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从体验开始
——从《统计与可能性》两则教学片段谈起
2018-01-02江苏盐城市张庄小学江宏军
江苏盐城市张庄小学 江宏军
让学习从体验开始
——从《统计与可能性》两则教学片段谈起
江苏盐城市张庄小学 江宏军
在《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典型课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教学情境再现,顺利理清认知构建规律,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学生参与实践性学习活动,其学习认知是深刻的、立体的,有利于其自觉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 统计与可能性 体验学习
操作活动体验为学生的实践、探究、思考、交流等提供了感性积累的平台,也为学生深究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提供了厚实的积淀。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激活了思维,促进了其运用较为理性的思维去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从而形成较为稳固的数学活动开展方式,积累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习充满乐趣,也洋溢着智慧。在此,结合苏教版数学第五册《统计与可能性》中“摸球”活动的课例,在感受形式与内容比较相似的摸球活动中,体验操作所具备的情感冲击力和思维活力。
课例一:
师:谁知道这个黑袋子中放了哪几种颜色的塑料球?每一种颜色的塑料球各有多少个?
生:这不简单吗?倒出来数一数,就能够看到是什么颜色,各有几个了。
(老师把袋子中的球倒出来)
生(齐答):5个红球,1个白球。
师:那么,我们从这个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猜猜看,会是什么球呢?
生:可能是红球,可能是白球。
师:哦!哪种可能性会大些呢?
生:红球。
师:结果是不是和我们的猜想一致呢?我们该怎样来验证猜想呢?
生:摸一摸、比一比,就可以了。
师:好!下面我们请各个小组做好摸球游戏活动的准备。一要记住黑板上的活动要求,注意课堂纪律;二要明确分工,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动手试一试,学会记录,学会整理和分析数据。
师:哪组愿意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1:我们共摸出红球26次,白球4次。
生2:红球15次,白球5次。
……
师:听完各个小组的汇报,你发现了哪些共性的问题?
生:每个组摸出的球总是红球多,而且比白球多得多。
师:对啊!摸出红球的次数多,说明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反过来说,摸出白球的次数少,说明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小。
师:经过实验操作活动,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研究与分析,你还知道什么呢?
(生1将老师的结论重复一遍)
(生2还是把老师的结论再重复一遍)
师:实验让我们知道,出现红球、白球都有可能,但可能性却是不一致的,是有大有小的。
分析与思考:
案例中,以猜袋子中的球为开端,通过浅显的问题、简单的观察活动,引发学生的关注,唤醒学习的记忆。当学生数出球的个数,说出“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时,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虽在不断地聚集,但这些获得仅仅是一种直觉感知,缺乏理论支撑,缺乏思维深度。再看安排学生摸球、说现象等过程,尽管提出了活动要求,但还欠精准,导致学生的实验活动有参差不齐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一是对摸球活动小组的分工指导欠精准,致使人人抢着摸球,课堂秩序不够井然。二是摸球次数的限定不到位,有的组20次,有的30次,还有的组二十几次,等等,这样的设计不利于活动体验感知的积累,更不利于学习思考的深入。三是摸球活动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暗示,操作变成了一个玩球活动,统计分析是直觉的感知,思维支撑乏力。学生仅是一名操作工,尽管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学生讨论交流很激烈,但给人的感受却是一种没有灵魂的热舞。四是操作、交流的思维深度不够,其中最重要的结论完全由教师代劳了,学生的总结变成传声筒。
如何给学生最丰厚的实践体验呢?我想,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精准的活动组织,始终以学生自主活动、小组合作为前提,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同时还应着力于思维的激活,利于学生观察研究活动的现象,获取最直接也最全面的学习体验,从而加速学生活动经验和数学思考方法的存储,为后续学习提供有效的学习研究模型。
课例二:
师(出示布袋):同学们,老师的布袋中有红球和白球共6个,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猜一猜会有什么样的可能呢?
生1:可能有3个白球和3个红球。
生2:还有其他不同的可能,因为组成6的方法一共有6种。
师:你们能够联系以前的学习,科学地运用,非常了不起。当然,这些都是大家的猜想,是吧?那我们怎样才能弄明白袋子中哪种球多呢?
