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北地区药材发展历史与前景△

2017-12-26郭慧敏丛薇孟祥才

中国现代中药 2017年9期
关键词:龙胆东北地区药材

郭慧敏,丛薇,孟祥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综述·

中国东北地区药材发展历史与前景△

郭慧敏,丛薇,孟祥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偏远地区,人口稀少,中药资源开发基本上是在民国后才开始的。现主产药材或道地药材均为原产南部地区产地变迁而至或新开发的种类,在开发过程的不同阶段先后冠以“辽”、“关”、“北”等不同的地理名称。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独特、地广人稀、历史上为中药资源开发较为薄弱。随科技的发展,应加强该地区中药新资源的开发,展现该区域的鲜明特色。20世纪初开始野生资源开发向规模化栽培的转变,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机械化水平,东北地区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也必将成为一个中药重要栽培产区。

中药资源;东北地区;资源开发

中药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在适宜的条件下,种群密度大,栽培产量高,可生产出大量的能够满足临床需要的药材,同时一定的自然条件也是药材质量形成的基本条件,可保证中医临床的疗效,因此,药材产地(或产区)的基本概况决定中药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潜力。中药材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一种天然产物,中药的发展也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需要人类的不断认识和发展,中药材开发也需要在相应的社会基础之上才能得以发展。因此,不同区域、社会和自然条件也影响中药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中国东北地区是中药资源开发较晚的地区,本文对东北地区的中药资源发展进行了考证和分析。

1 中国东北地区主要道地药材发展历史

1.1 东北地区主要道地药材产地变化

我国东北地区纵跨两个热量带,横跨3个湿润区,根据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将其分为3个部分[1]:1)中温带小兴安岭、长白山山地中药区;2)中温带松嫩平原中药区;3)寒温带大兴安岭山地中药区。道地及主产药材主要有人参、五味子、细辛、龙胆、防风、平贝母、刺五加、苍术、升麻、芍药、白鲜皮等等。尽管东北地区盛产多种药材,但在本草考证中发现东北地区并非众多药材主产区或道地产区,这些药材基本是从华北、华东一带变迁至此。各主要道地或主产药材产地变化见表1。

表1 东北地区主要道地药材产地变化考证

注:※高丽现属朝鲜(开城),古属中国

1.2 东北地区社会发展

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前提条件。在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东北地区气候寒冷,限制了社会的发展,人口稀少,社会经济十分落后。除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因素外,政治因素发挥重要作用。自古以来,对我国东北地区封禁政策旨令史不绝书,如《隋书》、《皇朝续文献通考》、《元史》等书均有记载。后金时代,努尔哈赤与明辽官员订约立碑,禁止辽东汉族居民进入女真地区农耕、采捕活动[7]。清朝后更加严厉,1644年,清军入关后开始对东北进行封禁[8],禁止汉人到东北进行垦荒和采集人参。通过对我国各历史朝代的人口考证,前汉时期(公元2年)辽宁省中南部(幽州)的辽西郡(今辽宁义县西)有人口7.2万人,辽东郡(今辽宁省辽阳市)5.6万人,但与华中、华南等省份相比,仍然很少。1800年前后才封禁开始解除[7],东北三省的人口变化快速增加[9-10],具体见表2。

表2 清代以后东北三省的人口变化情况 (万人)

注:※史书记载为盛京或奉天

虽然东北三省土地面积达77万km2,但在300多年前的东北地区人口数量还很少,历史上仅在辽宁省南部的辽河流域存在一定数量的人口。黑龙江在道光、嘉庆、乾隆年间(200~300年前)最多仅十几万,全省人口不足目前几个乡镇的人口,在当时的生产力和交通条件下,生产和生活状况难以想象。《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民国时期北方的主要运输方式是牛帮和马帮,可以想象即使是清朝末期人口不甚密集的城市(或称村落)间依然交通不便,因此像马车那样的简易交通工具较少,运输生活物资都可能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这种社会条件几乎不可能对当时的中药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

1.3 东北药材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我国古代道地药材通常用产地加以标明,对于主产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道地药材,历史上一般在药材名前冠以“辽”和“关”字,如“关龙胆”、“关防风”、“关黄柏”以及“辽参”(人参)、“辽五味”、“辽细辛”、“辽藁本”等。现在通常冠以“北”字。

