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有效教学之我见
2017-12-26郭荣敏
郭荣敏
摘 要:数学概念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来讲至关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不理解数学概念的话,就无法学习数学。数学概念是小学生形成数学能力的前提,小学数学学习中的绘图、计算、解应用题等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概念基础之上。小学生正处于抽象的逻辑思维形成发展阶段,形成正确、全面的数学概念非常重要。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选取适合的数学教学方法,将数学概念用合适的语言展示给小学生,使学生能细致、全面理解数学概念,达到发展小学生数学概念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概念;有效教学;理解;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特别重要。它关系到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着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顺利形成小学数学概念,带领小学生去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概念,使他们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时有效运用。另外,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的思维特点,小学生的思维也正处于发展阶段,所以,正确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概念特别重要。
一、小学生生活周围都有数学的身影,捕捉学生的生活实例进行数学概念的有效引入
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身影,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之中去捕捉,有效地进行数学概念的引入,这是一个极其有效的输入途径。数学时时伴随在小学生的生活中,生活之中到处都可捕捉到数学的实例,我们师者可从孩子们自身的生活情境中开始,带着孩子找寻数学概念的轨迹,强化小学生的概念思维。例如,我们在教学比较整数的大小时,比较“3”和“5”的大小,就可以有效结合小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小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3”和“5”的大小区别,可转化为在小学生面前放三个卡片和五个卡片,让学生自主选择大数。当学生选择5个卡片时,教师可以质疑学生为什么要选择“5”不选择“3”呢?这样结合学生生活实例去比较大小的方式,学生乐于参与,积极性都很高,学生的记忆会很扎实。
另外,我们在教学几何图形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小学生身边较为常见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得出新的概念。例如:在我们教学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时候,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两根长两根短,要注意的是两根长的一样长,两根短的一样长。首先,教师用同样的教具给学生进行演示。先把四根小棒组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同学们认真观察组成之后的长方形,看老师的手的动作向其中一角一拉,长方形的形状立刻发生了改变。同学们看一看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同学们很快会回答不是长方形了,因为四个角已经不是90°了。看一下拉一下之后变成的图形,四条边有什么变化?这时学生通过观察就会答道:四条边没有发生变化,长短與原来一样,对边的木棒的长度是一样的。对边之间的距离也都是一样的,只是四个角由直角变为现在的两个钝角和两个锐角。所以,这样的图形,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在小学生的思维之中引进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学生的印象会很深刻。
二、充分以形象而直观的方式,协助小学生深刻认识数学概念
我们小学教师都明白,小学生的认知程度不深,所以教材上的数学概念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要靠小学数学教师去引导,靠小学生去体会。但是,这样也会有错误的理解发生,必须由数学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之对数学概念有较为深刻的印象。要知道,这些数学概念并非不重要,它们可是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关键。所以,这就给我们数学教师布置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
当我们遇到这类数学概念的时候,就可以尝试一下使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协助小学生去深刻认识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比如,我们在教学认识“米”的概念的时候,就可以采用直观学习方法,出示米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1米的准确长度,而后进行概念加深。用米尺和数学书、课桌面长、格尺、文具盒等做比较,感悟1米大约有多长。而后,可以再进一步强化同学间合作,与老师一起用米尺对教室的长和宽进行测量,加深学生对“米”的概念理解,也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再一次锻炼。
在我们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时,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理解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是很大的。解决此棘手的数学概念,需要的是数学教师的细致演示与操作,让小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动手操作,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摆一摆、摸一摸来亲身体验,亲自去体会这些数学概念,从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借助这种形象而直观的方式,协助小学生深刻认识数学概念,为学生建立贴切的概念表象,从而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之间的矛盾。
三、将抽象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内容,强化学生的数学概念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数量关系都与数学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运用适合小学生认知的方法,将抽象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内容,强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我们在学习“体积”的概念时,师者可以拿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石块放进同样的透明玻璃水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两个水杯之中的水的高度,来认识石块的体积大小。这样就可以将抽象的体积概念转化为水杯之中水的具体的高度,强化学生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