生1:我想“猜”是可以的,可能是白球多。
生2:也可能是红球多啊。
师:既然“猜”的结果大家都不怎么信服,有什么方法能弥补猜的不足呢?动脑筋想一想,并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一番。
生3:可以通过摸球来验证,因为根据摸球的情况可以知道一定、可能、不可能三种情形。
师:你真棒!能把以前的知识运用到当下的学习中,这是个很了不起的好习惯。这种方法,你们认为行得通吗?
生:可以的,我们二年级时就摸过球,能够看摸球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的。
师:很好!下面我们就用摸球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吧!在活动之前,老师请大家认真阅读和掌握实验操作的相关要求:①选好组长和记录员,②排好摸球的顺序,③每次只摸出一个球,且要放回袋中,再甩一甩布袋,④每组摸40次。
(小组进行合作实验,并分析记录到的活动现象,探讨现象背后的数学实质)
师:请把小组的实验成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摸出红球32次,白球8次,我们认为袋子中红球比白球多。
生2:我们摸出红球27次,白球13次,也认为红球多些。
生3:我们小组,红球摸出了30次,白球10次。我们也认为红球多些。
……
师:大家通过摸球活动,发现红球出现的次数总是比白球多,从而判断红球比白球多些。但这仍然是我们的推测,对吧?该如何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判断与推测呢?
生:倒出袋子中的球,看看、数数,就一目了然了。
师:很简单!按照他的介绍,迅速动起来。
生:我们猜对了!
师:请大家根据这一阶段的活动成果,再想一想,照这样再继续摸下去,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生1:红球次数多,白球次数少。
生2:出现红球的可能性大,白球的可能性小。
……
师:如果我们把这6个球再放回布袋中重新摸一次,会摸到什么球?
生1:一定是红球,因为红球有5个,比白球多得多。
生2:不对,也有可能是白球。
生3:都有可能,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白球。
师:这么多的回答,你认为哪种更科学呢?说明自己的理由。
师:会不会一定是红球?
生1:不会,因为袋子里既有红球也有白球,所以摸出来的球也可能是白球。
生2:袋子里红球多白球少,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小。
生3:尽管白球出现的可能性很小,但也是有可能的啊,所以摸出的球不一定全是红球。(全体学生自发地鼓起了掌)
师:说得真好!通过实验活动、激烈的争论、小组成员的反思与交流等活动,你对可能性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分析与思考:
教学伊始,教者不急于新知的学习研究,而是先营造“猜一猜,想一想”的探究、思考的氛围,一边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关注,一边使学习气氛变得浓烈起来,再以猜想活动促使学生自觉地唤醒旧知,激活思维,使他们更有信心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之中。设计“摸一摸,议一议”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辩论中逐步意识到:实践是检验猜想推断的有效途径,为寻求真理,动手实验也就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尝试,使操作变得水到渠成。案例中的活动,因为教师铺垫厚实,学生有了知识的准备,也唤醒了有关实验的记忆,激活了操作技能,当学生满怀渴望进行操作研究时,注意力的指向就会更加突出。同时,活动前组织学生阅读、讲解实验基本要求,不仅保障了活动的有序开展,而且还能激发每个学生的自律性、自主性和合作意识,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观察、积极地思考,更能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习惯,使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也能得到长足的锻炼。
本教学片段显示了执教者独具匠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一是把唤醒学生既有的认知作为首要任务,营造猜想、辩论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探究欲望的生成。二是引导学习质疑,促使学生学会思考,从而诱发学生自觉探究、科学探究的愿望。三是精准地设置不同层级的实验活动,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和最深刻的感悟。这样的体验历程,既能延伸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巧妙地连接新旧知识,又能刺激学生的创新、发展数学思维能力。通过一系列的精心预设,有机地整合学生的认知与经验积累,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可能性的意义。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诱发探究的欲望,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引导合理的猜想、科学的推断,更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了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的思想,让操作真正有效地支持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精于谋划实践操作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更要思考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体验价值,让学生在真切的感悟中积淀知识,发展智能,更能实现数学活动经验的科学积累,促进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
[1]王柳生,缪绿青.小学生体验学习方式量表的编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6).
[2]严亚雄.体验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11).
[3]陈惠芳.体验学习——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又一境界[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09).
注:本文为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农村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6-L-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