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阅读教学流程,绽放阅读课堂风采
2018-01-02浙江杭州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傅登顺
浙江杭州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 傅登顺
傅登顺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首届中小学教师高级访问学者,首届“名师成长”导师,首届优秀培训教师,中小学首届“京苏粤浙”卓越教师,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教科研先进个人。
他热衷于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语文是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致力于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与素养转换”的教学理念。个人专著《寻梦十年——特级教师傅登顺语文教改观》《写作知识教学的思路策略》《“语用”的阅读教学思考与策略》已出版或即将出版。
完善阅读教学流程,绽放阅读课堂风采
浙江杭州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 傅登顺
随着阅读教学改革的深化,人们越来越觉得完善阅读教学流程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降低教学损耗的必要手段。为了确保教学流程的完整性要做到:针对性的课前预习,适切性的教学起点,有效性的教学流程,达成性的教学目标和延伸性的后续活动。
教学流程 阅读教学 完善
阅读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完整的教学流程,教学流程的完整性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标榜理念“新”往往是突出部分而不顾及全面,导致了因教学流程的不完整而造成教学损耗。其次,尽管顾及了教学流程的完整性,但教学过程是“划”过去而不是“犁”过去,因痕迹不深而导致教学肤浅。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完善阅读教学流程必将成为教师的教学共识。
阅读教学完整的流程是:依体式,定终点;缘学情,明起点;设环节,布台阶;重达标,强练习;为延伸,续活动。
一、针对性的课前预习
“不预则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这样说,目前没有课前预习的阅读课堂教学几乎已经不复存在,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有的放在课外,有的放在课内,但课前预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是值得商榷的。一是浅层次中重复,如只局限于识字写词,读、背课文;二是千篇一律,没有紧扣文本教学的核心元素;三是残缺不全,没有站在年段目标、学生学情和文本特点的整合考虑预习内容、形式和要求,尤其是缺乏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四是预习与教学脱节,把预习仅仅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没有与接下去的教学环节相对接,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成了两张皮。
课前预习的关键是与课堂教学无缝对接。当下“预习单”(预学单)盛行,这是好事。“预习单”能避免教师课前预习布置的随意性和笼统性,使学生预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但要避免“预习单”成为课堂作业的前置,从而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应该遵循预习自身规律,发挥学生自主性、内驱力以及在阅读教学中的本质功能。一是导学功能,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探讨,学生对首次接触的文本会有陌生感,甚至不知所措,所以在预习单中必须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一读二写三想四问五查”等,使学生在方法指导下投入预习。二是积累功能,语文教学要注重积累,要引导学生在预习中积累语文知识、方法,要有明确预习积累的要求,或词语,或句子,或情感、思想等。三是拓展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会满足于课文按部就班的教学,课文只是一种引发资源,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得法课内,得意课外”,激发学生大阅读的兴趣和行为,通过预习来拓展阅读范畴。四是自主功能,自主学习是学生的高品质追求,所以要激发学生敢学、敢思、敢言、敢想,并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方法,享受自主学习所得到的快乐。五是命题功能,学生思维、个性和能力在某一方面超出教师是很自然的,教师可以放下架子,鼓励学生从该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上提出合理化建议,然后让这类学生为同学设计“预习单”。
“预习单”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而且与课堂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小学语文教学不宜追求 “高大上”,要在夯实语文基础和引领学生发展上下功夫。“预习单”的题型设计要客观题与开放题并举,听说读写思兼顾,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适切性的教学起点
教学起点也就是从学情出发,学情不仅复杂而且难以完全把控。学情把控起码要注重三个层面。一是逻辑学情,即该学段的学生必须具备的相应语文知识与能力;二是现实学情,学生实际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水准或超出,或低于逻辑学情;三是个性学情,学生都是充满个性的,学情带有比较浓厚的个性特征,要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个性,因为一旦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学往往会吃力不讨好。
教学起点对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一味依附于预习情况,而应该从课程目标、课文特点、预习状况、学生个性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出发精准把握。一是尊重课文,教材课文都是由编者以课标为准绳,以学科为本质,以文本为依托,以实施为基点等智慧的结晶。为此教师拿到一篇课文,要先看其在教科书中的位置及其所属的单元教学。然后确认这一篇课文的文体特征,顺便还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二是学生心态,教师在解读课文时要回顾儿时的记忆,换位于学生的思维:哪些能读懂,哪些读不懂,哪些他们会怎样想,“体恤民情”是教师该充当的角色。三是具体学情,就是从这篇课文整体阅读来看,学生已有哪些基础经验,哪些地方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就这篇课文最值得“教”的内容来看,学生已懂得了多少,哪些内容需要补充相关知识,哪些地方需要深化理解。四是精准内容,在“最值得的内容”与“具体学情”之间反复斟酌,主要应该“做减法”,对已确定的大致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留下核心的内容。这个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内容”与“学情”,并在“内容”与“学情”之间建立能够畅通的关联。
