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综合体发展背景、产业特质及建设模式选择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2018-01-01蒋晓岚孔令刚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综合体田园旅游

蒋晓岚,孔令刚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城乡经济所,安徽 合肥 230051)

一、我国田园综合体产生背景及产业特质

田园综合体是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产业融合与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的产物,它得益于新农村建设提供的物质条件与文化准备,顺应了中国消费升级需求和城镇化发展趋势,又通过组织和制度创新,导入科技、资本、创客等高级要素,改变了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以农业为本体,以文化、旅游为核心,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开创了多样化、集约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一)田园综合体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产物

1.农业产业化助力产业结构调整,但也显现区域不平衡发展的马太效应

1984年,我国首次出现“卖粮难”。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中央陆续出台多个1号文件,鼓励拓展农业生产领域,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探索发展创汇农业,山东潍坊地区率先提出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思路。1997年,党的“十五大”强调,各地应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在中央政策引导和各级财政支持下,都市农业、绿色农业等“三高”农业逐步兴起,丰富了农产品供给、增加了农民收入、优化了农业结构。部分地区还以工业化思维发展产业组织,建设产业基地,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机制。

但由于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和进程的差异,政策调控工具有限,省及地县之间、山区平原之间、近郊远郊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马太效应加剧。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速,资源要素加速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农村居民增收减缓,环境污染加剧,城乡收入基尼系数增大,农村发展放缓,迟滞了整体经济转型发展。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和文化基础

为解决城乡差距拉大潜伏的社会不稳定发展风险,2005年《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直接或间接减轻农民负担1 600亿元。2009年中央政府“三农”投资5 160多亿元,是2003年的224%,加上各省及全社会投资,农村水、电、路、(沼)气、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观[1]。自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并成为一种长期的稳定趋势[2]。

持续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从物质层面递进到精神文明建设层面,涉及文明理念、生态环境、乡风民俗、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全国范围内乡村规划建设力度加强,农村环境和自然风貌得到恢复和改善,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2010年,初具吃游乐购住等旅游要素的规上休闲农业园区1.8万多家,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总量的17.4%[3]。

3.深入发掘农业多功能,为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条件,也迎来全民休闲旅游新机遇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2012年,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美丽中国”概念出笼。2013年1号文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自此,农业的原料供应、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得到普遍重视和发掘,出现农村范围内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

产业融合是产业增长过程中发生的产业边界收缩或者消失现象(Greenstein S和Khanna T,1997)。各类建设和经营主体,通过发掘农业的生态、旅游、文化、科技、教育等新功能,催生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全域旅游、乡村体验游、生态休闲游、分时度假等旅游新概念、新时尚不断兴起,农家乐、生态农庄、市民公园、度假俱乐部、创意民宿、田园综合体、旅游小镇等新载体不断涌现。

2017年全国9.5万个村接待游客23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总量的43%;营业收入6 200亿元,增长25%[4]。与2010年相比,接待人数、营业收入分别增长了475%、417%,所占国内市场份额提高了25.6%。

4.田园综合体作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得到国家政策支持

2016年,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持续支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旅游+”,指出了农业、旅游、康养融合的发展方向,肯定了田园综合体、农村民宿业的发展。

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7部局确定了首批148个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创建单位;农业部着力培育一批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工信部、商务部、国家旅游局、中华供销合作总社分别支持涉农产业示范基地、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建设。同年,财政部会同农业部安排资金8.3亿元,支持18个省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2018年,支持山东、安徽等6省开展第二批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5]。

(二)田园综合体内涵特点及产业特质

1.田园综合体内涵

调整农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是改革40年农村发展的主线之一,田园综合体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突破传统乡村发展思维,通过跨越式利用农村资产、综合化发展农村产业,将田园旅游、生态可视化、产品体验和销售有机结合,满足社会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一种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可持续模式[5]。

田园综合体内涵:①采取共建共管方式。田园综合体包容地方政府、乡村集体、农村居民、社会资本、创意人才等多方参与者,强调尊重农民意愿,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②具有产业支撑体系。以农业为本体,形成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③它是城乡融合的特色小镇。以乡村地域整体规划设计为手段,通过融入科技文化要素的产业变革,造就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新型特色小镇。

2.田园综合体产业特质

产业支撑是田园综合体建立和发展的命脉,也是形成田园社区一体特色小镇的关键。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多功能理念为基石,以农业农村为发展本体,以休闲农业为基础产业形态,构建生产、产业、经营、生态、服务、运行等多维支撑和发展轴。

