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扬工匠精神 打造多彩民博

2018-01-03章璐邹风

当代贵州 2017年51期
关键词:建盏布依族民族民间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章璐 邹风

发扬工匠精神 打造多彩民博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章璐 邹风

民博会期间展出的工艺品让人印象深刻,更让人由衷佩服为这些工艺品赋予独特价值的工艺大师。

“展示文化旅游精品,促进全域合作交流”。11月10日,2017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民博会”)在贵安新区拉开帷幕。

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展出的中国民族民间工艺品与自世界各地的工艺品争相媲美,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更让人由衷地佩服为这些工艺品赋予独特价值的工艺大师们。

“玉不琢,不成器”。此次民博会上展出的各类中国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品,体现出工艺大师敬业、精益、专注与创新的工匠精神,他们赋予作品灵魂与温度,在其中注入中国文化血液,为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延续发展提供了力量源泉。

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王菁(左)为前来参展的群众介绍手工刺绣围巾。(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章璐/摄)

“匠人”的使命与责任

身穿一身蓝色布依族特色服装的王菁不停地穿梭在她的展区里,向前来参观的人详细地介绍布依族刺绣工艺品。

“像这种纯手工刺绣领带,上面的花色是由布依族绣娘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王菁小心翼翼地拿起领带,无比开心地说,“我还亲手给习总书记送过哩!”原来,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代表团参加审议,王菁代表民族绣娘将一条纯手工刺绣领带送给了总书记。

“但是,纯手工刺绣领带的产量越来越少了。”王菁言语中流露出些许无奈,“由于刺绣技术成熟的绣娘年龄越来越大,年轻的一辈大多外出务工,纯手工刺绣传承人越来越少,工艺品数量也越来越少”。

作为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王菁一边对传统手工艺的逐渐消失感到痛心,一边又对国家重视民族手工艺的发展感到喜悦。“对工艺技艺的传承就是对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与觉醒,这是身为一名‘匠人’的责任与使命。”王菁说,仅靠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近年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参加民博会展览,以及把布依族传统刺绣、蜡染等技艺带进职业技术学院,用讲座、培训等方式,吸引大量年轻人加入到学习民族手工技艺的阵营中,共同传承贵州民族民间手工艺。

“匠人”的专注与平和

民博会三楼展厅人声鼎沸,“多彩贵州·文创园”的展区门口摆放着一张长桌,一位手工艺人正在整理银丝,而另一位手工艺人正埋头雕刻手中的银壶。

“银壶一般是苗族用作茶壶或酒壶使用的。”穆金银是贵州黔东南的银匠师傅,他放下手中的活儿告诉记者,自己从事银器手工艺品制作已有二十年。紧接着,穆金银埋下头,右手熟练地变换着手中的錾子,左手握锤,像画家运笔一样,心手相应,为手中的银壶壶口处雕刻上精美的花纹。

“錾子有尖、圆、平、月牙形、花瓣形等20种类型,用于雕刻不同的图案和花纹。”穆金银向记者说道,银壶上的图案都是以雕刻苗族民俗文化为主,生动地展现了苗家文化。

穆金银的话很少。回答完记者的问题后,他又埋着头继续为手中的银壶细致地雕刻花纹。记者离开时,看到银壶口边的花纹已大致成型,而穆金银的额头上不知何时已渗出细密的汗珠。

银器做工的优劣,关键工序就在“雕花”。雕刻细微处,尽显出匠师的精心和准确。穆金银不会一边雕刻一边分心回答问题,他总是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尽显出对手中工艺品的尊重与专注。

“匠人”的执著与创新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走进民博会“一带一路”福建陶瓷工艺品展馆,记者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建盏曜变。

中国建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唐末,兴盛于两宋。著名的建盏工艺大师谢朝华十二年来潜心钻研建盏烧制技艺,通过反复研究、试验、制作和不断更新、变化、调整、探索,终于掌握了瓷胎和釉面成分的熔解温度以及化学反应时机,使其制作的七彩“曜变”建盏丰富多彩、绚丽夺目,成为曜变建盏一绝。

来自黔东南的银匠师傅穆金银(右)正在为苗家银壶雕花。(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章璐/摄)

“烧制是制作建盏最关键的一步。”谢朝华指着眼前的建盏说,制作建盏工序复杂,前后有14道工序,且烧制温度必须达到1300度才能烧出合适的花色、釉面及亮度,曜变则是在黑釉中浮现的小小油滴状斑点。

在展厅灯光照射下,记者看到这些斑点色彩清晰饱满,由内向外散开,变幻莫测。

谢朝华接着指着另一个建盏告诉记者,这是他四年烧制的若干作品中最完美的一件。“有时候花费心血烧制出的一批建盏,可能全部都是残品。”面对建盏曜变难以控制,成品率极低的情况,谢朝华仍然坚持不放弃。

在同一展馆内,两尊分别名为《出水芙蓉》和《出尘脱俗》的德化白瓷雕像也同样吸引眼球。

创作者郑建忠向记者详细地介绍道:“两幅雕塑中女子的表情都是现代女性的表情,而服装则是中国古代传统女子服装。”

张扬与保守相结合,碰撞出奇妙的效果,让人眼前一亮。

这个仅有31岁的福建陶瓷工艺大师,已有16年的陶瓷工艺品创作经验。对于传统民族民间工艺,郑建忠有着自己独到的想法:“把现代元素与古代元素相结合,既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也是在创新的基础上传承。”

郑建忠的另一代表作《甘露》,其设计来源于佛教文化大爱精神和“上善若水”的构思。佛像头部如一滴水,形态虽柔和温婉,但面部表情严肃,寓意佛法庄严神圣;佛像身体线条流畅,聚水成河,河奔入海,海喻佛法无边,卷起的浪花,又托起整尊雕塑,相映相成。

郑建忠告诉记者,自己的陶艺工作室里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大家思想活跃,互相学习交流,在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传统工艺品进行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 / 邓萍 哈文丽)

猜你喜欢

建盏布依族民族民间
关于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论述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建盏的新发现
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
建盏之初探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次仁罗布小说的民族民间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