教学起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选项,在显性学情与隐性学情的背后还会隐藏更为复杂的因素,甚至是一些目前技术和手段难以破解的。学生是一个永远需要探索的群体,为此教师一定要在尽量把握学生已有起点上下功夫,并在此基础上给教学“意外”留出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个体发展需要的 “意外”,追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同时增强教学信度。
三、有效性的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其实就是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学的活动”。新课程呼唤学生的“学”相对丰富、多样,学生的“学”有结构、完整。换句话说,就是把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从起点到终点设计两到三个主要教学环节,设置两到三个重要台阶,引领学生的“学的活动”拾级而上,将起点和终点贯通起来,动态地构成“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流程具有方向明、落地准的特点。要从以往教师孜孜以求的“教的活动”有结构、相对完整转向学生 “学的活动”有结构、相对完整;要从以往孜孜以求的教师“教的活动”丰富、多样,甚至花样百出转向学生“学的活动”变得丰富、多样。
有效的教学流程要重要落实好以下三点:
一是设计好教学环节,设置好台阶。教学流程重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环节与环节之间要设置适宜的提升台阶,也就是说,教学环节之间是有梯度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讲,使学生的学习经验逐步丰富。一个台阶就是一项 “学的活动”,每项 “学的活动”都围绕一个落点展开,需要选择、运用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活化石》一文,有教师在教学中设置这样的三个环节:导入新课,理解“化石”;自学检查,理解“活化石”;学习第二自然段。在“学习第二自然段”做到环环相扣,拾级而上:自由读文,获取信息:1.边读边想,你都知道了些什么?2.交流:◆长得慢①你是从哪句话中读懂这银杏树长得很慢很慢的?(指导朗读)②师生合作读,感知句子补充说明的表达特点。◆公孙树①运用句式:你知道银杏树又叫公孙树的原因了吗?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②变换句式。(出示:银杏树又叫公孙树,是因为______________。)◆白果树①那银杏树为什么又叫白果树呢?②补充材料:银杏树的果子像一颗颗乳白色的小球,里面的果仁非常好吃。③巩固句式:因为_________________,所以银杏树又叫白果树。银杏树又叫白果树,是因为______________。◆样子①提取句子:银杏树的样子你又从哪句话读懂的呢?②理解“辨认”:(出示图片)认一认,哪棵是银杏树?③照样子说句子,强化巩固“辨认”一词。(出示:杉树的叶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___________________。枫树的叶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松树的叶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教的活动”转化为“学的活动”。语文课堂重建的关键点,是将课堂教学以“教的活动”为基点逐步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首先,把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有许多工作要做。如如何精准把握学情,教师的引导如何启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该怎样设计,该如何提问,如何让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的“学案”等。其次,变革语文教学形态。如备课形态的变革,转移备课的关注点,改造教案的叙写样式;课堂形态的变革,树立一种家常味的、在对话中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理念;作业形态的变革,使语文课堂教学在课外、课内得以拓展、深化和延伸。最后,课改主导理念的具体化。①使学生“学的活动”更有结构一点、更完整一点;②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更为丰富一点、更为多样一点等。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归根结底是学生学的有效性。追求语文课堂的活力,归根结底是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活力。
三是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让我们来看支玉恒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第一个环节:“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你是哪一味?”从个别学生来说,从学生学习的起始状态来说,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论自己体会到的——酸、甜、苦、辣、涩,经过这样的交流,班级同学所形成的,就不是也不应该是一己的感受,而是融汇了酸、甜、苦、辣多种感受的某种综合体。正因为如此,所以才需要同学之间交流,才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们的交流,同学之间的交流才有教学的意义。第二个环节:“对五个段落分别写一个抒情句子。”10位同学板书发表他们的作品,与教师一起构成了一个教的团队。黑板上由10个句子构成的学习成果,几乎是一首抒情诗,这是全班同学经过40分钟学习之后,形成的共同学习经验的留念和印记。每个学生在班级教学的共同语境中,在与同学、与教师的交往中,逐渐形成、获得共同的学习经验,这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要让学生“学的活动”有较充分的展开,学生的学习经验有较充分的表达与交流,班级的每个同学都能获得共同的学习经验。
四、达成性的教学目标
不同的文体有相应的教法,采取不同的教法只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这就是“依体式、定终点”,教学目标达成也是教学流程正向流向的结果。目标是否达成不能凭教师经验来评估,而需要比较科学的检测手段,通常依托完成练习题的方式,检测的重点主要是积累、理解和表达。练习题要集知识巩固、深化理解、习得表达与实践运用于一体。
一是穿插练习。所谓穿插练习,就是把完成练习题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以往习惯于把语文练习题集中安排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这样做违反了学习需要及时强化、及时巩固、及时消化台阶式推进的规律。因此,应该把习惯于集中在课堂教学最后环节安排练习转变为穿插在教学环节中,也就是说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尽量有相应的练习。如识字教学之后的写字练习,这样做既利于强化、巩固,也利于改变课堂教学的快节奏。这种及时练习、及时强化的做法既便于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也为达成最终目标层层铺垫。