(1)集多种现代农业产业形态于一体的递进式产业体系。①循环农业是基础,旨在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弃污染最小化、发展可持续化;②休闲农业是主体,将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转化为商品出售,满足城市居民吃住游购乐需要;③创意农业是关键,将科技人文要素导入农业农村,创造独特、唯美的环境感受及体验场景,构建乐游乐活载体,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企业增效。

(2)致力农旅复合产品细分,以强大的产业功能支撑田园社区一体化特色小镇。①农业景观带:地域集中的观赏型农田、瓜果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水际)风光区等,组成小木屋群、特色商街、主题演艺广场等综合产品体系。②生产示范区:提供农业生产全过程体验,开展生态农业、科普教育、科技博览等示范展示。③特色居住带:人口集中的农村居住新社区,经营型庄园别墅、汽车露营地等特色民居出租出售。④高配套强服务设施系统:以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为支撑,形成产城一体、有机组合、设施齐全的配套服务网络。

3.田园综合体发展展望

田园综合体建设运营主体,一般应在不超过5年的建设期内,推进地方传统农业向创意产业的多层跃迁:①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到泛休闲农业产业化升级;②从单一农产品观光到综合休闲度假产品升级,从闲置民居到休闲综合地产升级;③由封闭型农村社区向城乡居民共居共享共建转型;④促进农村社区人口结构多元化,由传统农业生产人员转向高度分工分业下、具有地域特色的职业农民、能工巧匠、科教文化人才、创意创客人才的复合结构。

在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下,随着养老养生、文化旅游、会展培训、电商贸易、艺术创作、金融地产等业态相互渗透,产业创新模式不断涌现,田园综合体有望成为农村产村融合、人文引领的新型发展平台。

二、休闲农业演进下的田园综合体案例分析

(一)休闲农业演进路径及模式

1.国际休闲农业起源与组织化进程

田园综合体是休闲农业多样化高级化演进的产物。而休闲农业是根植于农业、农村、农民并服务于城乡居民的边缘和复合产业,最早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德国山区和法国沿海地区。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开启了乡村旅游组织化进程。

2.休闲农业发展的日本模式

由于理念思路、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各国休闲农业在发展形式、组织机制和效益等方面各有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6]。如20世纪90年代,日本基于六次产业发展理念,即“1(产)×2(产)×3(产)”等于6的乘法规则,将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通过发展农畜产品生产相关联的加工和食品业,流通、销售、信息服务和农业旅游业,从二、三产业获得部分增值价值。农林水产省把农业农村的功能归纳为:防减水灾、蓄水、保护自然环境、生态旅游、文化传承、疗养休闲、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粮食供应等多个方面,力求把农林水产品、生物能源、农村风光直至农民的经验、智慧等各种资源同食品、观光等现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地方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改变农村衰退状况[7]。

3.我国田园综合体,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30多年来,出现了农家乐、现代农庄、农业科技园乃至田园综合体等多种形式。由于城乡要素双向交流通道不畅,县域范围人才、组织、制度、资本等支撑条件有限,作为休闲农业高级化形式的地方田园综合体建设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业链延伸空间有限,产业支撑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目前众多的传统农业园区、中小型生态农场,尚未具备健全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如果急于引入社会资本,以破坏自然生态为代价而追求短期效益,存在较大的风险。而一般乡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不发达,内部制度不健全、规范化程度不高,依靠一己力量,建设田园综合体,也将事倍功半。但是,各地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

(二)我国田园综合体建设部分案例

1.笕川田园综合体

浙江省缙云县笕川村田园综合体建设特色,是以规划+创意+项目为实施要点,着力推进乡村美化、田园景化、农旅产业化。①抓住高铁经过的29秒,留下独特的笕川丽景。将全村600多亩田调整成3个特色田园,形成直径百米的五星花田、小火车跑动的田园花海、五彩灯光田园。②依靠农民、富裕农民。土地流转、资金筹集、田垄改造、花艺种植、游路开发、设施建设、农旅项目经营,都靠农民以主人翁担当完成。2016年5月开业半年内,村民共筹资2 340万元,综合收入超过2 000万元,其中门票收入1 260万元。③注重产业策划和现金流创造。建立创意农业、景观农业、加工农业3个系列产业,形成田园摄影、灯光花田、乡村艺作、婚庆游、亲子游等创意产品。④广开门路、吸引外资。各方投资商带来20多个投资项目,形成休闲、观光、写生、民宿、美食等业态丰富的文旅产品,2017年底田园综合体门票收入超过2 000万元[8]。