“关”是指山海关。“关东”特指东北地区的概念发端于明代,是“山海关以东”的简称。清末民国以来,随着山东、河北、山西、河南、远至大江南北的移民“闯关东”,东北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关东”之称广为使用[11]。1912年,辽宁省人口已升至170万、吉林80万,黑龙江27万,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药资源也得以开发,并开始走向全国。上海名医陈存仁编纂的《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出版)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中药辞典,最早记载我国东北地区药材开发情况,如“防风以黑龙江省洮南(现为吉林)产最多”、“五味子产奉天吉林两省为最”、“细辛产辽宁吉林两省”、“黄柏北江、星子、连州为最——又有产锦州者”、“龙胆产吉林、奉天、洮南”及“安徽”、“江苏镇江”等[12]。民国时期,“关东”一词作为东北地区的代名词,在社会上十分盛行,此时盛产的中药材一般以“关”字命名,如关龙胆、关防风、关黄柏、关芪、关苍术。

“辽宁”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而得其名,据史书《禹贡》记载,辽宁建制于奴隶社会,因此“辽”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前汉(公元2年)就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开始居住[9],辽宁南部的辽西郡和辽东郡有人口达60万人。从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公元1125年灭亡,共209年,辽国土地面积广大,南至河北省南部,北至黑龙江北部,是我国北方最有影响力的封建王朝。清朝以前我国北方虽有人口居住,但人口稀少,中药资源尚未得到开发,因此北方药材主要产于东北地区的南部,冠以“辽”字的药材的历史产地主要在“高丽”,在地理位置上与现辽宁接壤,与北京纬度接近。“辽药”在明清两代较为盛行,最著名的为“四大辽货”,即辽人参、辽五味、辽沙参、辽细辛。由于“辽”的应用已久远,现在人们也很少采用“辽”字称谓药材,因此人们很少称“辽参”、“辽五味”、“辽细辛”,即使用“辽”字,也通常代表是药材的产地为辽宁省,而非指优质道地药材的地理标志。

“北”字应用的范围也发生了改变。由于历史上东北地区药材资源开发较晚,历史上的“北药”是指长城两侧及其以南的河北、山东、山西及陕西北部所产的道地药材,并不包括东北地区药材,如当归、黄芪、党参、大黄等“四大北药”,而“关药”一词出现较晚,是指东北药的统称。随着社会发展,北方人口数量急剧增多,又由于东北地区地理纬度高于传统北药产区的地理纬度,随之而来的是将“关药”并入“北药”行列,也常常用“北药”一词代替“关药”,如北芪、北防风、北龙胆、北黄柏等,原关药产区内所产的药材也都称为北药,如北五味、北赤芍、北桔梗、北升麻、北细辛等。

2 东北地区道地药材发展现状

民国期间中国人口在4.0~4.4亿之间,清末民国期间东北地区人口迅速增加,历史积累的中药资源得到迅速开发。1935年出版《中国药学大辞典》所记载的防风、五味子、细辛、人参、黄柏、龙胆等东北地区的中药基本产于辽宁和吉林两省,黑龙江几乎无记载。通过对黑龙江省建国以来各年药材收购的情况看,建国后药材的收购量很小,进入60年代后,收购量急剧上升,表明黑龙江省药材开发更晚,几乎是在建国前后才开始大量开发的。20世纪60年代前东北地区药材主要以野生为主,除人参和药食兼用品种外,所产药材主要为野生。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口的数量升至10亿,需要大量药材,同时开垦农田等等人类活动东北地区的道地药材野生资源开始显现危机,逐渐开始栽培研究工作。受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技术的限制,此期间东北地区的中药(除人参和药食兼用品种以外)栽培面积极小。龙胆、防风、五味子等道地药材基本是在70年代开始走向栽培,上世纪末开始大面积发展。目前主要栽培药用植物如下:

1)中温带小兴安岭、长白山山地中药区

人参PanaxginsengC.A.Meyer和西洋参P.quinquefoliumL:吉林长白山是人参和西洋参的主产区,但由于连作问题,土地资源匮乏,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目前吉林省种植面积不足6000 hm2,其中1个西洋参生产基地、5个人参种植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黑龙江小兴安岭及长白山余脉高山少,地势较为平坦,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2010年后吉林大量人参种植户落户黑龙江,黑龙江人参种植面积13 000 hm2以上,是吉林的种植面积2-3倍,主要分布在黑河市、绥化的庆安县和哈尔滨的延寿县等地。此外辽宁省人参、西洋参种植面积1000 hm2左右。

