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峨眉武术养生文化传承论绎

2018-01-04韩玉姬

武术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传承

摘要:峨眉武术养生文化是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总结峨眉武术养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发现,传承链条不完整、推广模式不合理、科学研究不系统、民间组织作用不明显等因素将其置于传承困境。鉴于此,研究认为,通过挖掘整理形成项目体系,适当融入全民健身体系来增加受众群,通过进校园这一途径促进代际传承,培养具有传承能力的人才来提高传承效果,培育峨眉武术养生文化的民间组织来促进组织化传承,是促进峨眉武术养生文化传承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峨眉武术 养生文化 传承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 2018) 9-0050-04

峨眉武术养生文化是峨眉养生文化的重要呈现形式,其集道教导引、行气和佛家禅修于一身,广纳众长,博大精深,具有阴阳调节、内外兼修的特点,且攻防技击与健身养生并重,蕴含着强烈的儒、释、道文化色彩,是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四川巴、蜀、羌各族人民经过几千年来不断发展、整合而成的一大地域性养生文化体系。然而,由于峨眉武术拳种门派繁多、挖掘整理较为迟缓,加之峨眉武术“传内不传外”等的特点,致使具有浓郁养生特色的峨眉武术养生文化在传承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传承措施。因此,对峨眉武术养生文化的传承问题进行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峨眉武术养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可促进峨眉武术养生文化服务于全民健身。

1 峨眉武术养生文化概述

峨眉武术是“四川本土拳种和与巴蜀文化碰撞、融汇而形成独具四川地方特色的外来拳种的总称”。[1]据1983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四川峨眉武术的挖掘整理发现,“峨眉武术共有68个拳种和门派,1093个徒手套路,518个器械套路,41个对练套路,276个练功方法和14个技击项目。”嘲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峨眉武术在传承的过程中与“气功”融合发展,并将“致虚积、守静笃”“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曲则全枉则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是至坚”等道家思想与主体养生进行结合,丰富峨眉武术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峨眉武术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3]因此,以蛾眉武术为表现形式,体现养生健身理念的拳法、套路都归属于蛾眉武术养生文化的范畴。据相关资料介绍,峨眉养生功有十二桩功、九九还阳功、养生功、纯阳六合掌、太乙金刚掌、逍遥游桩法、地仙炬丹法等20多种功法。这些功法多为清道光年间峨眉后山方士何九根所传,以方家妙法修炼度用,探诸家内功之玄机,摄各派养生之精华熔于一炉。另外,峨眉内功的功法内容有先天劲功、六步养生功、十二乾坤功、纯阳功、护体神功、玄门内功拳法、内功八法拳、返还壮内功、八法修真功、内功八法剑、金罡神功掌等一百多种功、拳、剑法和方道医术。其中除玄门内功拳法、内功八法拳、返还壮内功、八法修真功、内功八法剑、金罡神功掌外,其他都属于修身、养生、益智功法。

2 峨眉武术养生文化的特点

2.1 “技·养”一体

传统武术谚语“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历代以来,传统武术训练非常重视武术养生的练习,认为练武必须建立在健康的身体条件基础之上,武术练习本身不应当伤害到自身,这种理念是“养练结合”为特点的传统武术所具备的。就峨眉武术而言,其功法特点是以内练气血运转、外练击法为主,讲究神形兼备、内外兼修、功法一体、亦刚亦柔,刚柔相济。技击防身之术与养生炼形之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组成了峨眉武术功法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点[4],也成为峨眉武术养生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峨眉佛家的峨眉临济气功和峨眉道家的剑仙派峨眉内功即融技击与养生为一体的两大功法体系。

2.2 “养·练”结合

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不可分,无论是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哲学观念,还是儒家的经世思想和伦理观念,无论是医家的辩证思想,还是兵家的审时度势的变化之道,都对中华武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峨眉武术强调气功与武术的结合始于明代,练功者逐渐将经络穴位及生理解剖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形成武术特有的伤科保健理论和技术,具有了明显的保健养生作用。此外,还秉承了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注重终身锻炼。根据人体发育、成长、衰老规律的阶段性特点,传统武术习练经历了从青壮年的“三分养七分练”到中老年的“七分养三分练”并逐渐转向“练为养之全养”的过程,练武虽为防身,但实际上是练多用少,平时练功就是健体强身、益寿延年。[5]峨眉武术,一方面使我们作为生命载体的身体状态得到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又確实使自我精神感受得到全新的体验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内外兼修、性命双修的特点和功能,具有壮内强外的全面健身作用[6],由此可见,峨眉武术养生文化是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和中医内涵的文化类型。