2.凯里“云谷田园”模式

贵州省凯里市与台湾地区气候地形禀赋相似,2013年台湾“云谷田园”公司入驻舟溪镇新光村和平中村,致力建设集生产、科研、科普、展示、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占地面积2 500亩,一期为500亩农业生产示范区;二期是1 200亩花木、有机菜等主题观光园;三期养生地产800亩,周边是以“农家大院”为核心的生态养生村。目前一期完工、二期在建,三期启动。

以“农业+文化+旅游+扶贫”为主题的综合示范区,实现“黄土变黄金、田园变公园、农民变股东”的飞跃[9]。①黄土变黄金。3年多来,凯里政府年整合涉农资金5 000余万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投入2亿余元建设农业园区,128个标准大棚每个年均产值20万元,亩均收入超过4.5万元。带动周边种植优良果蔬5万余亩,亩均毛收入近1万元,亩均增收3倍多。②田园变公园。坚持产景村同步规划、农文旅同步布局。通过构造水、林、木、花一体式种植观光环境,推出了11个生态旅游度假产品,成为该省第一个标准化农业旅游综合体,荣获4A级景区等数十项荣誉。③农民变股东。依托企业先进理念、品牌、技术、管理等资源,推动台湾和凯里产学研互动,打造高端师资团队,建立凯里农业培训分校。参训学员考核合格后,可成为园区合伙人或小股东,参与所生产农产品的销售分成。

3.安徽“三瓜公司”互联网模式

依托巢湖半汤镇独特的温泉疗养及山水资源,借力艺术乡建派的规划实力,采取“政府引领、农户参股、企业经营”的合作模式,“三瓜公司”将民俗文化、休闲旅游、电子商务融入农业产业体系,形成田园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

(1)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理念为支撑,通过农村生态系统重构和建筑升级改造,发展宜居乡村。小镇首期投资5亿元,3年内对萧条破旧的3个村进行山体、农田、水系整治,开辟出冷泉鱼、温泉鸡、茶等30余个产业基地,形成茶、泉、农特、文化四个系列100多种特色产品,建成以农业为基础、产品多元的新型产业体系[10]。乡村建筑第一要素是实用,二是安全,三是地域文化传承。建设者不拆房、不砍树,保持村庄原有道路、农田、沟渠不变,乡村建筑只作修旧如旧式改建,保留了村庄肌理[11]。

(2)坚持以村民为参与主体和第一受益者,形成企业与村民之间良好的利益连接机制。采取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民的订单农业方式,合作社带动农民参与电商产业链各个环节,实现农产品商品化、品牌化、标准化、网货化。2016年,合作社社员人均增收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增长200%[10]。

(3)发掘巢湖地域文化,发展宜游乡村。采取村域整体规划方法,形成休闲农业带、观光农业带、体验农业带。西瓜美食村打造80家民宿体验,60余家体验式农家乐,10处心动客栈酒店及亲子欢乐广场、露营基地等观光体验点。冬瓜民俗村兴建六千年民俗馆,有巢印象、传统手工艺坊,客栈、民宿、温泉养生、旅游度假等乡村旅游服务业。2017年游客接待量突破5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2亿[10]。

(4)以“互联网+三次产业融合”的产业链设计,发展宜业乡村。2015年电商村成立半汤电商协会,引进京东合肥馆、微创联盟等创业平台企业5家。2016年成立半汤商学院,为全国80个县的基层政府领导及企业家,提供农村电商与美丽乡村建设研修培训。创客中心、乡创基地、半汤商学院等形成电子商务产业链,吸引一大批入乡创客(新农人)和返乡青年创业。目前信息中心、傻瓜网电商平台、农特产品销售中心、山里邻居、智控中心、大数据中心、合肥半汤商学院二期等项目陆续建成,电商服务功能丰富,小镇活力提升[10]。

4.禾泉小镇模式

蚌埠禾泉小镇是文化、农业、休闲结合的三产融合小镇,占地1 500亩、总投资2亿元,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销售收入1.6亿元,就业人员1 500余。小镇起始于农家乐、转型于生态农庄,成长于旅游小镇,是安徽省“智慧旅游改革试点景区”、中国农业众创基地、4A级旅游景区等[12]。主要特点是:①具有多要素聚合优势,通过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②空间结构合理,实行种养殖分区、动静结合、观光体验结合。拥有石榴园等5个采摘观赏园,扎染等7个体验作坊,梅花鹿等5个动物体验项目,老石家百草梨膏糖等6个展示作坊。③产研游修多功能兼备,拥有安徽作家村、乐学书院、创客创意村、产品研发及企业孵化群落、电商销售及市场推广等特色项目,古琴、书法及绘画教室寓教于乐[12]。

