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成长问题到生命成长

2018-01-03周元英

教师·下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生命成长思维方式

周元英

摘 要:人的生命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在此过程中会遭遇很多成长问题,成长问题处理不当,影响一生。教育工作者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对成长问题的认知态度及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文章基于满足生命成长需求理念,指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认识成长问题,以全面科学的态度来界定成长问题;提出处理成长问题的几种有效的思维方式:人本思维是处理成长问题的根本,系统思维是处理成长问题的格局,核心思维是解决成长问题的关键,建设性思维着眼成长的未来。

关键词:成长问题;生命需求;思维方式;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6-24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是一个认知世界、体验生活、丰富情感、性格形成、品质升华、生命自由发展的历程。这个过程是曲折螺旋向上的,当中会出现很多“不成熟”状态——成长问题。如何正确认知“成长问题”、解决“成长问题”、促进生命成长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正确认识成长问题

1.成长问题的认知态度

问题,从来就不是成长的障碍,人就是在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中成长。对学生而言,就是不断发现成长问题,感知自我;直面成长问题,丰富体验;解决成长问题,建设自我。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让其享受成长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学生解决成长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自我发展的获得,生命体验的升华。教育工作者有了这种正确的“问题”认知,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处理“问题”与“成长”的辩证关系,就不惧“问题”,关注成长。那些视“成长问题”和“问题学生”如洪水猛兽的教师因“问题”认知态度过于消极,常感身心疲惫、效率低下,有的甚至陷入师生关系僵化的泥潭。

2.成长问题的界定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以“听话”为标准,以“成绩”论英雄,甚至以教师的偏好来认定学生的“问题”。如此种种都是有失偏颇的。以前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出现“高分低能儿”“书呆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因为我们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只要成绩好就是优秀的,导致忽略了学生们许许多多的成长问题,也会使那些成绩有点“问题”的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潜能淹没于问题之中,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此对成长问题的界定,我们必须从人的核心价值体系出发,对学生进行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在人的成长价值体系中,我们确定了十二个核心价值:合作、自由、快乐、诚实、谦虚、爱心、和平、尊重、责任、简朴、包容、团结。成长问题的界定也就围绕这些核心价值来展开,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解决成长问题,促进生命成长的思维策略

1.人本思维——处理成长问题的根本

“人本思维”贯穿于教育始末: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过程是人的成长;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主体是人。人与人相处的前提是尊重,尊重生命,尊重人的需求,包容缺陷,平等沟通,用心倾听,多途径进行“心灵对话”,让心灵与心灵碰撞出情感火花,建立坚韧的信任关系,在信任中去理解成长问题,在理解中去等待,引领学生慢慢成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出现不符合教学或者学校生活的问题时,其实并非真“问题”,而是由于我们缺乏人本思维,没有真正在乎学生的体验,感受学生的内在需求,而粗暴地贴上种种标签。“后进生”的怯懦,“闹事王”的嚷嚷,其实都是“求关注”的心理需求表达,我们要恰当地给予回应,让他们获得并体验关注,陪伴其成长。

教育的过程是人的成长,因此,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过程。教育的过程性体现在人的生长需要时间,成长需要经历,经验需要积淀。我们既要积极面对学生每个阶段的成长问题,还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去等待学生慢慢成长。当学生出现成长问题时,仍能以发展的眼光肯定学生的成长,这就是“教育爱”,是一种人本思维方式驱动下的高层次的情感行为。教育爱的情怀应该贯穿整个成长过程。

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引领学生未来发展方向。教育者要正视当下,更要着眼未来,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去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其潜能,让每位学生成为最完美的自己。

2.系统思维——处理成长问题的格局

成长是一个系统,“局”要大,“格”要精细。我们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成长。分析问题需要考虑问题的前因和当下的影响因素;处理问题,需要分阶段界定人的成长;反思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成长过程。

笔者曾经有一个叫小庆的学生,上课总爱开玩笑,气得老师够呛,只为博得大家一笑,并以此为荣,屡教屡犯。基于系统性思维,一方面,我们必须从家庭、学校、师生关系及自我成长经历等方面分析原因:该生疏于管理,缺乏规则意识,长期以来得到老师的认可太少,从而从闹事笑声中获得满足,是非观念模糊。 另一方面,建立转变过程,解决问题,从不同阶段多角度、多途径建立师生情感,实行行为关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施情感关注,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小事入手,让其明白,其实老师和同学是爱他的;第二阶段,实施行为关注,寻求最有效的转变方法,帮助他,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系列的游戏活动,模拟情景表演、人物主题活动等,让他换位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让他在活动中丰富体验,在体验中认识自我,获取价值认同,转变观念;第三阶段,实施梦想关注,定位发展方向,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并激发其潜能,引领学生有目标地前行。

3.核心思维——处理成长问题的关键

影响成长的关键因素,或者某个关键环节,是解决成长问题的关键。因此,基于核心思维,我们要寻求决定性因素或决定性环节。教师可以学生身上的问题为导向,设计人物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让其在擅长的活动中展现能力,获得同伴和师长的认可;同时在学业上和规则意识上予以全方位的帮助,使其收获努力付出的成功体验;而且整个过程教师切忌空洞说教,重在学生的体验与感受,这样才能真真切切地把外在的关注内化为动力,让学生找到成长点。

4.建设性思维——着眼成长未来

建设性思维包括两个维度:教育者要建设自身的专业精神与专业素养;学生要建设自己的品质,定位方向成长。

定位方向成长,是基于建设性思维对学生自我成长的准备,就是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在遇到成长问题的时候,应该做什么,而非不能做什么。定位方向成长比纠错的成长方式更积极,更有动力。在定位方向成长过程中,周边力量构成的成长环境往往会关注成果与进步,关注成长点、建设点,会给学生更多的肯定与认同,心灵的获得感与满足感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生动力,促进自觉自我健康成长。相反,如果学生处在纠错式的成长环境里,周边力量会盯着“问题”,甚至放大“问题”,学生长期的努力往往会因为问题的存在而被忽略,长期受挫会让学生丧失信心,甚至“破罐子破摔”,这样,我们的关注反而会成为学生成长的负担。充斥负能量的教育其结果就是培养我们标准规范下一个“听话”的学生。“问题学生,屡教不改”,其实可能是教育者出发的时候就错了方向。

解决成长问题是为了教育,但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解决成长问题,而是要唤醒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成长。教育者要以问题为导向,因材施教,因时施教,以正确的思辨来处理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张 聪.探索儿童心灵成长的密码——对话吉林省优秀班主任刘慧[J].班主任,2018(4):16.

[2]徐 芳.教育愛:教师如何面对小学生成长中的“问题”[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生命成长思维方式
返璞归真,追寻“生态体育”教学
隐喻中窥见的中西方文化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用班级文化打造有灵魂的班级团队
为师当有大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