二是课堂练习。这里的课堂练习,指的是课文教学完结后的总结性练习,也就是习惯性课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的练习。这类总结性的练习至关重要,它是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环节,为此,题目要综合、准确,反馈要及时、真实。第一是练习要与目标相一致。课堂练习不能为练习而练习,使练习游离于目标之外。第二是练习要当堂完成。课堂练习要改变习惯于放置课后的做法,做到当堂完成。首先,在规定时间、统一场所、伙伴竞争、教师监督下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其次,在教师的巡查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和不良的作业习惯并及时指正,同时当堂完成,及时批改能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第三是练习注重综合性、运用性。课堂练习是建立在穿插练习基础之上,不应该再出现穿插练习中的单项题,而应该具有综合性、运用性和开放性,有效检测达标状况。如《穷人》一文的经典是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为此教师设计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的练习。如走上表演场,来到陌生处,成绩出来时……再如《蒙娜丽莎之约》的教学重点是“看到的+联想”相结合的描写方式表达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业设计让学生观察达·芬奇的另一幅画《最后的晚餐》其中的某一人物,并用“看到的+联想”的方法试着写一写。同时,课堂练习尽量当堂评讲,既看到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情况,又在思维碰撞中发掘更精彩的言语和描写。
三是课后练习。课后练习指教师根据阅读需要而设计的课外作业。它不同于一般的练习题,而是更大气、开放、自助,更注重运用性、自主性、社会性。因为其花时比较多,难以当堂反馈,所以不适宜放在课堂内个体完成,但也要尽量及时反馈。如课本剧、出海报等需要时间较长的活动作业,而且还需要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又如生活实践类作业,如问卷调查、劳动实践等需要家长的融入和配合才会有效。因此,教师对课后作业的及时反馈,在很大程度上考验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
练习主要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千万不能随性,要周密设计,严密组织。尤其是目标要明,评价、纠正与目标相一致。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的写话练习。教师先出示写话目标:用第三段的并列(句子关系)段式,学习作者精彩的语言,选择其中的几样海底生物,来写写海底的美景。并采取三星级评比:“并列式”“选择海底生物”“学习作者精彩的语言写法”,各设一星,符合的叠加,透明公正,从形式上激励学生的竞争性。
五、延伸性的后续活动
“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语文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特别是设法引领、激发学生自主的课外阅读。而这种引领、激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就是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阅读,如互文阅读、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等。
一是读懂作者生平经历。任何作品都与其诞生的社会大背景和作者个人的特殊经历、情结相关。为此,读懂作者至关重要。如我国的四大名著,是在暗讽封建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切实际。如《西游记》的修身无果,《红楼梦》的齐家破败,《水浒传》的治国败落,《三国演义》平天下的无奈等,无不与作者的成长社会和个人观点有关。为此,有教师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怀念母亲》一文时,出示了教师结合学生已学过的季羡林 《小苗与大树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阅读季老作品 《我这一生》《留德十年》后而整理出的作者简介:季羡林,语言学家、文学家、佛学家、翻译家、散文家,1911年生于山东临清。由于家境贫困,6岁的季羡林离开母亲,被过继给济南的叔叔,在那里开始上私塾。9岁学英语,12岁读 《左传》《战国策》《史记》,15岁学德语,17岁开始发表小说,19岁发表翻译作品。1935年,24岁的季老赴德国留学,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留学10年,1946年季羡林回国任北京大学终身教授。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颇丰,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使学生在对作者产生敬仰之情后,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这种来自于不同文本信息的汇总的介绍作者的方法为学生探究作者心理历程的拓展阅读做了很好的示范。
二是读懂作者特殊经历。如《怀念母亲》一文的作者情感深层而独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距甚远。这是作者的特殊经历所导致的。如作者受“过继”给叔叔体制的迫害,导致“六岁离开,曾回故乡两次奔丧,只待几天,母亲临终前未见到自己的孩子”。作者赴德国留学期间正逢二战,故国难回,深深眷恋。才有“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情感喷发的表达。
三是读懂作者相关作品。课文是作者系列作品中的某篇或某篇中的节选。就如选取了项链中的某颗或某几颗珍珠,要透彻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言语表达,需要引入作者相关的作品进行互文性阅读。如有教师在教学《怀念母亲》一文时适时补充了作者《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中与母亲形影不离的情景片段,以及《赋得永久的悔》中“吃月饼”和“为母亲奔丧”的两个情景。为读者真切体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奠定事实依据和情感基础。
“突出重点,顾及全面”不仅是完善阅读教学的需要,更是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阅读教学流程是一个整体,语文“核心素养”才是核心,部分之间是互为前提、融为一体的关系,任何缺损的教学都是损耗的教学。♪
[1]傅登顺.完善语文学习单,实现语文教学新突围[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
[2]傅登顺.厘清三组矛盾,遏制“缺位与越位”[J].小学教学 (语文版),2012(1).
[3]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