三、安徽田园一体化乡村建设发展对策

安徽是农业大省、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大省,田园一体化的乡村建设对于旅游资源开发、农民脱贫致富、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田园一体化的乡村建设,需要解决发展目标确定、发展条件评估、发展模式选择等重要问题。

(一)发展目标确定

田园综合体当以乡村复兴为最高目标。经过数千年农耕文明演进,中国乡村地域自然风貌、乡土文化各具特色,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近百年社会政治经济风云激荡,乡村自然人文面貌发生较大变化,改造乡村的复兴活动成为有识人士的呼吁和实践,并逐步得到国家的重视。

所谓乡村复兴,是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改造优化过程中,对乡村文化进行恢复、提炼和弘扬,让长期积淀的乡村文明在展示、交流、扬弃过程中得到延续,让衰落的乡村恢复生机。20世纪50年代,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等地普遍开展了乡村建设和复兴活动。20世纪8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兴起的“三生”农业、文化复兴乡村的理念,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及创意人士在两岸的活动和交流,启迪了珠三角、长三角休闲农业及高档民宿发展。20世纪90年代,日本推行“第六产业”发展战略,以农协为主导的乡村振兴道路,“一村一品”、市民公园等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对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主体建设,发挥着借鉴作用。

借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梁漱溟等提出的乡村建设思想理论及实践经验,近十多年来国内出现多方关注和支持乡村建设的思潮,形成政府推动的“美丽乡村”建设、专家倡导的文化遗产保护、资本开发的“乡村旅游”、建筑师领衔的“村居改造”、艺术家介入的“乡村实践”等多种发展路径。而当今对田园综合体乡村复兴活动有效性的考量是,创造宜业、宜居、宜游、宜创环境,留住人、吸引人,彻底改变“空心村”状况,让传统乡村恢复发展活力。

(二)发展条件评估

田园综合体是一套综合产业体系,需要集约化利用要素资源,对乡村山水田林路屋进行整体规划、开发和运营,而发展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基础,构建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运行体系等支撑体系是必备条件。因而,有必要在省、市层面,对村庄发展条件进行评估和筛选。

1.村庄研判和样本筛选

2006年,安徽省有2.4万个行政村、23.44万个自然村、3 700多万人,城镇化率为37%。2016年底,61个县(市)、1.4万个行政村、23.3万个自然村[13],城镇化率为52%。10年内,农村人口下降了15个百分点,行政村减少了42%,“空心村”不计其数。

根据城镇化趋势及安徽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14]数据,未来10年30%的行政村将因城市扩张、规划调整而消失,因人口外流而衰落;具有历史文脉、物质遗存且可保留下来的及农事旅游活跃的自然村仅有30%。因而做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或创意乡村计划,首先需要进行村庄研判和样本筛选。

2.评估村庄发展空间

村庄发展空间评估包括用地状况、开发潜力、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只有在村庄人居环境改善,基础产业和新兴驱动性产业启动后,才具备更高层次规划设计、营造和形成新型社区群落的现实条件。

(1)村庄建设用地。2015年末,安徽村居民点用地人均372平方米,远超180平方米的上限规定。2018年农村低效闲置土地1 090万亩,中低产田占比高达65%[15],总体建设用地充裕。

(2)土地整治前景。“十二五”期间,安徽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899个,投入资金75亿元,迁村并点7 165个,建成农民新村545个。根据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届时农田整治率为66%,其中农村建设用地整理36万亩,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土地整治7.7万亩[15],总体上空间广阔。

(3)基础设施建设。从2013年开始,安徽每年在1 500个中心村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在1万个自然村开展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治理改造[14]。截至2016年底,599个乡镇政府驻地、569个中心村完成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017年末,全省通电、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全部或部分完成改厕、电子商务配送站点、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分别为100%、75.9%、48.1%、34.8%、18.1%[16]。

(4)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村庄只要具有一定的种养殖规模及经营主体,均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2016年末,安徽拥有10.3万个农业经营单位、12.6万规模农业经营户,每个村庄大约0.5个经营企业或规模户;工商注册的农民合作社7.7万个,其中农业普查登记的农民合作社4.6万个[13]。

据省农委统计,2017年一季度,安徽休闲农业一村一品专业村513个;经营主体14 938家,增长17%;从业人员52.6万人,其中就业农民43万人;综合营业收入120.2亿元[17]。休闲观光农业具有一定产业基础,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必备条件。

(三)建设模式选择

建设模式选择是微观管理和运营单位进行项目谋划的第一步,也是决定田园综合体项目成败的重要一环。建设管理单位,需要结合自身条件,借鉴相关案例,对于相关建设主体及运作模式特点进行分析、研判、筛选。

