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武术:源起、发展及展望

2018-01-04任路遥

武术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武侠功夫戏曲

任路遥

摘要: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与武术的结合产生了影视领域特有的类型片。影视武术作品是影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科技的发展颠覆了传统武打动作设计与镜头语言,极大丰富了影视武术的创作模式,增加了武侠片的人文内涵。为探寻影视武术“从何而来”,通过对影视武术源起、发展、演变进行分析与梳理,探究不同历史阶段“影视武术”创作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踪迹。

关键词:影视武术 武侠 功夫 戏曲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 9-0006-03

1 影視武术的萌芽

戏曲与武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戏曲主要侧重于身体表演,武术主要注重防身技击,注重实战。戏曲的表现形式,特别是京剧主要包括:“四功”和“五法”,具体指的是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等表现形式。[1]然而,“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在武术套路运动中占据重要作用,武术套路有了“方法”与动作的结合才能称之为武术套路运动。[2]京剧“四大名旦”把京剧动作表演与武术动作的结合做到了完美融合。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先生不仅唱腔功底深厚,在身体动作表演上更是形象逼真,其身体表演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从小跟其姑父学习武术密不可分,他在《霸王别姬》中专门为虞姬编排的一段剑舞也曾得到杨澄甫先生的指点。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先生也曾刻苦练过武术,比如:八卦掌、少林拳和通背拳等,他把所学到的武术动作融入到戏曲表演中,最终赢得观众认可,成为“一代宗师”。[3]所以,作为戏曲演员必须要掌握“武打套路”,从武术套路中汲取养分来丰富自身“功法”,提升技艺以达到更高层次,最终形成特有的艺术表演格调。[4]

世界上最早的电影诞生于1895年的法国,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也客观上加快了东西文化的融合交流,以致在电影发明的第二年就传播到了中国,这标志“真正意义”的电影技术正式登陆中国。[5]据《中国电影发展史》(1963)记载,中国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制作而成的《定军山》,它以京剧武打为主要内容,拍成之后所到放映之处“万人空巷”。虽然这部电影制作手法粗糙且还是无声片,因谭鑫培先生在表演时用到不少武打动作,观赏性极强,有学者认为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动作片”。[6]正是由于《定军山》的拍摄并成功放映,为以后功夫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表演“范式”。例如著名武侠电影导演胡金铨执导的《大醉侠》(1996)里面主演就是京剧武行出身,影片的主要打斗和基调都有京剧的元素在其中。此后徐克在翻拍胡金铨的《龙门客栈》时也没有跳出戏曲的“束缚”,他认为胡金铨“受京剧影响很大”。电影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京剧也注重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处理从而形成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段,进而来夸张的反衬生活。[7]孟繁树曾说过“电影与戏曲的联娴",是富于创造性的。这并不是偶然,相当多的著名功夫导演和演员都曾与戏曲有“不解之缘”。[8]《胡金铨的世界》一书提到胡金铨在其电影中借用戏曲的形式,包括人物的动作形态在内有八种。[9]足见戏曲对胡金铨武侠电影的影响之大。如今已成为国际巨星的成龙、洪金宝等“七小福”以及国际著名动作导演袁和平皆师从于京剧名伶于占元,因而幼时就打下深厚的戏曲功底,现在他们都是华语动作片的“脊梁”。不能绝对的认定是戏曲“成就”了他们,但他们“光环”背后是戏曲学习经历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可磨灭。

早期的功夫电影,不管是演员动作表演形式、台词、乃至整个电影的节奏,都脱离不了戏曲(京剧)的模式。《定军山》之后功夫电影中或多或少都留有戏曲表演元素,诸多导演与演员都受戏曲影响较大,但这并不影响此后“武侠片”“武打片”“功夫片”“动作片”等与武术相关的电影发展壮大。可以说,戏曲表演是影视武术发展的基石,并给影视武术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2 影视武术的发展历程

1919年由导演任彭年拍摄的《车中盗》和1925年天一电影公司拍摄的《女侠李飞飞》是早期武侠电影的“楷模”,不少电影制作公司竞相模仿纷纷推出武侠片。1928年《火烧红莲寺》(明星公司改编白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的出现引起社会轰动,一时间万人空巷,场面蔚为壮观。四年(1928-1931)间《火烧红莲寺》一共拍出18部续集,由此开创了武侠电影第一次浪潮,并使得“武侠影片开始席卷整个中国影坛”。[10]直至当时,国民政府出面禁止才将“火”势控制。有学者给予《火烧红莲寺》高度评价,称其为中国电影史上“最具规格化的武侠片”。[11]由于政治因素,1949年以后的30年间,武侠电影在大陆被“彻底禁止”[12],这使得武侠电影制作中心转移至香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武侠片在香港生根发芽,主要代表是关德兴的《黄飞鸿》系列电影,值得注意的是《黄飞鸿》系列中的打斗主张使用“真功夫”,摆脱了以前“神怪武打”怪圈,注重“写实”,开创了中国武侠电影“武打”新纪元。

60年代后期张彻凭借《独臂刀》成为香港有史以来第一位“百万导演”,1975年胡金铨的《侠女》在第28届戛纳电影节(The 28 th Cannes Film Festival)上大放异彩,不仅在主竞赛单元提名“金棕榈奖( TheColden Palm Award)”,最后更一举拿下仅次于“金棕榈”奖的“最高技术委员会奖(Technical Grand Prize)”,这一时期武侠片代表人物非张彻和胡金铨莫属,他们开创了武侠片“新纪元”。《独臂刀》《龙门客栈》《侠女》等影片引发了第二次中国武侠片热潮,把六十年中后期到七十年代末的武侠电影带入“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呈现出“侠气渐薄,武打猛增”的鲜明特色:突出实战,讲求一招一式,很少使用特技,这使武侠电影焕发出新的生机。如果说张彻、胡金铨开辟了武侠片全新时代,那么70年代初李小龙的横空出世,更使得中国功夫片迈向巅峰,他的四部半功夫片让中国功夫蜚声海外,从此功夫片走向国际舞台。这一时期功夫片一大创新是开始启用具有武术背景的动作指导来设计武打动作,使得武打动作更专业化,徐克也说过“我们所有的武侠世界都是根据武术指导制作出来的东西”[13],可见武术指导在武侠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此武术指导开始崭露头角。功夫片随着李小龙的仙逝逐渐“降温”,但随之崛起的功夫喜剧崭露头角,此时期功夫喜剧的代表当之无愧是袁和平导演的,成龙主演的《蛇形刁手》与《醉拳》,影片中成龙所表现的“嬉戏打闹、顽皮逗乐”的形象成功博得观众眼球,功夫喜剧大获成功,从此开启了成龙的“功夫喜剧”之路。

猜你喜欢

武侠功夫戏曲
武侠风
嘿!这才是武侠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武侠影后郑佩佩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武侠教室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