五味子S.chinenesis(Turcz.)Baill:2013—2016年东北山区开始广泛种植,2016年至今几乎没有增加面积。目前种植五味子遍及东部和北部山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各省种植面积均6000 hm2左右。辽宁省一家种植企业通过国家GAP认证。

平贝母FritillariaussuriensisMaxim:东北地区种植面积接近1300 hm2,其中黑龙江省近1000 hm2,2个平贝母基地通过GAP认证。平贝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的伊春市和铁力,由此向南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龙胆:辽宁省是粗糙龙胆G.scabra种植面积150 hm2左右,1个生产基地通过GAP认证。吉林南部也有一定种植面积。另外,在关龙胆药材的三种基源中,分布于松嫩平原中药区的条叶龙胆G.manshuricaKitag质量虽然最佳,但由于产量问题,现在几乎无种植。

水飞蓟Silybummarianum(L.)Gaert.:本世纪初黑龙江省黑河地区开始种植水飞蓟,规模扩大,发展面积较为稳定,主要集中在黑河地区的逊克及周围地区,每年种植350-600 hm2。

细辛A.heterotropoldes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主产于辽宁省,种植面积稳定在350 hm2左右。此外吉林有少量种植。

2)中温带松嫩平原中药区

板蓝根IsatisindigoticaFort:黑龙江土地及劳动资源相对丰富,机械化水平高,目前黑龙江板蓝根种植主要集中在大庆地区,该地区已成为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第二大生产基地。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不仅生产规模大,每年种植面积约7000 hm2。该地所产板蓝根质量较佳,也得到商家认可,成为广州白云山制药的原料生产基地。大庆市一家板蓝根基地也通过国家GAP认证。

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Turcz.)Schischk:河北、山西等地依靠近几年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其产品占据大部分防风药材市场,目前防风药材质量整体下降。尽管黑龙江防风为传统公认的道地产区,药材质量佳,但异地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限制东北防风种植的发展,目前东北约1300 hm2以上,种植面积较分散,也没有形成稳定的规模化生产基地。

3)寒温带大兴安岭山地中药区

该地区开发较晚,本世纪初有种植少量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Bunge,2015年后开始大面积种植赤芍PaeonialactifloraPall和苍术Atractylodeschinensis(DC).Koidz.,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与内蒙交界地带,每个品种种植面积100 hm2左右。

此外,东北地区还有一定面积的刺五加、穿山龙、桔梗、黄芪、铁线莲、黄芩、柴胡种植,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产量相对较低,种植规模一直很小。

3 东北地区发展潜力

3.1 新资源开发潜力大

任何一门科学体系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中医药学在形成和发展历程中同样受到多种文化影响,如传统的集散地的形成与名医、药王的影响以及便利的交通有关。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原,并以此为中心进行扩展。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葛洪、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等我国历代著名医药学家,他们主要生活居住在河南、河北、陕西、湖北、山东一带,《名医别录》、《唐本草》、《蜀本草》、《本草图经》、《本草从新》等古籍收载药材的产地也多为此处,说明我国中药的发展与中医文化、社会发展等密切相关。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最北部,气候寒冷,古代人口密度很小,历代医药学家也不会到此地挖掘发现药材,当地很少的居民发现天然植物用途,更难以总结经验并流传,这使得北方这一广大区域成为药用资源开发利用的盲区。

东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光照时间长,冬季寒冷干燥;东北地区纵跨两个热量带,东西横跨三个湿润区,生态多样,独特的自然资源可能孕育着独特的中药资源种类,有尚待人们挖掘。建国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东北地区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刺五加、平贝母、返魂草SeneciocannabifoliusLess.等均是在建国后开发出的东北特色资源,并成为区域主要开发品种。这几种药材市场需要量大,现野生资源早已不能满足人们需要,栽培面积也逐年扩大。

3.2 农业现代化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野生药材不仅资源量在减少,而且采挖需要劳动强度大,现代科技难以应用,使采集成本越来越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中药栽培生产技术越来越成熟,产量越来越高,而栽培成本越来越低,两者的差距必然导致栽培药材成为商品的主流。

