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在印度尼西亚的发展研究
2018-01-04肖海东
肖海东
摘要:印度尼西亚作为东南亚的重要国家,在2015年的世界武术锦标赛中其总成绩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国,说明武术在印度尼西亚具有较好的发展水平。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等,对武术在印度尼西亚的发展成就、发展现状、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提出武术在印度尼西亚推广的政府对策与相关建议,期望为武术在印度尼西亚的发展提供一参考。
关键词:武术 印度尼西亚 发展 因素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2018) 9-0009-03
1 前言
武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特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灿烂明珠。在当代中华复兴梦想的战略进程中,武术的特色带动与示范辐射价值正日益突出。东南亚华人众多,具有悠久的武术习练传统,在当代武术的对外传播格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印度尼西亚由约17508个岛屿组成,被称为千岛国,总人口2亿多,其中华人华侨有7百多万人口,是亚洲国家中武术这一项目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14年第17届亚运会中印度尼西亚队JuwitaNiza Wazni就获得套路女子南拳、南刀全能冠军。2015年第13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激烈进行,在本次武术世界杯上该国是金牌排名仅次于中国的代表队,7金的历史性好成绩,使其位居第二[1],在东南亚地区名列前茅,说明印度尼西亚的武术水平迈进世界一流,发展水平已经超越其他国家。那么,是什么支撑了印度尼西亚武术的竞技水平,武术在印度尼西亚的整体发展现状如何,推动武术在印度尼西亚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可采用什么对策推动其发展,就成为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等对印度尼西亚武术发展的整体现状进行分析,以为武术在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和建议。
2 武术在印度尼西亚的发展现状
2.1 印度尼西亚武术的发展成就
研究者自2014年4月经邀请到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教授武术套路,了解到印度尼西亚武术的发展现状,是近几年来武术运动发展最快的亚洲国家之一,印度尼西亚的33个省中已经有27个省建立了武术的分支机构,是该国体育局管理项目之一。自1997年东南亚运动会印度尼西亚获得7金,1999年东南亚运动会印度尼西亚获得3金(只有套路参赛),2001年东南亚运动会在马来西亚举办,印度尼西亚获得2金,在2005、2007两届东南亚运动会中虽然其成绩较为不理想,但自2009年以后,其成绩开始明显好转,成为世界武术比赛中的一支劲旅(见表1)。
2.2 城市视角下的发展现状
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棉兰特别行政区这两个城市的武术事业发展较为出众,有着与中国一样的管理体系,训练、吃、住一体化,不仅保证了训练课时、抓住了运动员心理问题,而且作息时间和营养搭配得到了统一管理,更有效地提高了运动员个人能力与竞赛水平。其原因在于经济比较富有、政府支持度远高于其他城市,城市发展较快,接受国际事务较多,举办大、中、小赛事比较频繁,直接宣传了武术。白1992年武术进入体育局管理项目以来,如首都雅加达在1997、2011、2014、2015等年份,举办了各层次的与武术相关的比赛,这意味印度尼西亚的武术崛起并非偶然。另外,通过文化部的传统文化交流,大型文化演出、商业武术表演等活动都大大提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武术的在印度尼西亚的认知度。关于裁判学习、武术规则、武术赛事、武术会议、国家队集训等消息都会在这两大城市举办。
但是,在日惹特别行政区、东爪哇省、中爪洼省、西爪哇省等省,武术的发展水平相对较次。虽然这几个省武术也进入体育局管理项目,但训练得不到统一的保障,运动员在吃、住、行、训练条件等方面面临着困境。其原因在于政府还没有真正将武术融入到本地人的思想里,除了雅加达棉兰两大城市可以给武术后续的保障,如退役后的工作、出成绩运动员的奖励等方面。但上述城市却得不到那么好的保障,不仅退役后的在职运动员得不到相应补贴、奖励,而且由于当地政府不够重视,使其还存在着一些民族歧视等问题。运动员退役后大多是改行做别的工作,只有小部分在省队、市队、武术俱乐部里做兼职武术老师。此外,武术赛事相对较少,国内锦标赛一年一次,而且只有在四年一届的全运会上政府才会负责经费问题,其余经费都需要武术协会主席、华人华侨商会、基金会等赞助。并且在上述城市里推动武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华人华侨,作为中华民族后代愿意为本民族做点贡献,传承和弘扬文化。
武术在东南亚传播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会馆式,是东南亚华人华侨进行武术活动的重要阵地,他们开馆收徒传授武艺,开展武术表演和交流,同时还做到了同乡、同宗和同行之间的加强团结与合作、相互扶持与救助、调解矛盾与纠纷等方面的发挥巨大作用外,还把开展和推广体育活动作为办馆的宗旨和要务之一,中华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在这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会馆会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武术教学、训练,在中国传统节假日他们会组织开展一些武术、舞龙舞狮表演,还起到了宣传作用。
2.3 人文视角下的发展现状
华人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对武术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在印度尼西亚至少有3-4位中国教练常年在这里指导教学,是提高专业运动员水平的重要因素。正是华人的桥梁作用每年印度尼西亚都会派队员到中国学习训练,在中国队的训练环境里熏陶队员技术,以此理解动作能力、体会创新改编等经验水平。在当前民众的武术认识方面,虽然政府部门不重视,使与武术有关的赛事、演出、文化交流等较少为当地民众所知,但一提到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他们会提出一个词“功夫”,这表明影视的宣传作用对武术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变向说明武术传播、宣传等方面工作的不到位。在武术训练方面,只是在大赛前才会请中国的教练前来指导,或者在大型比赛前才会派运动员到中国相应武术队进行集训,重技术轻文化现象较为严重,表现在运动员技术方面为“治表不治根”,而本地教练员训练方法老套,训练技术跟不上,缺少教练员培训学习,专业知识不足更是阻碍着运动队水平的发展。
