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2018-01-05郁慧珍
郁慧珍
[摘要]情境是一种具有教学功能的课堂因素,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引导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情境,可通过联系生活、借助实物、播放影视片段和音乐、扮演角色等途径来创设,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进入学习情境中。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创设;生活;实物;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1007602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境)中的体验。”以情境体验为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将情境与体验结合起来,突出强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置学生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以情境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
情境体验教学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创设情境,并将学生带入情境。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呢?
一、联系生活巧展现
历史课程内容改革要求:“……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所以,历史教学应当坚持生活性原则。
如学习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宋代的社会生活》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衣食住行及娱乐情况,学生滔滔不绝地讲述:穿纯棉、丝织、化纤材质并且款式多样的衣服,住在高大宽敞的楼房里,所乘交通工具有自行车、电动车、汽车等,还有溜冰、打游戏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以此为切入点,引导他们快速阅读,找出宋代人的衣食住行和城市生活剪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一一对比,容易迅速找出相关知识点,并能区别异同。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作为宋朝人生活一天会是什么样子的?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进入学习情境中。
二、借助实物巧演示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产生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历史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其主体作用。
如学习《印刷术》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多准备几块橡皮,学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反刻在一块橡皮上,涂上墨水,再印在白纸上,万一某处笔画有错,整块橡皮作废,再重新取一块另刻一遍。但是若将自己姓名的每一个字各反刻在不同的橡皮上,排好顺序,涂上墨水,再印出来,即使出现错误,只需重刻错的那块,这就是活字印刷术与雕版印刷术的不同。再辅以拆版、分类管理、活字入库备用等的讲述,活字印刷术省时、省力、省料、省钱、灵活的优点就不言而喻了。而且橡皮、纸张、墨水等都是学生常用的学习用品,在课堂学习中利用这些文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通过影视巧再现
教师合理地利用影视资料,可以再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观察、感受、思考、分析、理解与评价最直观的材料。
如在引导学生追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时,我们将电影《南京大屠杀》中的有关片段剪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播放。日军惨绝人寰的杀戮和衣衫褴褛的中国平民到处躲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片再现了南京城沦陷的悲惨历史,揭露了日寇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本性。无须教师赘述,影视情境已经自然而然地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接下来便可引导学生反思历史,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国难。这样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不但体验了历史的真实性,而且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提升了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责任感。
四、播放音乐巧渲染
借助音乐烘托、渲染历史史实,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视听结合,能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同时寓历史知识于乐曲中,能给人以美感,为学生创设一种共鸣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许多历史知识。
如学习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师生也可以跟着唱, 学生会发现其歌词突出了教学主题。这样不仅通过音乐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音乐中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进而增强要为民族团结、国家富强而贡献自己力量的意识。
五、扮演角色巧体会
“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并要求将这种自主学习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与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进入历史情境,主动参与、体验和感受历史过程,探索和认识历史问题,从而增进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使认知、情感得以发展。历史学科由于其自身特点,更容易创设情境,角色扮演更是适合运用于历史课堂中。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关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目,可以组织学生编演历史短剧,以重要的战国思想家为主角,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派别角色,选取适中的人物数量,注意情节和对话,体会各自的思想。角色扮演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情境,以解决问题、掌握问题为最终目的,和建构主义不谋而合。
六、锤炼语言巧描绘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因此历史课堂上,教师应本着真实客观的态度,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活灵活现的历史。
如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可节选法国大作家雨果给友人的信,制作成幻灯片,加上带有悲愤色彩的音乐背景,配以极富感情的朗诵:“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指劫掠圆明园)的一半赃物,……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还给被劫掠的中国。”这封信体现了作者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后发出的满腔义愤。而在学习《辽、宋、西夏、金的并立》中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政权一目,教师可朗诵林升的诗《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让学生体会到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作者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七、结合实际巧优化
法国历史学家布洛赫曾说过:“通过过去来理解现在,通过现在来理解过去。”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结合实际在体验中思索,在思索中探究,在探究中升华,在升华中陶冶情操,让学生在自然的认知过程中做出真善美的抉择。
如在学习孔子时,让学生回顾语文课上已经学过的《论语》,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实的教与学的积极影响。很多学生会脱口而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东西,所以不论成绩好坏,他们都能结合自身实际有感而发,他们会发现原来历史并不遥远,跟他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并且有着指导意义,極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同时可补充讲述孔子作为思想家,其“仁”的学说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腊桂.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J].考试周刊,2011(19).
[2]张行涛,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中学卷上)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吴彬.浅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J].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37).
(责任编辑袁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