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戏剧语言

2018-01-02马竹清

戏剧之家 2018年30期
关键词:台词剧本戏剧

马竹清

【摘 要】“台词是剧本中人物所说的话语,是剧作者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也是剧本构成的基本成分。”小说由某个叙述者或隐或显地叙述故事,叙述者不仅介绍故事,组织情节,还可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剧本是代言体的文学体裁,戏剧通过当事人的言语与行为展示故事,以物象的直观性展示情节。在剧本中,人物语言是唯一可以用来叙述故事的手段。离开了人物语言,情节的发展,形象的塑造都将落空。“代言”就是剧作家创作的剧中人物的语言,或者说是在代表剧中人说话。

【关键词】戏剧;剧本;台词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0-0014-02

在戏剧这门综合艺术中,语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剧本的台词是一种特殊的、很难掌握的文学语言。

一、台词的动作性特征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在于它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具体来说,人物语言要能显示人心理活动及其变化,因为心理活动具有行动的意向,也具有行动的意义。人物语言特别是双方的交流要能引起剧中人的反应,并最终形成行动,甚至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戏剧是行动的艺术,它必须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迅速地展开人物的行动。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通过行动来实现,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节在行动中得以发展.这一切都要通过语言加以表现,所以,语言就必须具有动作性,也就是说,语言要表现出人物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行动。

马丁·艾斯林说:“在戏剧里,我们所关心的不仅是一个人物所说的话(他们话里的纯粹语义学的意义),还有这个人物说这些话干什么。”戏剧的语言不是客观的叙述,它带有人物的主观色彩和心理内涵,显露出人物的意志、动机、心态、情感等作为潜在的力量是指向行动的。

如果人物语言不具备动作性,哪怕写得再哲理再华美,也于剧情的发展无补,反而会使剧情停滞下来,影响整部作品的节奏。因为不具备动作性的语言无法推动情节,也无法展现人物性格。如果舞台上的人物说的不是自己的话,而是复述作者的意图,那么人物就成为作者阐释自己的观点的传声筒,这样的语言,阿契尔称之为“作者的语言”,这种语言是非戏剧、非人物的,它不具有驱动力和感染力。

《原野》第二幕,仇虎与焦氏拉家常的一段戏充满了动作性。

仇虎 (忙改口)嗯,热闹!热闹!

焦母 (仿佛忽然想起)哦,这么说,你是想长住在这儿?

仇虎 嗯,侍奉您老人家到西天。(恶毒地)您什么时候归天,我什么时候走。

焦母 (呆了半天)好孝顺!我前生修来的。

焦氏年迈眼瞎,孙子尚小,儿子软弱窝囊,面对在怒火中躁动的复仇猛虎,焦氏无力招架。

在仇虎捏尖嗓音反复哼唱《女鬼告状》时,焦氏受尽了逼迫煎熬。兩人的语言都表现出各自为达到目的准备采取的行动,观众从中感觉到了人物势在必发的动作。经过了试探、吓唬、利诱,焦氏终于挥起铁杖,要与仇虎拼命了,这段对话透露出的人物内心搏斗的剧烈性令观众紧张得透不过气来。

二、台词的性格化特征

人物语言对个性的揭示,不光在于表现时代、环境和身份,还在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要各个不同,不能混淆。如果戏剧中双方的对话不具备性格化的特征,那对话双方的个性就不明晰,两者的位置甚至可以互换,人物就失去了自己的光彩。

台词要出自人物自身独特的生活背景,反映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使现众闻其声知其人,人物语言各具特色,不能混淆。如《茶馆》刚开场时,唐铁嘴和茶馆老板王利发有一段对话。

唐铁嘴(惨笑) 王掌拒,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不容分说拉过王利发的手来)今年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您贵庚是……

王利发 (夺回手去)算了吧,我送给你一碗茶喝,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由柜台内走出,让唐铁嘴坐下)坐下!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灵验!

在上面这段对话中,剧中人物一开口就显露出自己的本相:唐铁嘴作为一个油嘴滑舌的江湖术士,日子困窘,死乞白赖地讨生活;而王利发则是个精明能干、颇有城府的生意人,在生意场上一向八面玲珑。老舍话剧让人物一开腔就显出鲜活的面貌,个性分明,利于观众对人物一目了然,顺利进入剧情。

台词的性格化还要求剧作家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根据戏剧情境的变化,理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写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人物唯一可能说出的话。通过勾勒出人物丰富微妙的思想状态与心理活动,使舞台上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场合说什么场合的话。剧作家熟悉生活、熟悉笔下的人物,在写作时就能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感情波动,揣摩人物表达心理活动的语言方式与特点。

《雷雨》第二幕,鲁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公馆重逢,两人在用词、语气上都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而各具特色。当周朴园从侍萍的外貌以及关窗的举止感到似曾相识时.他觉得奇怪,于是从漫不经心变得认真起来,为了打消疑虑,周朴园转弯抹角地询问二十多年前发生在无锡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侍萍在下意识中回到了当年的身份和境况中。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三、台词的诗意性特征

