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至第4期总 目 录
2018-01-05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至第4期总 目 录
名家讲坛
丝绸之路琵琶行——文化大使吴蛮的世界音乐叙事
洛 秦(1.5)
音乐写作风格探索——陈其钢讲座实录
陈其钢(3.5)
作曲与分析的诗学策略——贾达群教授讲座实录
贾达群(4.5)
音乐史学
两种史实——音乐口述史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谢嘉幸 国曜麟(1.17)
我们也活过:以口述史为证——论口述史在音乐学领域的运用
臧艺兵(1.24)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破晓歌”的历史、形态演进及其风格遗存的思考(二)
王姝蓉(1.30)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上海工部局乐队
留 生(2.108)
民国时期出版唱片中的抗日救亡歌曲——以百代和歌林公司为例
卢映雪(2.118)
云冈石窟音乐窟中的北魏音乐
吴巧云 姬红兵(3.49)
《民间周(旬)报》“开场曲”整理研究
王筱涵(3.58)
新安旅行团抗战音乐活动辑要
董晓明(4.69)
从标准差分析的角度看羊角钮钟的形制与双音状态——以云南万家坝羊角钮钟为主线
隋 郁(4.84)
中国上古时期《云门》之乐钩沉——兼论其与巫术、宗教的关系
刘 涛(4.91)
作曲技术理论
时空重构——久尔吉·库塔克《墓碑》第一乐章的创作思维与技法
黄 巧(1.86)
乔治·罗奇伯格六音列镜像倒影技术研究——兼评《六音列与十二音列的关系》
黄金城(1.107)
韦伯与舒伯特钢琴奏鸣曲艺术特色之比较
王永振 侯康为(2.47)
潘德列茨基音响主义时期创作特征初探
李鹏程(2.58)
周龙早期创作中五声纵合化和声材料的结构形态
刘 畅(3.79)
始于理 止于情——迪蒂耶《同一个和弦》中的技法特征与平衡美学
王 颖(4.99)
音乐批评
钢琴音乐创作在中国的百年发展及反思
陈鸿铎(1.60)
第18届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对国内钢琴教学的启发
张 佳(1.70)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摇滚乐中的华阴老腔
袁靖茹(1.77)
音乐论文写作“十要”——2016年9月22日梁茂春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讲学记要
梁茂春 讲述 段咏、李亦岚 记录整理(2.5)
《礼记·乐记》音乐批评思想初探
李 波(2.23)
作为思想家的遁世者——读《古尔德读本》
刘 青(2.33)
“刘天华脉络”寻思
张 璇(2.40)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从雷佳毕业音乐会看中国声乐表演博士的培养要求
满新颖(3.15)
这种精神比什么都重要——为天津音乐学院钱国桢教授从教57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戏曲音乐作品分析》首发式而写
蔡良玉(3.20)
我们的班长钱国桢
梁茂春(3.23)
感悟57年的从教岁月——记民族音乐理论家钱国桢教授
徐元勇(3.27)
守望学术传统,培育学术新人——记钱国桢教授从教57周年暨《中国戏曲音乐作品分析》首发式
南鸿雁 钱丽娜 涂 强(3.31)
汪毓和音乐评论学术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程兴旺(4.59)
传统音乐
“和”、“穆”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荆建华(1.43)
民间音乐思维的转变与丢失——作为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的《二泉映月》
张春蕾(1.52)
泉州南音传承问题解析
陈燕婷(2.71)
先秦吴越音乐研究的历史桎梏与现实契机
马国伟(2.88)
从《秦腔音乐》看延安民众剧团的秦腔改革
辛雪峰(2.99)
略谈几首记谱有误和有转调的五声音阶民歌
徐荣坤(4.39)
河北十番的历史与变迁——雄县小庄村十番会引发的思考
陈 瑜(4.44)
音乐表演
萨克斯管四重奏《创造太阳鸟的眼》研究
李含韬(1.119)
从概念置换视角窥探现代钢琴演奏中较冷门的三大典型新技术
邓 良(3.94)
古尔德“肖邦-斯克里亚宾”演奏版本探微
李雪莲(3.104)
舞蹈理论
天津地区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研究
王鸿昀 韦舒馨(3.114)
天津地区民间舞蹈艺术形态考释
王鸿昀 张 洁(4.114)
从《舞林争霸》谈舞蹈普及的重要意义
吴少卿(4.121)
音乐美学
关于若干“还原”的思考——从向于润洋老师请教的音乐哲学问题谈起
宋 瑾(4.15)
论音乐美与音乐审美
田耀农(4.26)
音乐翻译
打破规则作为修辞的一个标志
J.彼得·布克霍尔德 陈鸿铎 译(3.36)
学术资讯
21世纪国际音乐学院——茱莉亚学院院长Joseph Polisi、教务长Ara Guzelimian做客第32期“天籁讲坛”实录
(3.124)
其他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至第4期总目录
方海燕(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