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团和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关系
2018-01-01王敏
王 敏
(长丰县长新路小学 安徽合肥 231100)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自古教育就被赋予了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道”的延续的使命[1],学校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小公民、小主人呢?特别是小学阶段如何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呢?这是每个基础教育工作者常思常新的问题。童年阶段天真无邪、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在顺应天性中培养孩子的社会性,为将来正确“三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社团是个重要的舞台,充分把握利用好社团资源,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唱好德育教育的中国风格,讲好中国故事。
一、注重辅导教师团队建设、争取道德与法治课老师的支持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争做“四有”好老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承者、思想的引领者、德育模型的建构者,少年宫社团活动需要一支热爱教育、富有情怀、充满童心、多才多艺的辅导教师队伍。孩子的童年最富有梦想,最希望有一批可亲可敬的老师带领他们成长、陪伴他们长大,要让孩子在社团活动中不断成长,必须有老师的循循善诱、呵护陪伴,有爱才能“执着”,有才方能“胜任”,有德方能“引领”,注重师德教育的同时,尤其注重道德与法治课老师的支持,不断促进辅导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孩子在“正确人”的教育下长大。
二、课程结合社团活动的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成长环境中的人和事对人的影响有多么深远。孩子的社会化首先是从模仿中启蒙的,因此在建构社团和组织学生的社团活动时要回归孩子的心灵原点,从孩子的需求出发,组织形式多样、为孩子所喜闻乐见的活动,例如我班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我是一张纸》这一部分时,就结合我校科创社团走进长丰县污水处理厂参观,更好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草莓种植社团通过组织学生认领植株,浇灌、记录、养护,使得学生体验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喜悦,走访周边社区种植户,感受父母种植的艰辛。德育教育之所以曾经乏力,就是因为形式单一化为简单说教,没有了多样性就失去了生命力和感召力,当然无论什么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也要避免过分注重形式而弱化德育内容的错误倾向。
三、注重实践,在参与体验中感悟世间的道理
德育教育是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要想落到实处,离不开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在情境中感悟,在合作中创新。让孩子们在一个个特色社团中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在各种体验式的实践中学做人、学参与、学竞争、学互助、学合作。例如在足球社团的训练和比赛活动中,不仅要注重战术的训练,更要注重用团队的合作、互助来实现目标、完成进球,让孩子们在实际体验中感受与人合作、相互配合、共同成长的快乐。合唱团也是如此,如果不遵守规则,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永远无法唱出动人的乐章,规则和团队的意识则会在日常的排练中不断强化。让孩子感悟到每做一件事都要守规则,要考虑全局,必要时要懂得舍与得。内化于心最好的方式便是体验、反思、感悟、认可,在此基础上才能外化于行。
四、让德在润物无声中,浸润孩子的心灵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经形成便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德育教育更应是和风细雨般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沉淀过程。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巩固,因此教育工作者在组织社团活动时,要充分发挥教育的示范宣导功能,强化对正确行为模式的肯定和对不正确方式、做法的及时纠偏。经常夸一夸孩子的优点,时时做好引领,让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强化对责任、团队、合作、规则等的认知。给孩子时间,让孩子积淀,让行为慢慢成为习惯,让习惯渐渐内化成品格。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让孩子一点点进步,于无声处处处皆教育。通过各个社团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帮助孩子取得可喜的进步。
校园中一个个多彩的社团,既是孩子兴趣培养、开阔视野的舞台,也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孩子们践行正确“三观”的萌芽练习场,孩子如果从小思想里充满着真善美,德育的种子就会成功地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