1.地产企业运作模式特点

(1)发展目标明确,高端要素集聚,产业支撑较强。比如创立较早的田园东方品牌,其标准的田园综合体占地5 000亩以上,其中农业基地、绿地与水面、文旅商住等用地分别占60%、20%、20%,总投资30亿元以上,年客流200万人次。融入创意、休闲、健康、会展、电商、金融等多要素,规划有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田园小镇、主题酒店及文化博览等项目集群[18]。以多样化的休闲业态规划,打造丰富的旅游产品组合,形成唯美的旅游度假目的地。以村落肌理塑造文化价值丰富的小镇,满足城市市民乡村居住的文化情结。

(2)注重规划与管理,创新集团化投融资机制,开发土地利用的乘数价值。比如拥有前庭、后院、菜园、农田和果林“庭院园田”体系的蓝城农庄,土地利用率达到110%,数百套这样的农庄组成越剧小镇等不同主题小镇[19]。项目具有高科技+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优质服务,旅游及居住产品租售相宜,受到市场追捧.

但是企业主导的田园综合体开发体量大,投资回收期较长,面临地块、环境、政策等方面较多限制,对村庄的筛选性较强。且与村庄利益链接不紧密,运营及管理风险较大。

2.“政府+公司+农户”发展模式特点

长三角地区浙江丽水及省内歙县等地休闲农业发展实践中,形成“政府+农户”、“政府+公司+农户”、“农企+旅行社”、“旅行社+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而欠发达的凯里田园综合体案例也值得借鉴。

凯里地方政府采取“政府+公司+农户”发展模式,通过复制和推广“云谷田园”农业示范区模式,示范带动本地小园主、小业主发展,形成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孵化器和推进器。借助于云谷田园品牌,包装、整合和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传统工艺品、民族医药产品,实现地方、企业、农民多赢。

3.合作化发展模式特点

农民入股的合作化发展模式,具有好协商、易操作、利益连接有保障等特点,且投资强度低,一般只有企业主导型田园综合体的1/10~1/100,是当前优选的发展模式。比如浙江丽水笕川村田园综合体采取合作社模式,75%的村民入股,较好地解决了土地流转、规划实施、利益分配等难题,协商成本低、效率高、抗风险能力强。而地方政策、文创人才及银行贷款支持,也是这个旅游资源贫乏的小村成功的支撑条件。

4.农庄转型模式

田园综合体建设初衷和内核是产业融合发展、农耕文明有传承、农村发展可持续。通过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文化创意,普通农场、农庄、农村合作社等传统主体,也可向田园综合体或特色小镇转型升级。

安徽禾泉农庄经营者以商业模式创新,循环投入、多方合作、多元化发展。在立足服务周边、立足小而美的价值发掘过程中,展示皖北民风民俗、弘扬大禹文化,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农庄转型升级的样本。星创天地使小镇高起来;人工智能装备的可移动的禾泉星墅,使小镇靓起来;作家书屋、汽车咖啡、陶艺等特色体验项目,把小镇玩起来。

5.村庄民宿模式

2018年安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63个;65个千年古镇、34个千年古村落列入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具有建设、保护、综合利用及旅游开发价值[20]。古村落需要完整的保护,包括古建筑及其长期形成的风土人情、习俗、饮食、习惯、方言等非物质文化。传统村落保护性开发利用,仍然是有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村庄民宿是独立的或与田园综合体依存的一种居住符号,通过将民居改造为具备淳朴乡情的现代化旅店,可打开村庄休闲旅游发展通路。艺术家参与或主导的民宿,多以创意策划等要素融入本土文化,并以其朋友圈的高端人脉而获得成功。比如安徽黟县古村落碧山村,100多座明清古民居和祠堂因得不到资金支持而处于衰败中。2004年,皖籍诗人郑小光和寒玉夫妇从上海来此,修缮古民居自住,后转为经营。因充分发掘和体现优美环境和闲适乡间生活的价值,三座“猪栏酒吧”名人入驻不断,一房难求。高端民宿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旅游体验,为农村社区创造税收和就业机会,为地方有机农业和传统手工艺的恢复提供条件,而受到社会追捧[21]。

民宿产业由资源依托型向市场驱动型转变,由住宿补充型向吸引力转型。对于体验需求越来越高的旅游业,民宿未来将走向品牌化、连锁化、专业化、轻资产化,通过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深度融合,逐步成为一种融合性的综合产业[22]。

猜你喜欢

综合体田园旅游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旅游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田园美景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