建国前,农业生产几乎不存在农业机械化,很多中药材需要育苗移栽,幼苗生长缓慢,田间除草劳动强度大,难以实现中药材栽培生产快速发展。目前在很多省份,特别是北方地域,目前人口稀少,人均土地面积大,土地相对平整,易于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机械化贯穿整地、中耕、采收的全过程,其中田间管理采用除草剂也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这样就使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近些年来,在人参种植方面,许多规模化种植者已经实现了机械整地和采收;平贝母过去一直采用与农作物套作的生产方式,完全依靠手工操作,目前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增加了生产规模,降低了生产成本。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人力资源、经济条件也不平衡,在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相对充足,无形中会降低药材生产的成本,我国东北地区展现出强大的优势。

3.3 自然优势独特

纵观东北地区中药材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目前盛产的多数大宗药材是由产地变迁的结果,随社会的发展,主产地不断北移。这不仅是资源状况发生改变的结果,也反映了北方地区对发展某些药材的适宜性。如随着东北地区社会的发展,北五味子S.chinensis(Turcz.)Baill.取代了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Rehd.et Wils.,北细辛A.heterotropoides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取代了华细辛A.SieboldiiMiq.;条叶龙胆种质优良,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草原,其药材质量最佳;防风分布范围较广,但东北西部平原质量最佳,这些品种的发展大幅度提高上述各种药材质量。

东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光照时间长,适合植物的生长。东北地区要依据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科学的栽培方式促进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如水飞蓟原产欧洲,其生育期较短,非常适合黑龙江省气候特点;平贝母及赤芍的地上部分生长发育时间也较短,也均非常适合北方地区发展。

4 展望

东北地区资源开发较晚,人口密度小,土地资源丰富,上世纪主要以野生药材为主,本世纪初才逐渐开始进行规模化栽培,依据不断提高的生产力水平,通过中药生产机械化实现中药材生产的规模化和规范化,东北地区已经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东北地区也必将成为一个中药重要栽培产区。此外,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是独特的,依托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将会不断地挖掘出更多的药材种类,使该药材产区特色更加鲜明。

[1] 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区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99.

[2] 何永明.人参本草史考源[J].中成药,2001,23(5):384-387.

[3] 汤国华,何铸.五味子的本草考证[J].中药材,1989,12(4):45-46.

[4] 沈保安.细辛的本草考证[J].中药通报,1988,13(7):3-7.

[5] 李小芳,黄毅,王霞,等.龙胆的本草考证[J].中药材,2005,28(8):730-732.

[6] 王建华,楼之岑.中药防风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1989,14(10):3-6.

[7] 贾文华.清代封禁东北政策研究综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8] 李自然.试论乾隆朝东北禁边与八旗生计之关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6)52-55.

[9]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北京:中华书局,2008:16,269.

[10] 孙占文.黑龙江省史探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242.

[11] 马毅,胡凡.论关东文化[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32-41.

[12] 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M].上海:世界书局,1935:159,662,1213,1405,1743.

HistoryandProspectsforChineseMedicineResourceinNortheastChina

GUO Huimin,CONG Wei,MENG Xiangcai*

(Heilongjia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CollegeofPharmacy,Harbin150040,China)

The Northeast of China is a remote and sparsely populated area in the history,where the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 did not developed until the beginning of the last century.The native drugs or genuine regional drugs here are exploited either after resource exhaustion in the initial regions or in recent years.These herbs in different historyphase were usually named with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refix names such as Liao,Guan,and North.The Northeast region possesses peculiar climate,sparse population,which lead to feeble resource development.With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resources will manifest distinct features.Exhaustion of wild resource has resulted in thriving cultiv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the Northeast region be bound to become a key cultivated area for the future with the help of advanced mechanization level and natural condition.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resources;northeast region;resource development

10.13313/j.issn.1673-4890.2017.9.024

公益性行业专项(201207002)

*

孟祥才,教授,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及栽培;Tel:(0451)87266802,E-mail:mengxiangcai000@163.com

2016-10-18)

猜你喜欢

龙胆东北地区药材
龙胆泻肝汤辅助治疗湿热瘀滞型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观察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高原龙胆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龙胆泻肝汤和涤痰汤加减治疗癫痫发作期痰火扰神证的疗效观察
东北地区2020年第二季度M L≥3.0级地震目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龙胆泻肝汤合三仁汤加减对春季复发性前葡萄膜炎疗效的影响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