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FE框架下福建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东部沿海六省(市)的比较分析

2018-01-03王珍珍

关键词:福建省创新能力效率

张 璇, 王珍珍

(1.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10; 2.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SFE框架下福建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东部沿海六省(市)的比较分析

张 璇1, 王珍珍2*

(1.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10; 2.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基于SFE框架,从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功能和效率等3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比较分析法评定东部沿海六省(市)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结构,并运用相关分析法测算各创新组织单元对区域创新系统运行功能的影响,进而指出提高福建省区域创新能力,应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结构;强化特色区域创新高地,增强区域创新体系功能;整合全省科技资源,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效率。

区域创新体系;SFE框架;区域创新能力;福建省

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已经被放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的位置[1]。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地方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规划。2016年4月,福建省出台《福建省“十三五”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专项规划》,指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2016年6月,福建省福州、厦门和泉州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建设国家第15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完成“建成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海上丝绸之路技术转移核心区、海峡两岸协同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使命[2]。可见,福建省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对提高创新能力的决心。经过多年持续积累,福建省科技实力实现整体跃升,创新创业环境日益完善,创新型省份建设扎实推进,科技事业进入加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中央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背景下,福建省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后,在区域研究领域的许多专家和学者们渐渐意识到:一个区域建设创新体系与该区域的各方面因素息息相关,于是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就此展开。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围绕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功能和效率评价等方面做了许多理论研究,也有许多学者以具体地区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结构的研究,主要将其分为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在组织结构上,Porter等认为区域创新体系应包括创新企业群、教育机构、政府机构及研发与技术开发机构[3]。柳卸林认为,中介机构也应包含在内[4]。路甬祥认为,组织系统结构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系统构成[5]。而黄鲁成等认为还应包括资金系统[6]。在空间结构上,Amin等认为,产业集聚的地理聚集是要素集聚的重要形式,其推动了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的进步[7]。但Hassink等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的地理集聚和区域研究开发的合作与区域创新现象没有必然联系[8]。

关于区域创新体系功能的研究,有些学者认为区域创新体系功能是创新知识与技术产出和溢出。Griliches将创新过程的产出看作研发投入的函数,再把变量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达出来[9]。王稼琼等认为,区域创新体系功能体现在科学技术进步、产品与机制创新及产业结构转换等方面[10]。伍虹儒认为,知识的创造、流动、溢出对提高区域的创新水平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1]。人员流动带动的知识流动,是区域创新体系知识流动的主要形式。在区域创新体系功能评价方面,一般是通过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产出进行量化分析,从而来衡量其功能状况。Fritsch运用了知识生产函数对欧洲的11个区域创新体系进行实证研究[12]。Carlsson等设定多个指标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再选取目标区域进行实证分析[13]。

关于区域创新体系效率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以区域为研究对象,探讨某一个区域的创新效率,或比较不同区域的创新效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其中,DEA模型是效率评价较为广泛的模型之一,刘顺忠等采取DEA方法对区域创新体系效率进行评价[14]。一些学者通过分析知识创造的生产函数来评价区域创新系统的效率。如Autant-Bernard等运用非参数方法研究了法国区域间的知识溢出,并估计了一个知识生产函数[15]。

关于SFE框架在区域创新能力的运用,多数文献认为区域创新体系结构决定区域创新体系功能,区域创新体系结构影响区域创新体系效率。官建成等指出,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弱与知识在各大创新主体之间的配置格局密切相关[16]。刘俊杰等选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了科技经费投入结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发现要提高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必须合理配置科技经费投入结构,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17]。于明杰等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研究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规模、网络开放性、网络结构洞、网络链接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18]。白俊红等基于创新系统角度,选取1998-200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研发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及金融机构等主体要素及其联结关系对创新效率的影响[19]。沈军等将SFE框架运用于金融系统内,认为金融结构通过金融功能这一纽带与金融效率发生作用,得出金融结构与环境共同决定金融功能与效率,金融效率是检验金融结构合理性与金融功能实现程度的标准[20]。而目前只有潘雄锋等将SFE运用于区域创新体系,认为区域创新的结构决定其功能,效率又是功能的具体体现,并选取全国30个省份为样本,运用SFE框架对中国中部、东部和西部的区域创新能力作了比较分析[21]。