2.3 “道·佛”合一

峨眉自古有中国道佛合一、拳禅并重、宗法自然之称,佛学、道学是峨眉文化产生的重要理论基础。就养生而言,道教对峨眉武术养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据相关资料记载:峨眉道教在超过1600年的发展历史中留下了诸多文化遗产,尤其是其中的武术和养生文化[7]。与此同时,峨眉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摄、吸收了佛教的理论学说,容纳了道法自然、佛教禅宗的演习方法,使原本只有儒、道理论做支撑的峨眉武术,在经历了道法、禅宗文化的洗礼后,形成了凸显特征的道禅武文化,促进了峨眉武术的多元化发展,也使得蛾眉武术养生最具特色的基础。[8]可见,峨眉武术养生文化是根植于佛家、道家等宗教活动之中的、具有丰富宗教文化内涵的养生文化。

3 峨眉武术养生文化传承的困境

峨眉武术“刚柔并济,内外兼修”,其养生功法是集聚了佛道两家武术、文化之精华、纳佛道修心养生之奥妙于一炉,具有的重要养生价值,但是,与我国其他的优秀传统养生文化相比,峨眉武术养生文化在传承这一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

3.1 与全民健身体系结合不够紧密

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通过大力推广和实施群众体育,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群众体育项目的特点与开展形式,是影响大众参与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群众体育项目开展较好的如太极拳、广场舞等,都具有简单易学和对场地要求不严格、养生价值较为明显等特点。就峨眉武术养生文化而言,其溯源于道家的养生功,是在道教导引、行气和佛家禅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养生文化,广纳众长,博大精深,讲究阴阳调节、内外兼修,在学习和接受过程中就存在一定的难度,怎样将峨眉武术在结合其自身攻防技击特点、兼顾健身养生的同时,还能简单易于学习和接受,是峨眉武术融入全民健身体系的难点。

另外,在峨眉武术文化普及与推广中多是以固定的地域和时间、固定的人员和规模、固定的活动形式和参与人群的定点方式进行。虽然科普机构、民间组织、个人都创建有自己的网页、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但对这些平台的开发和应用仍处于滞后状态。

3.2 “进校园”推广模式有待进一步推行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关于《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的通知(武术字2014176号)文件精神要求,进一步加强全国武术之乡段位制推广工作,全面推动武术之乡武术段位制进学校……该文件对武术文化在社会的传播和推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武术在校园中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经过四年的推广、总结和提升,“武术进校园”推广模式的的成效逐步呈现。峨眉武术文化的传承,也按照国家指导性文件精神在稳步的推广和实施,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现阶段“校园推广”模式只是停留在对峨眉武术的技能、动作的传承,而峨眉武术自身的精髓——深厚文化的底蕴是需要了解、认识和积累才能逐步达到的,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共性,因此,峨眉武术文化进校园的推广还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3.3 传承链条不够完整

武术文化的传承应该是一个社会、人和武术本身三者共生共存的系统工程,缺一不可,峨眉武术养生文化亦是如此。社会,主要又包括了政策的支持力度、大众的认可度等;武术,主要包括武术自身的动作和其内涵两部分组成;人的因素是武术传承的核心因素,主要包括了武术各家门派的专职传承者和武术爱好者。现阶段,国家政策给予各门各派武术充分的发展空间,峨眉武术也不例外,但是,在其核心因素“人”的培养方面,尚需继续加强。对于峨眉武术各门派传承人的培养,在政府及社会共同努力下,逐步走向完善,但是,仅仅靠这些专门的传承人是难以完成整个峨眉武术文化的发扬光大,在学校普及和社会中老年人中普及的基础上,需要培养年轻一代的既有理论功底、又有武术功夫的传承人。因此,峨眉武术传承人对峨眉武术的认知是极其重要的,培养文武兼备的后备传承人,从而建立起“峨眉武术养生项目传承人制度保障受众群体”这一完整的传承链,从而促进峨眉武术养生文化的有效传承。

3.4 民间组织未发挥应有作用

民间组织是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是武术技术及文化传承的纽带,对民间武术的传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四川地区而言,具有代表性的对峨眉武术进行研究的非政府组织主要有峨眉武术工作委员会、成都武术协会、峨眉赵门武术研究会、达摩国术文化研究会、汉斌武馆、盘破门研究会等,在研究、传承和发展峨眉武术的过程中,其组织功能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10]民间武术类非政府组织的社会作用的发挥,对整个峨眉武术养生文化的推广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

3.5 科学研究不够系统

当今,文化复兴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整理得到政府管理层和学术研究层空前重视条件下,对峨眉武术研究历程脉络和谱系较为清晰,但仍存在研究方法单一、研究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等问题。众所周知,峨眉武术历史悠久,与道家和佛家文化紧密联系,对现代养生价值意义重大,但是,对其养生内涵进行挖掘整理的文献少之又少。目前为止,没有一套公认的峨眉武术文化脉络[11],是峨眉武术研究的一大憾事。