艺术往往具有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形式,戏剧最早便是用诗的形式来写的,所以古希腊称悲剧为“诗”,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其实就是一部论古希腊悲剧的美学著作,甚至到黑格尔,在他的《美学》第三章分析戏剧艺术时,仍然以“诗的体式”为标题。可见,戏剧与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古代有很多用韵方面的专门书籍,比如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传统戏曲也相应产生大量优美的唱词唱段。古典戏曲中的人物语言分宾白和唱词,宾白用于日常的对话,而唱词多是抒发人物的感情,展开故事情节。唱词最重要的功能即在表现人的心理活动,抒发人物的内心感受。抒情性体现在大量具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对白上,近代的戏剧用散文写成,同样体现出强烈的抒情性。抒情性的戏剧语言多是充满诗意和激情,表现出充沛的人物感情,对白优美而生动。

台词的诗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经过剧作家加工提炼,比日常口语具有更强的节奏感,甚至带有音乐般的韵律; 二是凝聚丰富的感情因素,富于感染力;三是力求用最简洁、最浓缩的词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深远的意境,使戏剧语言像诗一般凝炼,焕发出令人陶醉的抒情美。

如曹禺改编的巴金的《家》的结尾。

瑞珏 (忽然)明轩,你记得我第一天的夜晚,杜鹃在湖边上叫么?

觉新 (泫然)记得,那时候是春天刚刚起首。

瑞珏 (梦一般地迷惘)嗯,春天刚刚起首。

觉新 (绝望袭进他的心,凝视着她,沉痛地)现在是冬天了。

瑞珏 (声音低弱而沉重)不过冬天也有尽了的时候。(逐渐闭上眼)

短短一段抒情性的对话,将觉新、瑞珏两人的性格和内心生动地揭示出来。觉新软弱而悲观,被生活重负压弯了腰;瑞珏内心充满柔媚真挚的爱情,虽受尽折磨和苦难.临终前仍渴望着人生幸福,那种浓重的伤痛、怅惘之情弥漫在舞台氛围中。莎士比亚《皆大欢喜》第三幕第二场与第四幕写男女主人公谈情说爱,有一些段落脍炙人口。

莎剧中人物很多耐人寻味的应答非常巧妙,巧妙到让人“意识不到下面的话说什么”。 在《皆大欢喜》的另一处,罗瑟琳问奥兰多,如果他得到了她“打算保留多久?”奥兰多回答得简洁、巧妙,又有诗意:“永久再加上一天。”

四、台词的口语化特征

口语化是戏剧既要看又要听的接受方式决定的,戏剧语言的表达具有瞬间即逝的“一过性”特征,要使观众清楚明了地看懂剧情,理解人物,接受剧作者对生活的解释台词就必须通俗易懂,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口语化使台词富于生活气息、亲切自然。民间语言如成语、谚语、歇后语,乃至俚语的适当运用,有助于台词的口语化。戏剧要用俗语传达高深的思想,这样的俗语是经过精心提炼的简洁生动的语言。老舍先生的《茶馆》第二幕写相面的唐铁嘴来到已经改良的大茶馆,准备租一间公寓继续自己的营生。

唐铁嘴 听说后面改了公寓,租给我一间屋子,好不好?

王利发 唐先生,你那点嗜好,在我这儿恐怕……

唐铁嘴 我已经不吃大烟了!

王利发 真的?你可真要发财了!

唐铁嘴 我改抽“白面儿”啦。(指墙上的香烟广告)你看,哈德门烟是又长又松,(掏出烟来表演)一顿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儿”。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个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这段通俗易懂又精炼生动的语言,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唐铁嘴的愚昧麻木、以辱为荣、自鸣得意,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出来。这段对话如相声抖包袱一般层层抖开,产生了意外的喜剧效果。每句话前后呼应,贯通紧密,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让人忍俊不禁。口头语言在具体对象和特殊情境中往往比语词本身含有更多的东西,戏剧舞台上朗朗上口的话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台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和体现,比如古希腊的戏剧多是用诗一样的语言来展现磅礴的史诗剧气势,抒发人物对命运的反抗之情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富有激情和诗意的戏剧语言为代表,舞台上的对话更多地呈现出人文主义思考的光芒。契诃夫的现实主义戏剧里则充满了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语言,欢乐和忧伤、期盼和失望使人物的语言饱浸着韵味。到了表现主义戏剧中,简单的电报式的对白出现了,而到了20世纪的荒诞派,戏剧语言上的条条框框的束縛被彻底打破,人物语言完全是呓语式的,看不到任何具体实在的意义,戏剧语言不再履行传统语言的功能,而成为一种象征和符号。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A].曹禺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英)马丁·艾斯林.戏剧剖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3]李渔.闲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4.

[4]曹禺.原野[A].曹禺剧作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489.

[5](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哈姆雷特.悲剧卷(上)[Ml.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281.

[6]曹禺.家[Ml.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222.

猜你喜欢

台词剧本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自导自演,用“剧本”提升欢爱指数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台词的阶层差异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