通过以上有关文献的整理,发现国内和国外的学者们在区域创新体系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意义深远的成果,这些研究充实了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并且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撑。但仍然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1)大部分研究局限于用截面数据或历史数据对当前情况作分析和评价。(2)现有研究大多从区域创新结构、区域创新能力或区域创新效率角度,至多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对于结构、功能和效率三者关系的论述和实证研究较少,尚未形成清晰的区域创新体系SFE框架。(3)大部分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侧重于对知识产出和技术产出的评价,这显然不适应构建区域绿色创新体系和追求经济质量的新要求。

因此,本文在潘雄锋等构建的SFE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并完善了区域创新结构、功能与效率两两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构建了较为完善的SFE框架图,更加全面、直观地反映了区域创新体系运行中各组织间关系。从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功能和效率等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且将区域创新体系创新产出的经济社会转化能力列入评价体系,构建适应新要求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的变化分析数据,运用全局熵值法对区域创新进行总体评价,将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结合起来分析。实证研究SFE框架下东部沿海六省(市)的区域创新体系。一方面,由于东部沿海六省(市)是我国最具创新活力、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对探索福建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现实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基于SFE框架进行区域创新上的实际论证,对SFE框架的补充和完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SFE框架内涵及指标体系构建

(一)SFE框架的内涵

SFE框架将区域创新体系分为结构(Structure)、功能(Function)和效率(Efficiency)等3个方面。

1.区域创新体系结构包括总结构和分结构。总结构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内创新资源在所有资源中的分布;分结构是指某一特定区域的创新单元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即创新资源在各创新单元间的资源分布情况。分布情况用集中度来描述,结构的集中度主要分析创新主体之间的创新投入的比例关系,明确其相互之间的创新相对地位[22]。

2.区域创新体系功能指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下,某地区的创新主体持续地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创新资源投入与绩效产出循环往复的能力和水平,也称为区域创新能力[23]。区域创新功能主要包含创新的投入、输出能力和创新转化能力。因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考察,既要关注创新活动的基础要素,也要考虑区域系统对创新活动开展的内在影响。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作为创新活动的基本要素,在国际通行的创新能力指标设计中被广泛采用[24]。但创新活动的产出成果不仅仅包括产品的增加或改进、发明专利的涌现、新产品产值的增加、利润的提高等,还包括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状况[25]。因此,创新投入能力是指科技创新的人员、设备和资金的投入;创新输出能力是指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产品产出和创新知识产出;创新转化能力是指区域创新体系产出转换成经济社会效应的能力。

3.区域创新体系效率即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具体指创新资源转化为产出和经济社会效应的能力,可理解为区域创新投入产出的转化率,这是连接资源、科研与经济的桥梁。DEA 模型就是评价多投入、多产出相对有效性的典型方法。

(二)系统观下SFE框架内涵

SFE框架运用于区域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主要体现在过去的区域创新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忽视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效率和功能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而厘清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对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至关重要。SFE框架强调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拘泥于研究对象本身或其所涉及的某一方面。就对区域创新领域而言,系统的 SFE框架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和理论基础(图1)。从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功能和效率等3个维度综合评价区域创新体系,三者之间的联系形成相互评价的定性标准,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出区域创新体系的问题所在及改善提升路径,对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1.结构是功能的先决条件,功能是结构的反作用力。区域创新体系功能实现的基本条件是将创新资源投入各创新组织单位进行创新生产活动。所以,区域内创新资源在其区域内所有资源中的占比(即总结构),创新资源在各创新单元的分布(即分结构)以及各创新单元的创新能力共同决定了区域创新体系功能的大小。创新单元主要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其中,企业是自主创新的核心主体,而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和依托。总结构和分结构越优化,即创新体系的创新资源投入比重和各创新单元的创新资源配置就越合理,创新单元的创新能力越高,则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越大。

区域创新体系功能的实现能促使其结构保持稳定,同时也能引起结构发生变动。这种变动体现在自我调节和人为调控两个方面。自我调节指区域创新体系功能未达到最大化时,在不受区域创新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资源会在各创新组织单元间通过人员流通、资金借贷、建立合作机制等方式实现自我调节,进而影响区域创新体系结构,直至达到结构最优化。人为调控是指政府为了提高区域创新体系功能,调控创新资源投入总量,并且出台针对不同组织单元的限制或扶持政策等措施,进而促使结构达到最优水平。

