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月光和诗意弥漫在课中央
2017-12-25蔡绪稳
【摘要】《望月》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语言精美,情感充沛,想象合理,诗意盎然。教学该课第二课时时,教师立足语用,借助多媒体,展现月色美景,并引导学生体会诗文中“清幽旷远”的意境,从而激发其写作冲动,完成由读到写的升华。
【关键词】语用;由读到写;《望月》课例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3-0048-03
【作者简介】蔡绪稳,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实小校区(江苏盐城,224000)教师,高级教师。
《望月》是苏教版五下的一篇精美散文,本节课,笔者立足语用,借助多媒体,展现月色美景,并引导学生体会诗文中“清幽旷远”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完成由读到写的升华。教学第二课时,笔者力求关注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基础,特别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顺势而引,使两课时的教学浑然一体。
【教学流程及意图】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望月》,读课题——
生(轻柔愉悦地):望月……
师:真好。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生:课文写了作者看到的江上月色以及和小外甥背古诗、交谈的情景。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发现了不少佳句。这些句子,初读时不太明白,联系课文读读想想,就越来越觉得它写得妙。比如:“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同学们当时还提出了不少问题:
“诗”“月光”怎么“沐浴”?——何镕嵘
“沉醉”是什么意思?——时成杰
“诗”字后面的“,”是不是有些多余?——蔡绪稳
师:我们通过品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还要继续探讨。让我们再次来到江边,享受月光的沐浴吧。
(课件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朗诵视频)
师: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好吗?注意听,每个词只报一遍:吐洒、光斑、剪影、镀上。
多有诗意的词语啊,请对照课文,自己批改,有错误的自己订正。
复习导入部分把提问者的姓名呈现在所提问题的后面,既是对上节课学习情境的再现,又对学生起到表扬激励的作用,特别是把教师的姓名也标出,是“教师是学习活动中平等的首席”这一理念的体现。
二、品读“诗中月”
1.整体感知六句古诗。
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3~12自然段,找出小外甥和“我”背的诗句。思考:詩句是谁写的?出自哪首诗?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吟诵。
2.品读《宿建德江》。
师:一句诗就是一幅画,你可以吟,也可以画。老师画画,请大家猜一猜,它对应文中哪句诗。
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同意的举手。(学生纷纷举手)
师:要是我说是“月落乌啼”那一句呢?同意的举手。(部分学生举手)
师:两个答案,到底是哪一个,大家来说说理由。
生:图上月没有落。图上也看不到乌啼的任何痕迹。
师:看来是我错了。大家现在的意见是——
生(自信大声地齐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这位同学,你猜得很准,能把诗为大家吟诵一下吗?
生(柔美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假如你现在就是诗人孟浩然,请问,你在吟这句诗时,心情怎样?
生:陶醉。
师:大家对这句话的理解还有些偏差,毕竟六句诗,就这一句还没学过。诗人孟浩然当时进京赶考,又一次落榜!同学们,你们有过考试没考好的经历吗?
生(纷纷地):有
师: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当时我很难过。
师:是啊,人家问到了,你会怎么说呢?
生:我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师:要知道,孟浩然参加的可是决定前途和命运的科举考试啊!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漂泊江上,有家难回。你说他的心情能好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看来,大家只有联系诗的写作背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才能把诗读懂、读透啊。
六句古诗的学习有详有略,学过的仅进行面上梳理,没学过的就要点上深究。“看图猜诗句”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引发学生对两首诗中意境相近的诗句开展比较阅读。
3.感受望月古诗的浩瀚。
师:读懂了诗句,再来对诗,一定更有味道。
(男女生对诗)
师:我和小外甥就背了六句诗吗?从哪儿看出来?
生:课文第12自然段有个省节号。
师:你不但会读文字,连标点符号都能读懂。真了不起!来,我做舅舅,你们做我外甥,看看是我这个大作家厉害,还是你们小学生厉害。
(教师与学生对诗《春江花月夜》)
师:同学们,不要再背了。写月的诗多如繁星,让我们背,背到天黑也背不完,让我们品,品一辈子也品不够!
(引读小结语。课件出示:多么神奇的月亮啊!在孩子眼中,她是精美的宝物;在大人心头,她是无言的知音。照在家乡,它圆了游子的思乡梦;照在边关,它见证着将士的爱国心。她是苦闷时尽情倾诉的对象,她是欢聚时如约而至的嘉宾。月亮啊,你撩起了古人的多少诗情!)
师:月华如水,诗意如水。沐浴在如此美景和诗意之中,我们的心怎能不沉醉!让我们再次品读这一句。
师生互动,展示积累的古诗文,让学生游弋在望月古诗的海洋之中;对望月古诗思想感情的归纳,形成新的阅读文本,这是对教材的成功开发;突出古诗“清幽旷远”的意境,为学生理解“古诗怎么沐浴”“古诗带来的清幽旷远的气氛是什么样的”打下了基础。
三、品读“心中月”
师:欣赏着眼前的月色,仅仅是吟诵着古人的诗篇,是不是有点儿美中不足呢?
