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育连贯性思考
2018-01-02李佳妮
【关键词】随着新课改的广泛普及,我校的美术教育进程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中小学美术教育事业在发展中也不断的遇到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从业者们在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寻求新的目标和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思考与探究,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为目标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 连贯性思考 新课改
引言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教育、医学、科技、工业事业飞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新的体验。在现今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学校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也越来越重视,这种高素质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对于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1]。为加强对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课改进程中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弊端。由于许多家长过分的强调语数外等主要科目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对美术这样的娱乐性较强的课程的重要意义,导致了我校内学生忽略了美术的重要性,对于中小学开展美术课程存在不良的影响,阻碍了中小学生的兴趣发展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发展。就目前的社会形势来看,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的人才往往能够迎合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更加符合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的需求[2]。笔者就目前国内的中小学美术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连贯性的深入思考,并寻求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下面是笔者的总结报告: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1.发展现状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于综合素质的人才需求增加,这就需要对学生们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近年来国家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需要学生们在学习中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但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深蒂固,改革的过程往往是十分缓慢的,尽管美术在中小学教育事业中多次被加以强调,但得到的效果却不是十分明显,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包括学校、家长甚至社会对美术课程重要性的忽视以及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忽视,导致中小学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较为缓慢。多年来,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的口号虽多次倡导,但大多数学校本着以中高考为中心任务的固定教学和思维模式,使素质教育仅仅表现在口头上,而迟迟无法落实在实际行动中,绑定了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固有模式,无法培养学生们对于美和艺术的鉴赏能力。但相比于改革之前美术课的受重视程度在各类中小学中的确有所提高,在教材中也新加了包括国画、陶艺、民间艺术、水彩、水粉等课程知识,丰富了教科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但改善的情况并不显著,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3]。
2. 存在问题
(1)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严重
中小学美术教学事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重,美术课在众多课程中的地位往往处于边缘,它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有部分人认为美术、音乐、体育这类“副科”的存在性较低,甚至有少数人认为美术课浪费了学生们的学习时间,是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传统的应试教育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准备的,重视主课、忽视对学生们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师们以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照本宣科的讲述给学生们,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学习是枯燥无聊的,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背离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社会方面对于美术的忽视也是造成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美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体系,是一种泛指占有一定的平面或者空间的可视性艺术创作。美术并不是许多人理解的单纯的字面意义上的绘画。其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和建筑四大门类。美术对于经济、文学和科学等多个领域多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家长们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中小学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许多家长本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想对子女们的学习成绩要求严格,希望学生们将所有的时间都能够用在主课和考试科目的学习上,认为像美术这样的课程是不重要的,在中高考中并不占分数,所以忽视了对学生们这方面的培养,令学生们变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机器,从而对学生的成长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2)师资力量匮乏
过去对于美教育的重视程度确实比较低,但随着新课改拉开序幕,虽然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改善,但并不明显,并且还有许多偏远山区都没有专业的师资团队,学生们无法接受系统的美术教育。主要是因为专业的美术老师或美校毕业生们更愿意留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而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无法吸引人才,所以导致人才的匮乏,从而导致学生们无法接收到正规的美术教育。
二、 对策探讨
首先,学校应从自身做起,响应号召,贯彻落实素质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对美术课加强重视并合理安排上课时间,让学生们一周至少有2节美术课,同时禁止利用美术课时间上其他主课课程,寓教于乐,让同学们在枯燥的学习中得到放松。
其次,美术的教学意义在于对学生们的感知力、对美的欣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开发学生新的思维模式是教学中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学者将书本上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生动的讲解,并带领学生进行绘画练习,教会学生们掌握熟练的绘画技巧,举一反三的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们具备思维的变通能力,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第三,在于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美”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们的性格形成、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美术作为能够培养学生们审美能力的学科,有必要在教学课程中受到重视。教师在美术课程授课时,
可以为学生们展示国内外的著名艺术作品,例如梵高的《向日葵》、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大师的绘画作品,以及米开朗基罗的《掷铁饼者》、米隆的《萨莫德拉克胜利女神》等雕塑作品,并简要的介绍作者创作当下的时代背景与创作意义和来源,以便学生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含义,从中学到知识并获得灵感。国内的罗中立的代表作《父亲》,刻画了一个历经风霜、脸上布满了周围的含辛茹苦的农民大众形象,深深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让人不由自主的对他产生无比的尊重和敬意。通过优秀作品展示,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们的思维模式,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们对“美”的认识。
第四,教師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美术课中融入培养人才的教学思想,将美术作为培养同学们艺术鉴赏能力和陶冶情操的一门艺术,帮助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术教学者们要秉持着“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对于水平不同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适当的进行表扬,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耐心给予指导和鼓励,引导学生们慢慢的改变,切不可打击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们要避免照本宣科,单纯的让学生们临摹大师的作品,做好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到室外进行取景写生,让学生们多观察动态事物和室外的生动景象,并让学生们自主创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结
为了加强我国中小学美术事业的基础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学校、政府、教师以及家长等多方面做出改变和突破。当地的教育部门要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并传达到各个中小学,确立美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摒弃落后的教学思想,改变对于美术的传统看法和评价,尊重美术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劳动成果。要彻底解决传统的“重文轻艺”问题,将改革贯彻到底。同时,美术教师要结合多媒体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不断的进行学习研究和探索,鼓励学生们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使美术的新课程改革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永权.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与教材内容的整合研究——以陇南农村小学第一学段使用的人美版《美术》教材为例.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1).
[2] 苏海霞.新疆伊犁地区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及对策.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李晶.农村小学美术课的现代教学——浅谈如何上好《雄伟的塔》一课.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4).
[4] 陈大伟. 关于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问题研究[J].美与时代,2016(05):114-115.
[5] 李晓瑭. 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5):156-158.
作者简介:李佳妮(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