4 峨眉武术养生文化传承的促进措施

4.1 挖掘和整理峨眉武术养生文化的项目体系

尽管峨眉武术素来与少林、武当齐名,然而近年来其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少林、武当发展,造成峨眉武术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尴尬现状,除了峨眉武术自身派别过于繁杂之外,主要原因是对峨眉武术进行研究、挖掘整理方面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因而造成峨眉武术养生文化的研究深入力度不够,整理工作缓慢滞后、社会影响度不高,因此,加强对峨眉武术养生文化研究,相关部门必须制定相应制度,吸纳少林、武当尤其是西方文化制度中健全的特点,促进峨眉武术养生文化形成系统、完整的项目功法体系,从而实现健康、科学、现代化的发展。

4.2 融入全民健身体系,以增大峨眉武术养生文化受众群体

全民健身体系的关键是全民参与,全面参与的关键在体育项目对大众的吸引力。广场舞、太極拳、乒乓球等体育项目之所以被大众认可,最关键的是这些运动项目简单、易学,对场地的要求较低,如成都市武术协会主任刘志钢说“未来百姓接触最快的,收益最快的恰恰是太极,因为它简便一些,其他拳种的学习就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而峨眉武术养生文化,溯源于道家的养生功,是在道教导引、行气和佛家禅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养生文化,广纳众长,博大精深,讲究阴阳调节、内外兼修,在学习和接受过程中就存在一定的难度,怎样将峨眉武术在结合其自身攻防技击特点、兼顾健身养生的同时,还能简单易于学习和接受,是峨眉武术融入全民健身体系的难点之一。另外,对峨眉武术养生文化的传播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配以相应的音乐,加大宣传力度,进而由四川等地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4.3 进校园途径促进峨眉武术养生文化的代际传承

在文化传承方面,学校是重要阵地,峨眉武术文化的传承也不例外。内江师范学院对峨眉武术的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先后成立了峨眉武术文化普及基地、峨眉武术演艺基地、峨眉武术青少年培训基地等,首开了以峨眉传统武术套路为广播操的健身活动,还为内江市东兴区中小学编排了以峨眉武术基础动作为主的大课间健身操。[10]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多数学校对峨眉武术文化的传承还停留在对基本技术的掌握,形成了对峨眉武术养生文化传承的断章取义,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影视观赏、实地考察学习、经典故事学习、推荐相关书籍等形式,使蛾眉武术养生文化的传承真正做到“形神兼备”。

4.4 通过培养具有传承能力的人才提高传承效果

峨眉山市是首批“全国武术之乡”。为了弘扬峨眉武术,上世纪90年代,峨眉山市政府开始在中小学里推广峨眉武术操,从少年抓起。乐山大佛文武学校每年招收一大批海内外优秀的峨眉武术运动员参加国内外武术比赛,并组成“蛾眉武术表演团”,在峨眉、成都、重庆、深圳和香港等地表演以彰显之,推动了峨眉武术的发展,提高了峨眉地区的体育竞技能力,丰富了峨眉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培养大量的专门高级的峨眉武术人才,注重培养一批高学历、复合型、创新新的武术人才,并要努力打造峨眉武术的品牌代言人。尽管在峨眉武术老一代传承人中,如“峨眉武术七雄”,他们一般年龄较大,缺乏对武术的创新。而新的峨眉新秀,如“峨嵋十三剑”,年龄正处于风华正茂阶段,但对峨眉武术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缺乏武术的文化表现力。[11]

但是,这是“代际的传承”所出现的必然现象。随着培养制度的完善,必将更好地推动峨眉武术的发展。

4.5 培育民间组织促进峨眉武术养生文化的组织化传承

峨眉武术社会组织基本上是以民间武术组织为主,只有一少部分通过正规的程序在民政部门登记,这些组织的分布范围广,影响大,以传承峨眉武术为目的。体育管理部门与这些民间武术组织要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和亲密的和作关系,取长补短,共同致力于峨眉武术事业的发展,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以确保峨眉武术民间组织广泛开展活动。同时,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严格法律,明确峨眉武术民间组织的管理体系,让其在开展各项活动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峨眉武术民间组织在促进峨眉武术文化协调发展中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吴保占.峨眉盘破门武术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8):65-69.

[2]陈振勇.少林拳与巴蜀武术源流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7(3):24-26,34.

[3][6]田文林.峨眉武術的健身养生价值及发展对策[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1(6):1-3.

[4]韩玉姬,王洪坤.峨眉武术养生文化初探[J].搏击·武术科学,2014(2): 27-29,31.

[5]周开胜.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传承[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8.

[7]姜约.峨眉道教养生文化初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2):30-34.

[8]杨啸原.刍议峨眉武术文化的现代流变与特征[J].搏击·武术科学,2010 (7):13 -14,32.

[9]杨松蓓.峨眉武术推广途径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8):39-41.

[10]公亚男.NGO视角下四川地区民间武术传承与发展的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5.

[11]高何玉婵.峨眉武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城市旅游规划,2016(6):131。

[12]崔龙.峨眉武术文化传承路径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4):29-33.

[13]赵红波.峨眉武术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5):78-80.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