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2018-01-05胡勇
胡勇
【摘要】 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育上普遍存在的矛盾现象是数学很有用,学生学了数学以后却不会用。在应试教育背景下 , 数学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 轻视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过于注重对学生演绎能力的培养,大量枯燥乏味、脱离实际的题目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感悟数学来自于生活,感悟数学服务于生活,并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 课程标准 数学生活化 感悟 引导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10-134-010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育上普遍存在的矛盾现象是数学很有用,學生学了数学以后却不会用。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数学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轻视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过于注重对学生演绎能力的培养,大量枯燥乏味、脱离实际的题目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倡数学生活化教学十分有必要,而且切实可行,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切合《数学课程标准》。那么,如何实施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本来自于生活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学数学过程应该是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数学的每一个概念,性质和定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从生活的实际中抽象出来的,这个过程,往往被教师忽略,久而久之,学生只是感受到数学的“冰冷的美丽”,却焕发不出“火热的思考”,所以教师应还数学的本来面目,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本来源于生活。
二、引导学生感悟数学又服务于生活
实用性是使某一事物延续下去,而不至于中途“夭折”的深层根基。如果数学仅仅是一种束之高阁,“摆”在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即使它是那样有趣的数字游戏,不能用于生活,就也免不了渐渐被人遗弃的命运。在数学教学中,同样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教学时,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场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设计生活化的情境,并提供数学题材,让他们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感悟数学的实用价值。
三、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学以致用,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高中数学教学的最后落脚点,在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呢?
一要搞好数学实际问题的教学。数学实际问题为什么历来是学生的难点。我以为这与教师的教学大有关系,长期以来,有些教师把数学只看出一门学科,并将其与生活割裂开来,遇到实际问题,常常避而远之或就题论题,不做深入研究,正是由于教师的不重视,才使应用题成为学生的“软肋”,因此教师要重视数学实际问题的教学。
二要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数学的眼光。在教学中,教师应提出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去研究,如怎样减低裁判员在跳水比赛评分上的偏差?如何增加投篮穿针命中率?问题不宜过大,以小问题为最佳。
因此,遇上交通拥挤,车速自然减慢(强求快只易生意外),在马路上排队的车辆,明显地对交通流量有不少“贡献”。“细车”受车主欢迎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在高速公路上,有趣的是:影响交通流量的,不是速度而是驾驶者的反应。
实践证明,数学研究性学生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能让学生的数学素质有质的飞跃。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质的学科,有着非常强的实用性,所以,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必须要高度重视相关数学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实现数学内容的生活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兴趣,激发其数学思维,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方面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