2.结构和功能是效率的决定因素,效率是结构和功能的综合反映。数值上看,区域创新体系效率值为投入-产出比,因而由区域内创新资源投入量及产出量共同决定。即区域创新体系功能(投入和产出)是区域创新体系效率的直接决定因素,而区域创新结构(投入结构)是区域创新体系效率的间接决定因素。定性看,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与效率两者间以功能为纽带建立联系,如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中生产企业缺乏科技资源的支撑,生产企业不占据主体地位,各创新单元之间协调沟通机制的缺失阻碍了创新结果的转化,区域创新功能发挥受限,进一步阻碍了区域创新体系效率的提高。

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高低直接反映了功能的有效性,间接反映了结构的优劣性。效率反映了创新资源转化为创新产出和经济产出的能力,而能力情况(即功能)又反映出区域创新体系结构的优劣,评价功能的同时也关注效率,能有效避免只关注资源总量和产出总量的畸形评价方式。提高区域创新体系效率是优化资源在各主体间以及主体内部配置的过程,将会促进体系结构的优化,促进各主体的创新能力提升,最终实现区域创新体系功能的提高。

图1 区域创新体系SFE框架图

(三)指标选择

1.指标设定原则。(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需要具有科学依据,评价指标的选择不能脱离区域创新发展的根本,应包括反映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结构、功能和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能切合实际地反映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的内在规律。(2)可操作性原则。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需具备可操作性,并且所有给定的指标必须为可测度的,否则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无效。(3)系统性原则。区域创新体系结构、功能以及效率的指标体系均为一个系统。因此,设计其评价指标体系也是要体现其系统性。

2.具体指标选取。在创新投入指标的选取上,Jaffe对 Griliches 的生产函数进行了扩展,指出2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研发人员和研发资金[26]。Romer 认为,创新人员的投入一般用研发人员表示;创新资金的投入一般用 R&D 资金表示[27]。因此,本文的创新资源投入主要指R&D经费和R&D人员。地区生产总值(GDP)和地区总人口通常被用于表示区域创新系统的总体资源投入[28]。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创新投入也随之不同。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创新投入也会越多。根据区域创新体系结构的概念,总结构用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R&D人员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分结构用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各创新主体R&D经费占地区总R&D比重和R&D人员占地区总R&D人员比重来衡量。

在创新产出指标的选取上,由于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优势在于基础研究,弱势在于生产、销售,而企业则正好相反,擅长生产工艺和销售,熟悉市场需求,弱势在于研发。因此,专利和科技论文是高校与科技机构的主要创新产出,而新产品销售收入则主要反映企业的创新产出[29]。Feldman等的研究发现,专利与创新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34[30],为专利作为创新产出的测度指标提供了依据。SFE框架注重区域内部的联系,技术市场成交额反映区域内知识流的运动和信息的交换与共享。鲁亚军等将技术市场成交额作为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31]。区域创新体系中最终落脚点是转化为经济效益,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常被作为人们生活水平的体现,在绿色、低碳城市的背景下,经济转化的绿色效益也是需要纳入考量的。一方面,体现在能源消耗的减少,《中国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已把万元GDP能耗纳入指标体系;另一方面,体现在污染情况的改善,有研究表明东部沿海省份的一次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等[32]。因此,根据区域创新体系功能的概念,本文区域创新功能的投入能力用R&D经费和R&D人员投入来衡量,输出能力用发表科技论文数、专利授权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及技术市场成交额来衡量,转化能力用SO2排放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万元GDP能耗来衡量(表1)。

表1 区域创新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SFE框架下福建省区域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PCA分析法、DEA评价法和全局熵值动态评价法等4种研究方法。(1)运用比较分析法比较福建省区域创新体系中各创新单元的集中度,并对其主体作出判断,运用相关关系研究福建省区域结构集中度对功能的影响作用。(2)运用PCA法对我国东部沿海六省(市)的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功能分别进行评价,运用DEA法对区域创新体系效率进行评价。根据评分结果,对福建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功能和效率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3)运用全局熵值法动态评价法对我国东部沿海六省(市)的区域创新体系进行总体评价,对福建省的总体情况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

1.PCA分析法。运用PCA法对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及功能进行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2) 将数据表X中的数据标准化:

(1)

