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画技术:儿童数学学习的“摆渡船”

2018-01-02郑谊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数学学习

郑谊

摘 要:动画技术以其自身的魅力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显现出巨大的教学魅力。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动画情境”,让儿童思维从“生活”走向“数学”;运用“动画演示”,让儿童思维从“感性”走向“理性”;通过“动画聚焦”,让儿童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进行“动画游戏”,让儿童思维从“单一”走向“丰盈”。

关键词:动画技术;数学学习;摆渡

美國视听专家戴尔在其名著《视听教育》中提出了著名的“经验之塔”的理论,该理论从具体而直接的观察示范经验开始,逐步抽象过渡到词语符号等抽象经验。毫无疑问,儿童的数学认知方式以直观模仿为主,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数学知识不属于儿童的“经验性知识”,而是一种“超验性”知识,这样的知识具有内隐性、缄默化特质。如何让儿童认识“超验性知识”的数学本质,实践中,我们可以借用动画技术,将内隐的知识外显化、将本质的知识直观化、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q一、创设“动画情境”,让儿童思维从“生活”走向“数学”

数学教材是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出现的,因而是静态的。这样的呈现形式比较单一、枯燥,不能吸引学生,不能让学生产生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的欲望。而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则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场景,学生置身于动画情境中,能够展开有效的数学思考。动画情境,能够让学生的生活具象与数学抽象无缝对接。

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周长》这一课时,运用Flash课件创设动画情境:三只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缘跑步比赛,其中黑蚂蚁跑了一圈多一点,红蚂蚁跑了一圈少一点,白蚂蚁正好跑了一圈,哪一只蚂蚁跑的路程是树叶的周长呢?孩子们通过观看动画片,直观地认识到,白蚂蚁从树叶边缘的一个点出发,还回到了这一个点,由此形成了周长的概念表象。在这里,周长的两要素深深植入学生的内心:一是周长是边线的长度;二是周长是边线一周的长度,也就是要从起点出发,还有回到起点。在学生通过Flash动画拥有了这样的形象化感知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学习周长的概念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又如教学《认识线段》,笔者巧妙地借用Flash动画的动漫效果,将儿童从生活世界引向数学世界。线段是极其抽象的,生活世界中存在数学线段的原型,但却不存在抽象的数学线段。如何将儿童生活世界中的“具象”转变为数学的“抽象”?教学中,笔者创造了这样的情境:“点娃娃”是画图大师,画出了各种几何图形。从这些几何图形中,可以抽取很多线条。接着,笔者让学生对这些线条自主分类,学生将这些线条分成直线和曲线。然后,让两个“点娃娃”举行拔河比赛,从而将曲线拉直,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自然地,“点娃娃”拉线的地方也就是线段的端点。这里,借助flash动画,让学生的生活具象与数学抽象无缝对接,学生不自觉地、自然而然从“生活”走向“数学”。

动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动画,能够将静态的数学动态化,从而丰富学生的感知,积累学生的视听经验,激活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让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动画演示”,让儿童思维从“感性”走向“理性”

儿童是“感性的王子”,而数学知识的本质却是理性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通过动画演示,能够让儿童“不可见的思维”可视化,能够让数学知识“不可说的本质”直观化。如此,学生能够以轻松的方式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让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走向“素养的生长”。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8册),由于“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知识属于超验性、缄默性知识,是很难让学生通过量、折、撕等活动给予严格证明的。如在借助学生经验的操作过程中,有学生采用“量角法”,通过计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1°、179°等结论,因而他们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猜想是不正确的;有学生采用“折角法”,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折到一起的时候有缝隙,不能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平角;有学生采用“撕角法”,将三个角撕下来放在一起,发现也有空隙,经验的操作不能满足学生理智的需求与认同。面对经验操作的困境,有教师在教学中直接告诉学生“操作有误差,三角形的内角和确实是180°”,但学生并不认同、信服。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同样也让学生动手操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并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但紧接着,笔者借用动画技术,将著名的“帕斯卡三角形内角和证明法”引入课堂,通过动画的播放,孩子们发现,每一个直角三角形都是相应的长方形的一半,由于长方形内角和是360°,所以任意的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在此基础上,通过动画作高,将任意三角形沿着高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这个任意的三角形内角和就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内角和减去一个平角,也就是360°减180°等于180°。生动的flash动画,从特殊到一般,对超越学生操作经验的内角和给予了有力的展示、证明。

