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数研究

2017-12-26

黑龙江科学 2017年23期
关键词:末梢抗凝剂血常规

侯 萍

(哈尔滨市结核病防治所,哈尔滨 150001)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数研究

侯 萍

(哈尔滨市结核病防治所,哈尔滨 150001)

为分析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和解决方式,选择本院2017年5月—2017年6月接受血常规化验的100例不同科室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血液检验,分析不同采血方式、收集样本器材、抗凝剂浓度以及不同温度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不同温度情况下,WBC和PLT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BC无明显差异,P>0.05。与静脉采血相比,末梢采血的RBC、WBC以及PLT存在差异,P<0.05。稀释器以及微量加样器收集血液方式所出具的检查结果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血红蛋白吸管相比,上述两种方式所出具的结果与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低浓度试剂相比,高浓度试剂处理血液样本后,红细胞比容值和平均体积有所变化,P<0.05。说明血红蛋白吸管收集血液样本、末梢采血、高浓度抗凝剂、非常温下保存血液样本,均会引起检验误差。为了避免此类误差发生,临床上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防止此种情况发生,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应丰富自身学识,排除导致血常规样本失真的因素,按照标准流程完成相关操作,唯有这样,才能提升检验的精准性。

血常规检验;误差分析;误差因数;检验结果

血常规为临床重要检验方式,其通过检验受试者血小板、白细胞及红细胞值,判定其身体情况。血常规检验包含三种血液细胞及血红蛋白,精准的检验结果有助于指导医生判断患者病情以及制定治疗方案。为分析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数和解决方式,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本院2017年5月—2017年6月接受血常规化验的100例不同科室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数,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5月—2017年6月接受血常规化验的100例不同科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区间为18.52~60.33岁,平均年龄为(40.28±2.17)岁。

1.2 方法

分别收集患者静脉血及末梢血两种血液样本,各6 mL。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分析检测设备,对血液样本进行分析。样本收集完毕后,开展检验工作。

A.分析常温下样本和4℃保存血液样本情况。

B.分别使用稀释器、血红蛋白吸管和加样器收集血液样本并进行检测。

C.将样本放置在1.6 mg/mL和2.8 mg/mL的抗血凝剂内,分析数据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使用SPSS 20.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使用t值检验计算,当P<0.05时,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

2 结果

2.1 不同温度状态下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

常温状态下(6℃~25℃),RBC、WBC以及PLT分别为:(4.32±0.76)*1012/L、(8.07±0.48)109/L、(302.25±25.28)109/L。

4℃环境下,RBC、WBC以及PLT分别为:(4.31±0.78)*1012/L、(3.05±0.58)109/L、(216.54±23.21)109/L。

不同温度情况下,WBC和PLT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BC无明显差异,P>0.05。

2.2 不同采样位置样本检测结果

与静脉采血相比,末梢采血的RBC、WBC以及PLT存在差异,P<0.05。详见表1。

2.3 不同采血法方式检测结果比较

实验证实,稀释器及微量加样器收集血液方式所出具的检查结果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血红蛋白吸管相比,上述两种方式所出具的结果与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采血部位PLT(*109/L)WBC(109/L)RBC(1012/L)静脉(n=100)229.52±2.883.25±0.325.42±0.28末梢(n=100)163.10±5.29*4.53±0.28*6.83±0.34*t20.25410.25811.254P<0.05<0.05<0.05

注:与末梢采血法相比,*P<0.05。

采血部位PLT(*109/L)WBC(109/L)RBC(1012/L)稀释器(n=100)162.15±4.72**6.12±0.50**4.48±0.30**微量加样器(n=100)163.31±4.70*6.21±0.42*4.44±0.31*血红蛋白吸管(n=100)151.42±4.925.13±0.453.83±0.29

注:与血红蛋白吸管相比,*P<0.05,**P<0.05。

2.4 抗凝血剂影响情况

本实验以EDTA盐为抗凝剂,开展实验分析,结果证实:当凝血剂浓度在2.8 mg/mL时,样本内红细胞比容值为(218.2±4.6)L/L,平均体积为(97.6±3.0)fl。当浓度在1.6 mg/mL时,红细胞比容值为(198.4±13.2)L/L,平均体积为(92.4±1.4)fl,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血液为机体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运输营养及清除组织器官代谢废物的重要媒介,除此之外,其还能够运输细胞激素及活性物质,进而起到调节器官的作用。

临床中将血常规列为最基本的检查项目之一,其能够发现受试者早期患病情况,有助于后续诊断及治疗。例如:当患者存在贫血症状时,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数值偏低,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数值及分类会发生一定变化。若血液内血小板数量减少,会出现止血困难或极易发生出血情况。若血小板增多,则发生血栓概率增加。最近几年,临床实践证实: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血常规检查结果会发生偏差,准确率下降,影响疾病诊断[1]。