(3)计算Z的相关系数矩阵R=(rij)np*p。

(4)求出R的特征值λ1≥λ2≥…≥λp>0表示对应的特征向量ui(i=1,2,…,p)。

(5)计算累计贡献率Mk,当累计贡献率Mk>85%,取前m个主成分来代替原来的p个指标变量信息。其中,第k个主成分Fk=Zuk(k=1,2,…,p)。

(6)求出Zi与Fj的相关系数rij,得到相关系数矩阵A=(rij)。rij为第i个变量在Zi在第j个公共因子Fj上的主成分负荷。

(7)计算每个样本点在选取的m个主成分得分:

Fj=βj1Z1+βj2Z2+...+βjpZp(j=1,2…,m)

(2)

公式(2)中,Fj为第j个主成分的得分,Zp为第p个变量,βjp为第j个主成分在第p个变量上的载荷矩阵。

(8)进一步结合主成分贡献率ak,计算样本的综合得分:

F=a1F1+a2F2+…+amFm

(3)

公式(3)中,F为样本的综合得分,ak(k=1,2,…,m)为主成分贡献率,Fj(j=1,2,…,m)为第j个主成分的得分。

2.DEA评价法。采取DEA法测度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得到区域创新体系的投入-产出效率值。

(1)每年效率评价指数定义为:

(4)

公式(4)中,ur、vi分别为r类产出和i类投入的权重;yrj表示第j年的r类产出值;xij表示第j年的i类投入量。

(2)第j0年的相对效率优化评价CCR模型为:

(5)

(3)转化为线性规划模型

(6)

(4)对偶规划为:

(7)

公式(7)中,maxVD=θ为目标函数maxhj0的对偶函数,λj为对偶函数第j年投入和产出的权重计算出来的效率值。当λj越接近1,表示越有效率;当λj达到1,表明达到最佳状况。

3.熵值法动态评价法。对区域创新体系总体进行熵值法动态评价,熵值法动态评价即将各指标按时间顺序从上到下排在一起,然后使用传统的熵值法评价。假设要评价n个地区T年的区域创新体系情况,指标体系由p个指标构成。主要步骤如下:

(2)将数据表X中的数据标准化。

(8)

(3)计算第t年第i个地区在第j项指标中的比值ftij。

(9)

(4)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值ej。

(10)

(5)根据各指标的信息熵值可以得到第j项指标的权重Wj,计算公式为:

(11)

(6)计算第j项指标的综合得分Fj。

(12)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取2003-2014年福建省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以2003-2014年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5个省(市)相关数据作为参照样本,所有数据均来源于2004-2015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三)福建省区域创新体系结构、功能、效率与总体评价

1.区域创新体系结构逐年优化,形成企业科研投入集中型创新体系。集中度以科研活动人力与财力在不同创新生产部门的投入比例来测度,最终得到该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主体。经过计算可知2003-2014年福建省各创新主体的集中度(表2)。当前,福建省的创新体系属于企业科研投入集中型,并且企业的主体地位逐年提升,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科研投入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可见,福建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主体已完成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的过渡。

表2 2003-2014年福建省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集中度Table 2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enterpris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Fujian from 2003 to 2014

运用PCA法对中国东部沿海六省(市)的创新体系结构进行评分,2003-2014年福建省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结构评分呈上升趋势,企业的主体地位凸显,企业主体地位的加固对其结构的优化有着决定性作用(表3)。但是,与沿海的其他5个省(市)评分相较下,福建省处在最低水平。因此,福建省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注重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结构,在坚持和巩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为区域创新体系中各创新单元合理地分配创新资源。

2.区域创新体系功能连年提高,但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贡献相对不足。运用PCA法对中国东部沿海六省(市)的创新体系功能进行评分可知,2003-2014年福建省运行功能评分以较均匀的速度连年提高,说明福建省的技术创新资源投入量和产出量以及对经济的贡献力度在不断地提升,意味着区域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表4)。与其他5个省(市)评分相较,样本期间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4个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功能评分均远高于福建省,而山东省区域创新体系功能评分的提升速度也高于福建省。总体上看,福建省区域创新能力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表3 2003-2014年中国东部沿海六省(市)区域创新体系结构评分

表4 2003-2014年中国东部沿海六省(市)区域创新体系功能评分

从各创新主体对功能提高的贡献度来看,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集中度与运行功能的相关关系分别为0.859、-0.858、-0.816(表5)。说明在福建省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对区域创新的功能影响相对较大,而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贡献相对不足。

