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通过思维导图实现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2018-01-01单秋芬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4期
关键词:绘制导图大脑

单秋芬

(合肥市第十九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1)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充分地利用了思维放射性的自然表达形式,将知识与图形通过线条的方式联系起来,学生可以进行发散思维,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对知识的加工和处理。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提出的,最早是被用作为一种记笔记的方法。他认为:放射性思维是一种新的、以大脑为基础的高级思维形式,而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自然表达形式,这是一种非常有用途的图形技巧,可以说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思维导图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利用色彩、图形、代码和多维度来加以修饰,增加了思维导图的趣味性和美感,有利于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而增强记忆效果。

二、思维导图的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会促进大脑形成整体观念,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学生可以把分散的知识集合起来,通过一定的方式将他们汇集到一起,形成知识网络。

三、思维导图的应用

1.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首先要准备一张白纸、彩色水笔和铅笔,运用自己的大脑,发挥想象。学生要从中心开始绘制,用图或者是文字来表达中心思想,通过变化颜色的方式,将中心图像和分支连接,让分支自然弯曲。在每一个节点,学生都要找到相应的关键词,并借助图形来促进知识框架的建构。例如在学习《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时,为了使学生明白“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教材之后,再绘制思维导图以此来思考和探究。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以“贞观之治”为中心,按照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等推行的一系列的新措施作为关键词,进行发散思维,写出中心图像以及中心图像边上的分支,之后探究“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和绘制思维导图,会深化认识,更好地理解当时政治上的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而出现的“贞观之治”。

2.用思维导图突出重点

我们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一定要用中央图像作为中心,所有的知识都围绕着这个中心开展,促进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思维导图绘制过程中要用图形,图形要有层次感,中央图像上要用三种或者更多的颜色,使整个思维导图更加清晰,重点突出,要点分明。为了更易于学生观察,绘制思维导图时,字体、线条和图像的大小尽量多一些变化,间隔要有序、合理,使要点突出。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就是战争发生的背景、经过、失败的原因及影响。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可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中心,以背景、经过、失败的原因及影响为分支,围绕这几个方面在“甲午中日战争”这个中心展开,进行发散思维和拓展探究。这样重点就会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3.用思维导图促进不同知识的联系

利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将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全盘呈现,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更好地了解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通过不同的形式联系起来,进而更好地理解知识。

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总结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加深学生对知识间联系的认识,教师可指导学生用同种颜色的笔来绘制这一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朝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以及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串在一起来,形成系统的认识。

4.通过思维导图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如果学生可以把不同的知识通过关键词等方式联系起来,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如果学生在思维导图中缺少了一些知识点或者是关键词,说明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时,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探究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等。学生分析得详细,表明学生对知识已经掌握,否则,则需要学生进一步探究。这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很好途径。

总之,思维导图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探究中。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加工和信息的分析,会更好地体验学习过程,进行发散思维,在思考中提高能力。

猜你喜欢

绘制导图大脑
绘制童话
作品赏析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思维导图在历史知识复习中的应用
绘制世界地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第6章 一次函数
神秘的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