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领导型指挥管理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2017-12-25张伟岸空军航空大学
文/张伟岸,空军航空大学
军队院校领导型指挥管理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文/张伟岸,空军航空大学
本文从新时期军队建设呼唤领导型指挥管理人才为出发点,指出了当前军队指挥类院校学员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目标、管理理念和实践平台等几个方面做了剖析,并结合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措施对策。
管理模式;自主管理;领导型
自上世纪70年代始,以美军为代表的世界军事强国,就开始把学员领导力培养作为军校教育的重点,强调军官由管理型向领导型转变,并在学员管理模式上做了重大调整,构建完善了学员领导力培养体制,这一新举措有效推动了其人才培养质量的跃升。这些军事强国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我国的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当前,随着国际格局演变和国家战略调整,军队改革全面铺开不断深化,新时期军队建设发展对院校指挥管理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过去,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机械化战争对人才需求而进行规划布局的,指挥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是以其任职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的,已经不能够适应部队对指挥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军校学员管理模式,需要从封闭的被动管理模式向开放的自主管理模式转变,这是信息化战争时代人才培养新需求所决定的。这种管理模式的转变,从表面上看是学员管理模式在形式和手段上的创新和调整,但其实质却是院校人才观和教育观在观念层面的一次深刻变革,也标志着军队院校治理模式需要发生转变,从而适应领导型指挥管理人才的成长需求。军队院校作为军事指挥人才的诞生地,军事学术思想的争鸣地,找出当前培养模式下军校学员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设,持续为部队培养输送优秀的领导型指挥管理人才,有力支撑军队建设发展,是我军院校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1 当前培养模式下军校学员存在的具体问题
当前,军队院校在学员培养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管理与教学相脱节
作为军事院校,管理的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培养初级指挥军官所具备的指挥能力和军事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和教学是一回事,管理过程的实质就是育人的过程。课堂教学要实现的目的是理论知识层面的,是帮助学员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对学员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员掌握知识的能力,教会学员如何学习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管理则是实践层面的另一种教学,他不仅要使学员树立牢固的军人意识和军人作风,还要通过赋予其一定的职权和任务,在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学会管理,掌握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从而初步形成指挥军官必需的领导管理能力。而二者的相互脱节只能导致管理不能很好的服务教学,反倒会干扰教学,这样间接地对人才培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1.2 学员自主管理能力普遍偏弱
从军校管理实际来看,学员在军校生活的四年时间里,受到长期以来军队院校相对僵化的管理模式的影响,普遍缺乏主动精神,被动性强。一切行为都需受到单一格式化的制度约束,对军校生活缺乏自主规划,完全按照上级指令完成规定动作。这就使得他们逐步削弱甚至完全丧失时间管理和自我规划能力,并限制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决策的条件,导致自主精神的缺失,习惯了被动服从,从而制约了学员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1.3 学员普遍缺乏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是军队完成各项任务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培养学员自觉发挥自身影响力从而逐步形成领导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军队指挥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之一。由于配套体制建设的不完善,加上生源成分的急剧变化,学员自我意识逐年增强,而指挥类院校对学员领导力培养重要性认识不足,且缺乏领导力培养的实践平台,仅仅重视严格管理锤炼军人基本素质养成,进而忽视了学员领导力的培养,使其所培养的学员往往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却缺乏有意识有计划的进行领导力实践锻炼,从而导致学员在决策、沟通、激励、用人等领导力素质指标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不利于领导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问题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目标单一,培养口径偏窄
以上问题的产生根源,从表面上看是由于方法手段落后造成的,实质上是由于指挥类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人才培养口径偏窄造成的。指挥类院校往往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初级指挥军官这一标准上,忽视了人才成长的动态性,也就是说,初级指挥管理人才并不是指挥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仅仅是为其职业生涯奠定第一任职的实用性基础,而人才培养要考虑其终生职业发展的广度,特别是指挥管理类人才,或者说领导型人才更应如此。领导型人才往往都是通才,强调的不是专有一技之长,而是能够融通百家,引领群才,通过他人推动任务的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过分格式化,只能限制人才发展的后劲,不利于领导型人才的成长发展,必须打开培养格局,拓宽培养口径,才能够为人才成长创造积极成才条件。