3.区域创新体系效率常年较低,亟待提高创新资源投入有效性。从表6中可看出,自2007年以来福建省区域创新体系效率呈现出下降趋势,说明福建省的创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化。且大部分年份低于上海、浙江、广东等,虽然江苏与福建一样也处在较低水平,但江苏在2009年以后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福建省迫切需要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效率。创新资源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品产出是创新成果向经济发展转化的根本。

4.区域创新体系综合得分上升,但与其他5个省(市)相比,仍处在较低水平。根据全局熵值法对区域创新体系总体综合情况进行评价,计算出各指标权重,从表7的评分结果可以看出:2003-2014年福建省综合评分逐年上升,尤其是2010-2011年有较大的提升,得分从2010年的16.4上升至2011年的19.56,而2011-2014年上升速度有所缓慢。可见,福建省的区域创新体系一直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但与其他东部沿海省份的对比显示,福建是东部沿海六省(市)中得分最低的省份,且与其他省(市)的差距较大。2014年,福建省区域创新体系评分为25.76,该评分仅是上海市2005年的水平。因此,需要加快福建省区域创新体系的提升速度,赶上其他东部沿海省(市)创新体系发展水平。

表5 2003-2014年福建省各创新组织单元集中度与运行功能的相关关系

注:**表示在 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6 2003-2014年中国东部沿海六省(市)区域创新体系效率评分

表7 2003-2014年中国东部沿海六省(市)区域创新体系综合评分

四、福建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现实路径

(一)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结构

1.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用户主导紧密型产学研合作。企业是区域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主体,同时也是实现科研成果向经济效应转化的重要主体。(1)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福建省应始终坚持并提升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的主体地位。福建省沿海地区形成大量以“块状经济”为明显特征的地方产业集群,为福建省的区域创新体系储备庞大的企业主体群。(2)福建省要建成创新型省份,还应注重产学研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应始终强调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由企业主动出击,如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相互交流、学习,支持省份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校共建专业对接的二级学院,从而与有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应作为合作项目的确定者和资金支持者参与到整个合作中,构建用户主导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战略,使之成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2.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有效投入,优化创新资源结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福建省区域创新体系的贡献度相对不足,应加强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创新环境建设和创新投入。目前,福建省的高等院校以学术型研究为主,所开设的专业、学科与省份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联系不够紧密,科技创新与理论实践不足是福建省多数高校的短板。在此基础上,应从3个方面入手:(1)围绕福建省产业发展的需要,推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福建省高校特色重点学科的建设,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2)重点培育福建省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石化、机械电子、海洋经济等高素质专业创新型人才,健全人才引进机制,确保高校人才与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准确对接。科研机构应加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完善人才评价及奖励机制,激励科研机构运用创新资源进行科研创新活动。(3)积极搭建更多创新单元间的交流、学习和合作平台,有助于科研机构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促进科研项目成果向经济效益转化。

(二)强化特色区域创新高地,增强区域创新体系功能

从区位条件来看,福建省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省份,其区位优势突出。从制度与战略来看,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为福建省的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机遇,福州、厦门2个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确立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建设为福建省的区域创新带来了巨大制度优势。目前,福建省泉州、福州、厦门等地已形成创新资源高地。因此,充分利用厦门、漳州、泉州的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平潭综合试验区制度优势,将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区域合作需求相衔接,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和国家的技术创新联系,推动区域间合作创新,促进区域间的创新要素流动以及技术转移转化。福建省石狮、晋江、上杭等地的多年积累使其具备了特定的产业优势。因此,应强化机械电子、海洋经济、轻纺等特定产业研发,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高地的制度与区位优势对其腹地产业的拉动作用,从而构筑独到且突出的创新优势,强化有特色的区域创新高地。

(三)整合全省科技资源,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效率

福建省区域间创新能力差异较大,龙岩、三明、宁德等地属山区,早年交通闭塞,这些历史、地理因素使得这些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人才流失严重,科技资源贫乏,经济也相对落后。福建厦门、泉州、福州和漳州等地科技资源高度集中,就高等院校数量来看,这些地区普通高等院校数远远多于龙岩、三明和宁德等地,尤其是福州和厦门两地。就历史因素来看,厦漳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其交通、通信便利,教育科技发达,吸引了大量人才。在经济发展中,也充分发掘了历史上长期积累的独有的科技资源并且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但福建省科技资源的不均衡将降低区域创新效率并阻碍区域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提升。因此,要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引领作用,以“政府促进”为手段加强全省资源统筹协调与合作共进,可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协调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推动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不断加强全省的科研技术资源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力度,这是提升其区域创新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

[2]姚璐莹,施云娟.国务院批准福厦泉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EB/OL].(2016-06-09)[2017-03-30]. http://fj.people.com.cn/n2/2016/0609/c181466-28480301.html.

