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计算教学?发展运算能力

2018-01-03石志华

教师·下 2018年10期
关键词:运算能力计算教学改进

石志华

摘 要: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他们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当前小学生计算仍然存在算不准、算不快、不懂算理等一些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这些问题:情境导入问一问,培养问题意识;自主探究算一算,倡导算法多样化,更要追求算法的最优化;算理算法说一说,培养运算思维意识;用科学的训练方法练一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关键词:改进;计算教学;发展;运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8-2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小学生运算能力不仅是一种数学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数学的思维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用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计算教学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计算能力是学生必备的数学能力,然而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算不准、算不快、算法单一上。我们通常认为是学生粗心,其实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很多,如算理不懂、方法不当、态度不端正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计算教学,正视并改进计算教学,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情景引入问一问,培养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我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教学,体现了数的计算是因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如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景:学校准备举行三年级阅读比赛,王老师到书店购买一批图书。出示主题图,你从图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我发现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本)又如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教材安排的是回收生活有用垃圾的计算,我做了一个调整),出示学校正在举行的乒乓球、篮球、足球比赛情景,接着出示五(2)班学生喜欢这几种球类的扇形统计图,问从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1:我知道五(2)班喜欢足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二分之一。生2:我看到五(2)班喜欢篮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八分之一。生3:我发现五(2)班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十二分之一……)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生1:喜欢足球的学生比喜欢篮球的学生人数多多少?生2:喜欢乒乓球和喜欢篮球的学生人数一共是多少?)这些情景的创设都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既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唤醒了学生潜在的认识,也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如,我在刚刚指导学生们学习《最大公因数》这一内容时,就结合了王叔叔给家里长16分米、宽12分米储藏间铺地砖的教学情景,学生提出:可以选择边长为哪几种尺寸的地砖?选择哪种地砖要的块数最少?(这里教材的安排是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对教材做了一个调整,目的是想抓住数学学习的本质,突出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它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生动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情境创设不只是为了引出教师想要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炼出当堂课所需探索和研究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算一算,培养多样思维解题意识和择优而解意识

由于学生们已有学习经验的积累,我在计算课教学时,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有选择地、尝试用自己“会”的方法去计算,体现分层次的学习。比如,我选择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列式、尝试计算,出现了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每套14元,王老师要买12套,需要多少元?我尊重了学生的想法以及知识差异,并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其自主探索呈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学生们的解决方法有五种(见下图)。

师问:这两个除法竖式有什么不同?怎样处理?让学生经历从事教学活动,有效沟通图形表征、算式表征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之间的联系,并掌握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倡导算法多样化,标志着价值取向从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转变为关注学生个性化的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算法的平台,使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中拓展思路,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多种算法来优化自己的算法。

三、算理算法说一说,培养运算思维意识

运算能力的内涵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运算能力是指根据法则寻求合理运算。”它有三层含义:一是计算,二是理解算法,三是方法合理。它们是运算能力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运算能力的表征。我们的计算课教学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法中,而要关注学生的体验、运算的逻辑和算法的合理性,也就是我们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解决为什么这样算、还可以怎样算、怎样算更好等一系列问题。如《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中,妈妈买了4千克苹果,付了25元,售货员阿姨找回妈妈2.6元,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是每千克苹果多少元。在解题方法的展示中,我就很注重让学生们说说他们的想法,有些学生说他们把有小数除法的计算转化成整数除法的计算,把22.4÷4= 5.6(元)中的22.4元转化成224角来计算,商是56,再把56角转化成5.6元;有的学生把22.4分成了20和2.4,20÷4=5,2.4÷4=0.6,5+0.6=5.6;还有的学生用竖式来解答,他们先用22.4除以4商5,再用余下的24除以4等于0.6,所以22.4除以4等于5.6元。为了让学生们明白竖式中商6这里的小数点什么时候打,师追问:“这里的6表示什么?”(表示6个0.1,所以在商6后,要在6的前面点上小数点)为了让学生们明白竖式中的第二步,师问:“把余下的2.4平均分成4份,这里的小数点要不要打上?”(理由是当我们把2.4看成了24个0.1,就可以把这个小数点隐藏起来)运算能力的培养要抓住关键词:算理、算法、寻求合理解决。这个寻求是一个动词,是指在教学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活动经历,让学生去自主寻找探索,一要探索方法,二要寻找探索更加合理的计算途径,让学生不断提升计算能力,不仅关注算理算法的合理,还要关注运算的简洁合理。如25×12,除了让学生们会算,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会简洁地算(可以看成25×4×3,25×4可以马上算出来),这就不是平淡的计算,而是方法和能力,这就是运算能力。所以在计算课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强调:要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这个基础上,经过相应的培养,获得由运算知识和运算基础向运算能力的转化的技能。

四、科学指导练一练,促进计算能力提升

抓训练,是课标的明确要求,但不能机械地重复地训练,要注意科学进行训练,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练习。第一点抓口算训练,口算训练是运算能力的起步,并且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训练要多样化,练习要主动有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而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重难点,并且要有针对性,才能提高实效。比如,20以内进位加法中大数加小数,退位减法中17-8=?17-6=?17-9=?这些数大,比较容易出错,那么我们就要针对容易出错的题加强练习,还有表内乘除法,7、8、9的口诀。第二点抓笔算训练,笔算就是竖式计算,要规范竖式的科学性,同时加强说理训练,让学生通过说进一步理解,在笔算中应尽量抓关键抓专项训练。如除法的笔算注重关键步骤,笔算要引导学生分析道理,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解题方法的理解,同时还强调练习中的思考性,以此提高学生运算中的思维含量,让学生在练习中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可以吗?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这样才能在运算练习中主动学习。第三点加强运算良好习惯的培养,这对学生学习发展有用,对学生终身受用。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验算习惯、验算方法的运用等。

总之,在计算课教学中,我们既要吸收传统计算教学的精华,也要发扬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算理、算法和技能等方面得到提高,这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美青.改进计算教学导入的“四字诀”[J].福建教育,2013(22):52-53.

[2]薛 栋.贯彻“课程标准”改进计算教学[J].小學教学设计,2006(17):6-7.

猜你喜欢

运算能力计算教学改进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浅论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问题及策略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