随着印度尼西亚武术发展的越来越好,政府也在不断提高重视程度,现今每个省在大赛前都会组织参赛队员到中国参加集中训练,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武术发展历史过程与现代的演变,以更好地熟知这一项目达到每招每式的真正意义。虽然,中国的武术最早在汉朝就已传人东南亚地区,在民间,华人华侨就将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带入到了移居地。清末至民国,大批中国人涌入东南亚地区,形成移民高峰。这一时期,许多华人华侨会馆和武术的组织开始建立,开展武术运动,因为华人华侨较多中华武术在东南亚地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传播。70年代末期以来,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华侨不断推动武术国际化,从事武术运动的主体向其他群族延伸,武术的文化精髓愈发受到关注。在1987年印度尼西亚《时代》杂志报道称:当时至少有13名部长参加外丹功的锻炼,此外,印尼的最高法院院长阿利沙盖、最高检察院院长哈里·苏哈托、和银行行长阿里劳·西勒格尔都是外丹功迷,全印尼气功基金会常务主席卡林·鲁克曼不仅是太极拳的热爱者,而且还是积极的倡导者,1995年2月《印尼与东协》(第40期)报道中国大陆传来的太极气功十八式、二十四式、台湾传来的外丹功从首都扩展到各大城市,盛极一时。[2]
3 武术在印度尼西亚发展的影响因素
3.1 印度尼西亚武术发展的中国教练因素
印度尼西亚各省基本都有中国教练任教并作用显著,这体现了该国人民对武术的喜爱程度,每个省政府的重视程度、武术主席支持、社会商业界的参与等决定了中国教练代课的时间长短,任教长达几年,短则几个月,正是这些教练将正确的训练方式方法、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武术技术解读,而不是一直模仿,跟着别人练,长期以来得到了体育局领导、武术协会主席和华人华侨的赞扬,其训练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在有中国教练的几个省里,雅加达、棉兰、泗水、日惹、中爪洼做到了武术专业水平的主导力,在全国赛、全运会上基本也是在这几个省的运动员展开了激烈竞争。可以说中国教练是印度尼西亚武术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3.2 印度尼西亚人对中国武术了解的主客观因素
影响印度尼西亚人了解与认知武术的主观因素表现为,印尼有白己的功夫,当地人在传承自己文化,相关武术部门的宣传不够,缺乏对中国武术的认知度,他们搞不明为什么叫武术,为什么会这样练习,只是在一招一式的模仿别人,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中国武术的内涵所在,没有把武术做为真正的兴趣爱好,比起华人华侨当地人比较懶惰,上进心较差,很容易满足现状,政府不重视,没有相应的补助补贴和就业岗位。
影响印度尼西亚人了解与认知中国武术的客观因素表现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文化差异,使其不能真正领悟要领所在,训练场馆较少、条件较差、没有地方可以展示中国武术的大众社区,本地教练专业程度达不到,地区发展本身比较安逸、发展较慢等都是影响武术在印度尼西亚发展的客观因素。
4 武术在印度尼西亚的推广对策
4.1 武术在印度尼西亚推广的政府对策
从竞技武术的成因及其政府背景视角出发,分析武术在印度尼西亚推广与发展中政府因素,及其综合作用与相应对策。菲德里严蒂是印尼国家电视台资深的体育记者,她跟踪武术新闻已经有7年的时间,通过7年的观察提出武术在印度尼西亚的发展还有很多的进步空间,武术在印度尼西亚的认知度还远不如羽毛球和足球,建议印度尼西亚的武术需要从小孩子抓起,武术教育应该和学校课程紧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印度尼西亚体育部和教育部进行相应的协调与协商。当前“印尼的体育部和教育部应该发挥推广武术的作用,因为在教育部下有专门关注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部门,可以通过该部门来完成推动武术发展的作用。”
4.2 武术在印度尼西亚的发展建议
武术在印度尼西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要从武术训练一体化、竞赛体系多样化、组织管理系统化、培训推广常态化、场地器材标准化等方面人手进行发展。一方面,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服用我国外交大局,加强政策引导,组织管理和理论研究,要注意中国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对外交流中整体均匀发展,增强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利用媒体做一些华人华侨寻根节目,鼓励与支持支援华人华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武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及其现代意义,发挥武术文化应有的教育功能,让他们充分认识和发挥中华武术的时代价值、特殊功能和优势特色,推动中华武术事业的大发展,将武术文化“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内外兼修”和武德精神与印尼文化结合,在传统文化的嫁接中走向融合。
具体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条:作主题宣传T作,坚持在武术国际传播中增加武术赛事;增加文化交流;建立定期的裁判员、教练员学习机制;增加武术会员和段位制;建立表演团、大型商演出机制;借用现在社会媒体的优势直播武术赛事、讲解武术基础知识、拍摄武术纪录片、拍摄真正意义上的武术电影等进行宣传;建立武术学校之间的交流机制;在孔子学院中增加武术教学[3],并注重精神与武德宣扬,以习武先习德为宗旨。
参考文献:
[1]蒋亚明.中国队斩获十四金一银[N].中国体育报,2015-11-26(007)
[2]刘 传.梭罗河畔的友谊之歌[N].中国文化报,2011-01-13(004).
[3]许仕杰.中华武术在印尼孔子学院的传播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