[3]PORTER M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0:55-58.

[4]柳卸林.区域创新体系成立的条件和建设的关键因素[J].中国科技论坛,2003(1):18-22.

[5]路甬祥.创新与未来——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08-110.

[6]黄鲁成.宏观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1):95-98.

[7]AMIN A. An institutionalist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9,23(2):365-378.

[8]HASSINK R,WOOD M. Geographic "clustering" in the German opto-electronics industry: its impact on R&D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J].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98,10(4):277-296.

[9]GRILICHES Z. Issues in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productivity growth[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0(1):92-116.

[10]王稼琼,绳丽惠,陈鹏飞.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与特征分析[J].中国软科学,1999(2):53-55,63.

[11]伍虹儒.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流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169-173.

[12]FRITSCH M.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2002,25(1):86-101.

[13]CARLSSON B, JACOBSSON S, HOLMEN M, et al. Innovation systems: analy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J]. Research Policy,2002,31(2):233-245.

[14]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2002,10(1):75-78.

[15]AUTANT-BERNARD C, LESAGE J P. Quantifying knowledge spillovers using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11,51(3):471-496.

[16]官建成,刘顺忠.区域创新系统测度的研究框架和内容[J].中国科技论坛,2003(2):24-26.

[17]刘俊杰,刘家铭.科技经费投入结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全国30省市区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5):18-23.

[18]于明杰,郭鹏,张果.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8):56-63.

[19]白俊红,江可申,李婧.应用随机前沿模型评测中国区域研发创新效率[J].管理世界,2009(10):51-61.

[20]沈军,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一个基于系统科学的新视角[J].财贸经济,2006(1):23-28.

[21]潘雄锋,杨越.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的基本理论框架及中国的实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32-80.

[22]齐亚伟.区域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的协调性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1):34-39.

[23]张艾莉,李明月.基于等级划分的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0):28-33.

[24]韩晶,宋涛,陈超凡,等.基于绿色增长的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研究[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3):100-110.

[25]任海芝.环境视角下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

[26]JAFFE A B. Real effects of academic research[J]. The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86,79(5):957-970.

[27]ROMER P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71-102.

[28]FRITSCH M, SLAVTCHEV V. Determinants of 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 Regional Studies, 2011,45(7):905-918.

[29]李林,傅庆.产学研主体创新效率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5):45-49.

[30]FELDMAN M P, FLORIDA R. The geographic sources of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product inno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4,84(2):210-229.

[31]鲁亚军,张汝飞.R&D人力投入和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5(1):109-111.

[32]程念亮,徐俊,何友江,等.我国东部沿海春季主要大气污染物垂直分布及来源模拟研究[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3,3(4):323-330.

ImprovementofregionalinnovationabilityinFujianontheframeworkofSFE—Basedonthecomparativeanalysisofsixprovinces(cities)ofeasterncoastalareas

ZHANG Xuan1, WANG Zhen-zhen2*

(1.EconomicResearchInstituteonSpecialEconomicZone,Jinan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10,China; 2.CollegeofEconomics,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08,China)

Based on SFE framewor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efficiency. Combining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the six provinces(cities) of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is evaluated. An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influence of each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unit on the operation function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Further,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Fujian should persist on the enterprise as the main body,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strengthen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the characteristic area, enhance the function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tegrate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of the whole province,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SFE Framework;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Fujian

2017-08-07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4CJL001);福建省社科基地重大项目 (FJ2015JDZ016);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FZ17)。

张璇(199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治理、区域政策。

*为通信作者。

F124.3

A

1671-6922(2017)06-0033-10

10.13322/j.cnki.fjsk.2017.06.006

林小芳)

猜你喜欢

福建省创新能力效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