三、通过“动画聚焦”,让儿童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

多媒体动画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放大”和“聚焦”功能。运用多媒体动画,能够将学生经验探索的局部细节凸显出来,让学生认识到经验操作的局限性;能够将抽象的数学从生活原型中剥离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想象;能够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难点内容展现出来,能够让学生豁然开朗、恍然大悟。通过动画聚焦,学生能够获得直接操作经验以外的体验,即“替代性体验”。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8册),笔者让学生用小棒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当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小棒的时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但是在操作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时,由于小棒有一定的宽度、厚度,学生之间产生了争论。有学生认为,两根小棒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也能围成三角形。对此,笔者借助PPT自定义动画,将两根小棒的接头处予以放大显现。学生立刻发现两根小棒的接头处存在着较大的空隙,继续让两根小棒同时向第三根小棒处压,当两根小棒完全连接起来时,它们与第三根小棒完全重合,而没有围成三角形。至此,学生深刻理解到,如果要让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其中的两根小棒必须“拱”起来,也就是说任意两根小棒的和必须大于第三根小棒。如此,借助PPT动画技术,学生的认知难点得到有效突破。endprint

又如教学《认识分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6册),当笔者组织学生利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时,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用横着对折、竖着对折、沿着对角线对折等四种方法表示的。“有没有其他的对折方法?”笔者追问道,学生沉默片刻。接着,笔者借助PPT动画,斜着对折,也将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受此启发,学生再一次展开动手操作,将探究引向深入。他们发现,折痕只要经过长方形的中心,就一定能够将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学生直观看到这些经过中心的折痕。动画聚焦,让儿童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

四、进行“动画游戏”,让儿童思维从“单一”走向“丰盈”

游戏尤其是动画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学生在动画游戏中不但能够理解知识,而且能够主动建构知识。当然,动画游戏绝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其数学内涵是游戏过程的必然指向。因此,教师在借助动画组织学生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要以渗透数学知识内容、融入数学思想方法、积淀数学活动经验为目的。在这里,游戏是载体,数学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才是真正的目的。

例如在引导学生比较、区分周长和面积概念时,笔者设计开发了一款“小小设计师”的动画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学生成为一个“虚拟世界”的实践者。游戏要求学生对一块画面进行涂色,同时装裱画的边框。孩子们的兴致很高,他们用自己的电子画笔,在电脑屏幕上装裱框边、涂颜色。在学生通过自己的仿真操作明白了“周长是一根线、面积是一个面”后,笔者再次运用动画,将优秀的学生作品设计动态展示,在边框的闪烁、面的闪烁中,学生将“周长”和“面积”概念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又如教学《和与积的奇偶性》(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笔者让学生玩商家的“转转盘”的动画游戏,转盘上写着0~9这10个数字,游戏规则是:转盘转到哪个数字,就用那個数字再加上它本身,得数是偶数的得“感谢参与奖”,得数是奇数的得“一等奖”。孩子们很兴奋,一个个争先恐后地玩起了这个游戏。随着几个学生相继得到“参与奖”,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不管转盘转到哪个数字,用这个数字加上自身都会得到偶数,因而得到的一定是参与奖。动画游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浓烈的人文情趣。

巧妙运用动画技术,能够让学生在惊讶中展开自主学习活动。通过动画技术的闪烁、剥离、聚焦、放大、凸显等功能,让枯燥的数学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开发和运用动画技术,充分发掘动画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的机会,能够更有效地助推学生的数学学习。在这个意义上,动画技术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摆渡船”。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学习
浅议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浅谈数学学习情感评价的研究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文科生如何学好数学探析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提升教学质量,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激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小妙招
如何通过作业帮助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