额利润时,转型升级就会发生。转型升级既会成功,也会失败,但都是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为应对市场竞争而做出的反应。

毛蕴诗等(2015)对现有关于企业转型升级的文献进行了总结,最终将对产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落脚点定位在企业通过提高其所生产产品及服务所蕴含的价值而获得在市场经济中持续的竞争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也包含有寻找新的可以带来超额利润的经营方向。

四、 产业结构、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联系

如前所述,分别对转型升级在产业结构、行业、企业层面上进行了区分。产业在结构、行业、企业上的转型升级实际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集中在合理化、高级化;产业行业转型升级的目标集中在服务化、信息化;而到更微观的企业,产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集中在高附加值上。

虽然产业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上转型升级的目标均不显著一致,单就某一个方面而言都非常值得去深入研究。实际上,转型升级更多的是一个中国的特有词汇。关于制造业转型升级虽然最终的落脚点在企业微观层面上,但若要使研究结果更具有一般性的意义,还需要通过对微观企业的归纳从中总结出中观的行业、宏观的结构上的共同特征,这样才能符合国情,符合研究的出发点。

实际上,虽然观察产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与观察产业结构、产业行业不尽相同,但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转型升级更多地体现在宏观和中观。问题在于,宏观和中观上的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最终会受制于微观上所有企业发展的影响。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劳动力约束、资本约束等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些约束条件对微观企业所带来的影响会深刻影响企业的战略抉择和生产决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中观行业和宏观结构发生总体性的演变方向。

产业企业多种多样,且分布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中,在面临生产的多种约束时,各自的转型升级也都各具多样性。但其一致性在于都希望转型升级顺利实现来进入更加赚钱的领域,而更赚钱的领域也就是在于高附加值的环节。这种一致性又影响到行业的群体性选择,最终在全行业内实现广泛的信息化和服务业,因为信息化是以充分ODM为标志,服务化以充分的OBM为标志。

产业行业转型升级在不同行业内的发生也是不同的,由于信息化和服务化在工业化阶段会广泛发生于第二产业,因此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在后工业化阶段,随着整个第二产业信息化和服务业的持续进行,服务在第二产业生产产品中所蕴含价值提升,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迈进。

五、 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与策略——以制造业为例

(一)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在全球价值链上,Gereffi(1999)将企业的转型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企业内的转型升级,主要是针对所生产的产品而言,即生产的产品从低端到高端。二是发生在企业间的转型升级,相同的企业之间从标准统一的产品到创新性的个性化产品。三是发生在企业能力上转型升级,即从OEM到ODM和OBM。四是发生在企业价值链上的转型升级,即企业可以实现价值链上横向合作和纵向控制。

一直以来,该理论都在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模式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Kaplinsky and Morris(2001)认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模式的四个层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在不同的企业中既存在跨越式的发展,也会出现迂回前行的发展,更会有倒退情况的发生。张辉(2006)认为跨越式發展主要是企业在外部技术创新时抓住了有效时机。Humphrey and Schmitz(2004,2002,2000)在理论上更加明晰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四种模式:一是过程升级,即企业通过对自身生产体系的再组织,生产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二是产品升级,即相比较于市场上现存的产品,企业生产出了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三是功能升级,即在价值链上企业迈入了具有更高利润的环节。四是跨行业升级,即企业进入了可以获取更多超额利润的行业。

根据我国的发展实际,企业在现实中转型升级策略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策略来实现。一是大力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从OEM到ODM。二是坚持品牌运作,从OEM到OBM,或者从OEM到OEM与ODM相结合,再到OBM。三是基于企业行业关联性特征进入利润更丰厚的行业。制造业企业选择哪一种转型升级策略还需要结合企业自身和产业发展的实际来综合判定。毛蕴诗和吴瑶(2009)则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了7条适用于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一是提升企业技术实力、替代跨国公司产品。二是通过技术跨越直接进入先进技术领域。三是跨越多重技术领域,实现产品功能结合。四是从OEM到ODM再到OBM的组合。五是通过产业园区和集群来促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六是针对国内市场创建本土OBM企业。七是通过技术积累促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二)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前述已经明确了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所根植于企业具体情况的转型升级路径,沿着这些路径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策略,从而助力于制造业企业转型目标的实现。

现有的研究中,针对转型升级的策略主要是基于全球价值链。如Kaplinsky and Morris(2001)对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跨行业升级进行清晰的界定。毛蕴诗和吴瑶(2009)不仅考虑了全球价值链理论来源下对转型升级的识别,并且还具体分析了核心竞争能力和动态能力理论来源下的转型升级问题,并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从五个方面对转型升级的目标进行了说明:一是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与附加值增加。二是产品功能增强。三是从OEM到ODM再到OBM。四是由单一产品、单一业务到产品系列、业务解决方案,形成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和新的市场。五是形成战略性资产、创造性资产,从而形成企业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问题在于,这两类研究只关注了转型升级的模式和转型升级的目标两端,而内嵌于模式与目标之间的转型升级的策略却并不清晰,因此需要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以及转型升级路径所依赖的全球价值链、核心竞争能力、动态能力理论进行厘清。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给出了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策略及目标,如表1所示。

六、 结语

产业转型升级本身就包含了宏观上的结构、中观上的行业、微观上的企业三种不同维度,以往的文献并没有对此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导致产业转型升级的微观机理并不清晰。

本文厘清了产业结构、产业行业、产业企业三个维度上的转型升级,明确其各自目标和之间的联系。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集中在合理化、高级化;产业行业转型升级的目标集中在服务化、信息化;而到更微觀的企业,产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集中在高附加值上。但若要使研究结果更具有一般性的意义,还需要通过对微观企业的归纳从中总结出微观的企业、中观的行业、宏观的结构上的共同特征,这样才能符合国情,符合研究的出发点,因此关于制造业转型升级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应该集中在企业的微观层面上。

除此之外,以制造业为例,本文在全球价值链理论、核心竞争能力、动态能力三大理论上,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在企业层面的路径和相应的策略。一是在全球价值链理论下,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应该集中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跨行业升级。二是在核心竞争能力理论下,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应该集中在独特竞争战略、精准的供需匹配上。三是在动态能力上,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应该集中在学习能力和更新能力的提升上。

参考文献:

[1]Ger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1):37-70.

[2]Poon, T. S., Beyond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 case of further upgrading of Taiwa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Globalisation,2004,1(1):130-144.

[3]Kaplinsky, R. and M. Morris, 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Vol.113.2001:IDRC Ottawa.

[4]邱红,林汉川.全球价值链、企业能力与转型升级——基于我国珠三角地区纺织企业的研究[J].经济管理,2014(8):66-77.

[5]Humphrey, J. and H. Schmitz, Chain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taking stock. Chapters,2004.

[6]Porter, M. E., Towards a dynamic theory of strateg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S2):95-117.

[7]毛蕴诗,张伟涛,魏姝羽.企业转型升级:中国管理研究的前沿领域——基于SSCI和CSSCI(2002—2013年)的文献研究[J].学术研究,2015(1):72-82,159-160.

[8]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9]Humphrey, J. and H. Schmitz, 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 Regional studies,2002.

[10]Humphrey, J. and H. Schmitz,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Brighton,2000.

[11]毛蕴诗,吴瑶.企业升级路径与分析模式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78-186.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