本实验指出,血液标本的保存温度、抗凝剂使用浓度不同,会导致结果出现偏差。本实验结果证实:不同温度情况下,WBC和PLT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BC无明显差异,P>0.05。在收集血液样本过程中,加入的溶血剂发挥了相关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白细胞膜破裂溶解,细胞质外溢,细胞体积明显缩小,仅剩下细胞核以及部分颗粒物质。由此能够看出,对于血液样本保存来讲,无论是常温还是冷藏保存,只要保持颗粒物和细胞核完整性,对常规性检验不会产生巨大偏差。但值得说明的是,血液常规检查观察目标并非单项,在其余细胞中哪怕发生了细微变化,都会对最终结果造成不良影响。有文献指出[2],测定时间也会对结果造成一定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医护人员应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及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定期参加医院组织的血液病理及细胞生理培训,并认真做好记录。另外,也要总结日常工作中出现错误结果的发生原因,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检验标准及实验守则。收集到实验样本后,应在10 min内完成检验,常温下收集静脉血并准确使用低浓度抗凝剂。同时监督血常规检验过程,院方要开展全方位质量监控,确保医护人员能够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最大限度上避免误差出现。还要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和病理实验结果合理判断病情,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开展二次血液常规检查。

本实验证实:稀释器及微量加样器收集血液方式所出具的检查结果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血红蛋白吸管相比,上述两种方式所出具的结果与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静脉采血相比,末梢采血的RBC、WBC及PLT存在差异,P<0.05。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使用血红蛋白吸管收集血液时,因血浆中多种有效成分会吸附在管壁中,令各项检验指标下降,进而影响结果准确性。静脉和末梢采血为临床上常见的两种收集血液方式。与静脉相比,人体末梢血管较细,无法精准反应出患者真实的血液情况,因此会引起误差。

有文献对血常规样本检测时间与结果精准性关系展开分析[3],结果证实:与即刻检测相比,放置1 h、2 h后的检测组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值偏差较大,P<0.05。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收集好血液样本后,其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和空气内各种微生物发生反应。如果采集血液样本后放置于常温条件下,可见血液内相关成分会发生相应改变。这种不良变化随着血液样本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变得更加严重。所以说,在收集完血液样本后,应第一时间开展检验,若无法实现即刻检验,应将其放置在冰箱内保存,以降低空气内微生物和血液样本的反应机率。值得说明的是,不可对二次冻融血液样本检验,以免造成结果失真。

综上所述,血红蛋白吸管收集血液样本、末梢采血、高浓度抗凝剂、非常温下保存血液样本,均会引起检验误差。为了避免此类误差发生,临床上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防止此种情况发生,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应丰富自身学识,排除导致血常规样本失真的因数,按照标准流程完成相关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检验的精准性。

[1] 李毅坚,王堃成,周念,等. 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 临床输血与检验,2016,18(04):368-370.

[2] 毕新民,孙淑玲,姜彩芹. 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的来源与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09):575-576.

[3] 徐春梅. 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原因调查[J]. 中国医药指南,2013,(01):187.

Commonerrorfactorsinbloodtest

HOU Ping

(Harbin Tubercul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stitute, Harbin 150001, China)

In order to analyze common error factors and solutions of routine blood tests, 100 patients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undergoing routine blood tests from May 2017 to June 2017 in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Blood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analyze blood sampling methods, collect sample equipment, anticoagulant concentrations 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on blood routine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WBC and PLT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mpared with venous blood sampling, there were differences between peripheral blood sampling RBC, WBC and PLT,P<0.05. Dilution device and micro-sampler collected blood test results issued by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hemoglobin pipette, the above two methods issued by the results and there i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mpared with the low concentration of reagents, high concentration reagent treatment of blood samples, the value of hematocrit and the average volume changes,P<0.05. Hemoglobin pipette blood samples collected, peripheral blood and high concentrations of anticoagulants will cause test error. In order to avoid such errors occur, clinical precautions should be taken to prevent this from happening, while staff should enrich their own knowledge, to exclude the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distortion of blood samples, to complete the relevant 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process, so a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inspection.

Blood test; Error analysis; Error factor; Test result

2017-10-17

侯萍(1979-),女,中级职称。

R446

A

1674-8646(2017)23-0005-02

猜你喜欢

末梢抗凝剂血常规
泰兴市打通末梢堵点 提升治理精度
为什么献血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改献血量?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菲律宾蛤仔血细胞抗凝剂的初步筛选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分析
肝硬化患者服用直接口服抗凝剂与传统抗凝剂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凝血测定中抗凝剂的应用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