生:是的。
师:小外甥写出了自己的咏月诗了吗?(板书:新诗?)
课件出示:请快速浏览课文第3~20自然段,找出小外甥说的话。小组讨论:这些话像不像诗?请说出理由。
師:大家找出了哪些像诗的句子?
生:“像眼睛,天的眼睛”这一句像诗。因为这句话用了比喻,语言很美。
生:这句话没有说成“月亮像天的眼睛”,这种说法像诗。
师:你们品出了语言的美,那“情感”方面呢?
生:我觉得,说月亮喜欢看我们的大地。
师:真是多情的月亮。它看到大地上的什么?
生:它看到我在灯下做作业?
师(学着月亮俯视大地的样子):中国的孩子真好学啊!
生:它看到有人在月光下散步。
师:地球人真浪漫,但地球上也有不美好的事,比如有些地方正发生战争,有些地方有人流落街头。这些月亮喜欢看吗?
生(生纷纷摇头):不喜欢。
师:不喜欢,那看不看?
(学生意见有分歧)
师:你认为会看,为什么?
生:它关心人类。
师:爱,爱人类和这个世界。可以这么说吗?
生:可以。
师:同学们真是月亮的知音啊!月亮喜欢,其实就是小外甥喜欢。月亮关心,其实就是小外甥关心。经大家这么一说,小外甥的话还真像诗。想象呢?从中看得出想象吗?
生:他仿佛在讲童话故事,这是想象到的。
师:他的确是在讲故事,讲的故事是想到的,只是这个故事太短。
生:不短,因为有个省略号。
师:又是省略号,这回省略了什么?
生:省略了故事的内容。
师:读书关注标点的作用,真是好习惯。还有两句,“是月亮把我叫醒了。”“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这两句像诗吗?
生:像,这两句话也把月亮当成人来写。
师:是的,比喻、拟人都离不开想象。你睡觉,一般是谁把你叫醒?
生:妈妈。
师:小外甥把月亮当成妈妈了。
生:月亮困了,其实是小外甥困了。
师:那这时的月亮成了小外甥的什么人了?
生:他的同伴或就是他自己。
师:看来小外甥真的醉了,分不清月亮和自己了!都是月亮惹的祸,瞧把小外甥醉的。
师:小外甥的这些话,语言优美,想象奇特,感情真挚,就是诗,而且是绝妙的诗。(板书:将“?”改为“!”)我们选几句重新排一下,就更像诗了。像读诗一样读一读。
师:谁能给这首小诗加个标题?
生:天的眼睛、看大地的月亮……
师:都是好题目,不同的人感受也会不同。外甥写出了自己的望月诗,作者写出了吗?
(学生不能确定)
师:作者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课文就是他写的诗。
通过评析外甥的话是不是诗,引导学生品读人物语言,理解小外甥“爱幻想”的特点,体会课文“语言精美、情感充沛、想象丰富”的诗味。
四、写出自己的望月诗。
(课件显示不同的月色图)
师:此时此刻,你的心里一定有了一轮属于自己的月亮。那就让我们写出自己的诗。
课件显示:可以续编小外甥的童话,可以创作自己的童话,可以写一写心中的月色,也可以写写自己望月时做过的有趣的事……
学生自由写作5分钟,然后互相交流。指出其他同学的优缺点,提出修改意见,重点评价“想象的合理性”和“用词的准确性”。
由读到写,过渡自然,读与写的要求关联度高,且要求相对开放,便于学生发挥。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件播放歌曲《望月》)
师:同学们的才情也激发了我的诗兴,我也要写一句诗。
书写:千古诗情千古月,一代风华一代人。
师:同学们,这就是中国的月,中国的诗,这就是中国人的月亮情结,这也是我要送给大家的礼物。让我们自豪地齐读这句诗。
生:千古诗情千古月,一代风华一代人。
师: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
师:佳句总是“初读莫名其妙,越品越有味道”,看来这句诗不错。(众笑)今天课后的作业,由同学们自己设计。大家想做什么作业呢?
生:可以了解我国的嫦娥探月工程,编一份小报,也可以收集古今中外的写月诗,开个小小赛诗会。
师:好,听大家的。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古人望月写诗;外甥望月、背古诗,进而写出望月的“童话诗”;作者望月、背古诗、和外甥交谈,写出望月散文诗,这是课文中望月的三重景深。课堂上学生学习课文,自由创作望月诗;教师受到激发而吟诗、写诗,构成了望月写诗的第四、第五道景深。用传统的中国诗文书法为教学活动“收官”,文化味浓,与整堂课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