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引读,奏好课堂华丽乐章
2018-01-03沈丽娟
沈丽娟
摘 要: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课文,使他们在读课文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获得触景生情的效果?文章作者认为“引读”能增加解读、把握文本的深度,能较好地引领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精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文章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介绍了小学语文课堂中几种高效引读的“法”,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最终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引读;情感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8-15
“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言品味的缰绳。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潜心会文,读出效果呢?笔者曾聆听过王崧舟、周益民等几位名师的课,细细品味,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都恰到好处地安排了往返回复、一咏三叹的“引读”。正是这种引读,渲染烘托了课堂氛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内核;正是引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以读代答,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教师如能精心选择引读的内容,把握引读的时机,就能使语文课堂熠熠生辉,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一、描述性引读——让内容衔接起来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之一,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写什么”。教师可以用描述性的引读,达到让学生熟悉内容、解决“写什么”的目的。当前课堂中,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但一些课文內容冗长,学生自主学习后思绪往往较为松散、零乱,这样很难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关键点,掌握主要内容。在这种情形下,教师不妨用自己描述性的语言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读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把看似碎片化的内容巧妙地衔接起来。教师读的这些词或句,目的是为了强调重点词、句,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叙述顺序,厘清文章的条理,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执教《慈母情深》这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去感悟,让学生自由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能表现出慈母的深情?”学生充分阅读、相互合作,找出了很多答案。在总结全文之时,我为了把这些看似碎片化的内容进行概括,设计了一个引读的环节:利用课件播放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并配上歌曲《懂你》作为背景音乐。
师: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了母亲工作的地方……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
师:我在角落发现了母亲的背影,于是,我大声地呼唤:“妈——”
生:背直起来了……
师:我告诉母亲,我要钱买书。旁边的一个女人劝母亲不要给我钱。
生: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了,大声地对……
生:母亲说完,立刻又……,立刻又……,立刻又……,立刻又……
……
以上教学中,我通过描述性的语言,把课文重点内容中的几个镜头恰到好处地串连起来,引导学生去反复朗读。这样的引读是在充分理解文本、感情到点的基础上的整体朗读,不仅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全文脉络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情感得到升华,从而较好地理解母爱之伟大。
二、渲染式引读——让情感升华起来
语文教材的文本内容中有些句式比较特别,常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思考一下,如何让这些语言描述情感,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推波助澜”一下,这个能够让情感立马升华起来的“利器”就是引读,它能渲染情境,使学生的情感迅速升华起来。
如在执教《父亲的菜园》这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体会到父亲勤劳和执着的精神,又能有感情地朗读,我设计了“大雨过后”“烈日炎炎”“天气寒冷”等几个情境,让学生反复接读这一句话。
师:大雨过后,道路十分泥泞,父亲不知摔倒了几次,可他没有气馁……
生:他……
师:烈日炎炎,父亲汗流浃背,可是他并没有停歇……
生:他……
师:天气寒冷,父亲步履蹒跚,可是他并没有叫苦叫累……
生:他……
教学中,教师精妙、生动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进入情境,从而受到熏陶感染。这样的反复引读既能使学生体会到父亲勤劳和执着的精神,又能达到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目的,而学生对文本内涵的体悟水到渠成。这样的引读,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受到了一次震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这就是引读的魅力。
三、想象性引读——让画面立体起来
想象是思维的核心,小学语文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重要语段和一些细节描写,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的切入口,可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潜能。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巧妙地运用“引读”,让学生达到口诵心思、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的目的。王崧舟老师是利用“引读”的高手,在课堂当中王老师通常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画面,感悟形象,走进文本。
王老师执教《慈母情深》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句话,采用了慢镜头的形式反复引导学生读,从而使学生用心感受、体悟。
师:我们曾经看过影视中的慢镜头,此时让我们闭上眼睛,随着慢镜头,细细地看、慢慢地看我们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
生:此时我仿佛看到了母亲那弯曲的背。
生:我看到了母亲那佝偻的背。
师:不对呀!记忆中母亲的背是怎样的?
生:我记忆中的母亲的背应该是挺拔的。
生:笔直的。
……
师:“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转过身来了,你看到了一张怎样的脸?
生:我看到了母親那张枯黄、疲惫的脸。
生:我仿佛看到了母亲瘦弱的脸。
师:这是我的母亲吗?我的母亲曾经拥有怎样的脸?
生:光滑的。
生:红润的。
……
师:是啊!我的母亲曾经拥有着光滑的、红润的、洁白的、美丽的脸,而现在,为什么找不到了?慢镜头继续推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你看到了怎样的眼睛?
生:我看到了眼睛周围有许许多多的鱼尾纹。
生:布满血丝的眼睛。
……
师:这是我母亲的眼睛吗?不,母亲的眼睛不是这样的,那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生:水灵灵的大眼睛。
师:这就是停顿背后想说又没说的话。现在我们说出来了,也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同学们,什么滋味?(生答)什么心情?(生答)什么感受?(生答)是的,这一切可化作一个词——鼻子一酸。让我们再一次带着心酸的感觉来读这句话。
教学当中,王老师这样引读,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反复回忆母亲的形象,再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并感受。虽然在有些教师看来,这对学生有约束和限制,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却是很必要的。因受到阅读量、思维空间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辨别、认识能力还有很大的不足。而教师是有必要扶学生一把的。这样能让学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这样长期的教学,对学生的思维习惯,是一种启迪。
四、造境式引读——让文章饱满起来
课堂造境是指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让其达到对作品具体而深刻理解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引读”的方式,再配上与课堂情境相符的音乐来渲染课堂气氛,这样就能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的情境,进而亲近作者,理解作者文章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在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笔者在课堂上是这样教学的:
师:我们刚才从“等、回来、一定”这些词中体会到“爸爸”相信自己一定能凯旋,就让我们带着“爸爸”的深情、“爸爸”的爱、“爸爸”的信心反复读“父亲”一句话好吗?
师:人间三月尽芳菲,踏青赏花正当时,转眼前又到来,当看到其他小朋友们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一起去踏青、游玩之时,我忘不了爸爸还亲切地对我说:“ ”;
师:烈日炎炎的夏夜,望着天上那闪烁的星星,此时我不禁想起远在他国的爸爸,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注视着我和妈妈,深情地对我们说:“
”;
师:“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之夜,望着皎皎的圆月,此时又勾起我对爸爸的思念之情,希望爸爸能记住他对我和妈妈的承诺:“ ”;
师:秋去冬来,在这个萧瑟冰冷的季节里,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我心中又升腾起爸爸答应过我们的话:“
”;
这一设计的特点是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学需要,通过造境方式以及引读,用语言描述出一年四季、一家团聚的情境,从而引领学生反复读“父亲”临行前很肯定地对儿子说的那句话,进而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我”和“妈妈”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并引起其强烈的情感共鸣,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五、结语
恰到好处的引读可以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以读代讲,能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也可以营造感人至深的课堂氛围,从而感染每一位学生,让我们的课堂熠熠生辉。当然,引读过程中的引言也是十分考究的,它不仅要求语言凝练,同时要求我们要找准引读的切口。这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好“引读”这枚“针”,穿起阅读教学这条线,达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目标,从而使课堂变得更加动人有生气,使学生在主动阅读的过程中有更多学习借鉴的机会,进而奏响语文课堂的华丽乐章。
参考文献:
[1]许 洁.小学语文有效引读教法初探[J].学周刊(A版),2010(9):200-201.
[2]邢洪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引读[J].魅力中国,2016(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