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歌《摇篮曲》的艺术特色
2018-01-02张超超
【摘 要】摇篮曲作为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各国各民族之间,但因文化、地域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摇篮曲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歌词、音乐两方面来剖析河南民歌《摇篮曲》的特色,以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摇篮曲;河南民歌;衬词;结构对位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0-0040-02
摇篮曲属于汉族民歌中的小调,因其旋律接近自然语言形态,所以演唱以吟诵为主,千百年来,经过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与流传,经久不衰。河南民歌《摇篮曲》产生于南阳市镇平县,又名《哄娃娃》、《月奶奶,黄巴巴》,本文以王昌芝演唱版为分析对象,来探微该作品的艺术特色。
一、歌词艺术特色
(一)歌词的叙事性。河南民歌《摇篮曲》有别于其它摇篮曲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叙事性,音乐伊始,用了起兴的手法,“月奶奶,黄巴巴”介绍了母亲哄孩儿入睡的时间,“爹织布,娘纺花……”介绍了人物及其场景。整个作品的第一部分生活气息浓郁,温馨、恬静、画面唯美动人。作品的第二部分,歌词“买个蒸馍哄娃娃,爹咬一口,娘也咬一口……”母亲与孩子的互动感增强,童趣十足,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些许灵动。作品第三部分,歌词“月奶奶,黄巴巴,小娃娃,睡着啦”,将场景再次切换到月亮主题,作品最后“睡着啦,小娃娃”的三次渐弱重复,标志故事的结束。这种生活化的叙事方式,有别于其他摇篮曲“分节歌”式的表达,使整个作品语意连贯,感情真挚。
(二)衬词、衬句的运用。在河南民歌中,除了正词之外,常常会加入一些衬词、衬句来润饰歌词,丰富歌词的表现力。《摇篮曲》歌词“哗啦啦啦啦那个”“哗啦啦哟吱哇哇”, 使用了大量的象声拟声类衬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家庭纺织忙碌的场景。除了衬词外,衬句的使用也是该作品的一大特色,歌词“噢噢噢哎……”将母亲哄孩儿入睡的念词直接移植,先后使用两次,口语化的衬句更加贴近生活,使作品更富艺术通感。
(三)特色方言的使用。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其语言文化也迥然不同,因此,方言成为地域性区分的重要标志。河南民歌是河南人生活状况的活态呈现,其歌词自然少不了河南特色方言。《摇篮曲》中最具河南特色的当属去声的大量使用,如“娘纺花”中的“娘”字和“纺纺缠缠”中的“缠”字等,均用去声音调演唱。其次,作品中大量儿化音的使用,河南韵味十足,如“小妮儿”“娃儿”“赶明儿”等。除此之外,“线疙瘩”“你别(读bai)哭”等极具河南特色的方言的加入都使得作品豫韵十足。
二、音乐艺术特色
(一)变换节拍。摇篮曲因其题材的特殊性,曲调多比较简单,音乐舒缓平稳,节拍多为单一节拍。河南民歌《摇篮曲》打破了这种常态化的节拍模式,用了2/4和3/4的变换节拍。两种节拍根据作品情绪的需要来回切换,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张力和艺术表现力。
作品伊始,“月奶奶,黄巴巴,爹织布,娘纺花”音乐以叙述为主,节奏舒缓,三拍子的律动,恰恰与这种情绪相吻合,描写了月光之下,一家人温馨和谐的场面。随后间插了2/4拍的衬句“噢噢噢哎”,该衬句是河南地区母亲哄孩子入睡时最常用的念词,配合附点节奏,将母亲怀抱孩子,轻轻拍打、摇曳的状态传神入化的展现出来。第三段是第一段主题的下五度移位,歌词内容和第一段相同,依然是3/4拍,旋律中用了#F和#C两个变化音,使河南音调的韵味得以凸显。作品的中间部分主要是2/4拍,节奏欢快灵动,附点节奏和连续十六分音符相配合,将母亲与孩子的逗趣、互动的场景表现的淋漓尽致。作品的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情绪回归,由3/4拍过渡到2/4拍,结束全曲。
(二)速度力度层次。摇篮曲题材的特殊性,其速度多中庸或慢速,力度以弱力度为主,速度和力度的张力均不大。但在河南民歌《搖篮曲》中,还是将这两个要素的张力得以延展,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作品开始以三拍子的慢速律动为主,中部则变为连续十六分音符的两拍子的律动,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的速率,呈现了“慢-快-慢”的速度层次。力度层次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作品的最后,歌词“睡着啦,小娃娃”重复了三次,具有尾声的性质,三次演唱,速度和力度依次放慢、减弱,传神的展现出了母亲小心翼翼,生怕吵醒熟睡的孩子的画面。
(三)多重结构对位。贾达群先生在其论著《结构诗学》中提出:“当一首作品中,音高关系以外的音乐元素,不再是音高关系的附庸而成为一种直接的结构符号时,这样一些音乐元素的有逻辑的布局而形成的结构,便与音高结构产生了既可能同步,亦可能不同步的关系。这样一种存在于音高结构与其他音乐(结构)元素所形成的结构之间的结构不同步现象便构成了一种‘结构对位”。如下表所示,从不同维度对河南民歌《摇篮曲》进行分析,便形成了“多重结构对位”。
按照传统的结构原则进行划分,作品由首部、中部、再现部三部分组成,首部是一个“A-B-A”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中部出现了对比性的新材料,并以该材料为基础,进行一系列的展开,再现是首部的紧缩再现,构成了典型的三部性结构原则。若从速度层次来解构作品,首部A1段的节奏为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相结合,B段用了连续的八分附点音符,节奏速率较慢;作品的中部则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和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为主,与首部相比较,其节奏速率较快;再现部节奏型与首部相同。如此以来,从速度层次来看,作品同样呈现出了“慢-快-慢”的三部性结构原则。
除了上述的三部性结构原则外,通过分析旋律,我们不难发现作品第55-58小节是第15-19小节的重复,作品第59-62小节是第9-14小节的重复,这样便形成了“A-B-C-B-A”的五部拱形结构原则。若单纯分析作品的节拍,其又呈现出“2/4-3/4-2/4-3/4-2/4-3/4-2/4”的结构模式,具有回旋结构原则的意味。如此以来,该作品从不同角度分析,呈现出了三部性结构原则、五部拱形结构原则和回旋结构原则,形成了“多重结构对位”。
三、结语
摇篮曲是世界上最纯粹的音乐,它和大多数民歌一样,是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产物,而这种劳动的主体便是母亲。母亲哄孩子入睡时,摇着摇篮,轻轻的哼着摇篮曲,这种旋律美妙、纯粹、平和。河南民歌《摇篮曲》有着其他地区摇篮曲共有的特征,但也呈现出异于其他摇篮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歌词方面来看,其极强的叙述性打破了传统民歌“分节歌”的形式,扩充了作品的结构,衬词(句)的频繁出现、特色方言的大量使用等,都使得作品呈现出浓郁的河南韵味;从音乐方面来看,变换节拍的使用、速度力度层次的渐变均使作品获得了足够的张力,多重结构对位使得各种结构力原则相互交织,共同成就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贾达群.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2]张超超.方可杰管弦乐作品《热巴舞曲》、《大起板》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葛春先.论河南民歌歌词特点与衬词规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