2.2 管理理念保守,管理手段僵化
对于院校而言,管理必须要服务于教学,也就是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管理,脱离人才培养目标谈管理本身就是空谈。培养指挥管理类学员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决定的,而不是其他因素决定的,这才是问题的实质。要培养领导型人才,关键就是要在培养基本军人素质的基础之上,创造合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并搭建实践平台,从而有利于学员塑造个性魅力,培养个人影响力。而军队指挥类院校的管理理念是以锻造基本军人素质为核心任务的,是通过严格的规范和整齐划一的秩序来实现的,没有把培养学员的领导力,即非权力影响力最为重点内容考虑在内,这种保守的管理理念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僵化管理手段,只能适合培养机械化战争时代的低级指挥军官甚至是士官,并不能适应培养领导型指挥管理人才的需要,限制了学员个人影响力的培养塑造。
2.3 时空限制过多,实践平台过低
军队管理类院校在学员管理组织形式上多采用学员队、学员区队、学员班为单位实施管理,这原本无可厚非,但院校都采用学年制这种单一的刚性学业管理制度,这两者一结合,就造成学员在校学习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完全被格式化规范化了,包括上自习的时间地点、自由活动的时间地点都是受到严格限制和规定的,几乎没有个人可调配的时间和可选择的空间,再加上校内缺乏完全由学员自发组织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群众性组织,学员根本没有机会会培养自身影响力,更谈不上领导力的培养塑造,限制了领导型指挥管理人才的成长。
3 对策措施
关于如何破解上述难题,为培养领导型指挥管理人才创造成才条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调整:
3.1 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提出相对宽泛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口径宽泛的好处是,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树立人生和职业发展的志向,明确自我定位,自行设计学习和能力提高的方法,并寻求最优路径,有利于学员有意识的培养自身影响力,塑造具有个性化领导力的形成。不能简单的把初级指挥军官作为培养目标,应当有所拓展,例如可调整为:培养战略型人民军队未来的领导者,能够在世间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体现党的意志,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任何势力的侵害。
3.2 强化管理育人理念,调整管理模式适应学员成才需要
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育人,管理育人的理念就是把单纯的管理过程变成了育人的过程,这样才真正实现了管理与教学工作的高度统一:管理促进了教学,教学又反过来便利了管理。使学员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高度的自主,同时形成高度的自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员才更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更容易培养出创造力,形成独具个性的领导力。这就要求指挥类院校在保证学员基本军事素质过硬的情况下,推动管理模式从封闭的被动管理模式向开放的自主管理模式转变,并通过搭建学员指挥管理平台进行管理控制,一方面有利于学员管理由刚性转为弹性,为学员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决策的时机,另一方面也为学员的领导力培养搭建实践平台。
3.3 改革学业管理制度,推行学分制改善学员管理现状
传统意义军队院校上的管理模式建立于学年制基础之上,其对学员的管理过于刚性,过分强调秩序,其弊端随着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开始逐步显现,已经不能适应领导型指挥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实施学分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选课制,其实质是院校的教学、管理的主要组织者由单一的教员群体转变为教员(包括教学管理队伍)和学员共同组织和实施,即在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统揽之下,学员开始与教员并立成为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之一,教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职能更多的转变为提供服务、指导、咨询和各类保障。学分制的逐步推行使得学员在军队院校范围内各场所的活动范围和频率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打破的旧的管理秩序和格局,要求管理必须要富有更多的弹性,释放了原本格式化的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并能够更好的利用碎片化时间,使学员在各个平台上进行选择决策,主动参与协作,有助于学员培养自身影响力,锻造领导力。
【1】叶过芳、张德勤、高瑞.《外军管理概要》.军事谊文出版社,2007年9月
【2】王保存、王安.《外军管理与领导》.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
【3】王伟廉.《关于大学学分制改革成效衡量标准的思考》.《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4】冯跃、吴宏春.《学习成绩采用标准绩点制之探讨》.《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
张伟岸,男,空军航空大学基础基地军事教育训练系部队管理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军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