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中等收入陷阱”的原理与分析
2017-12-25孙庄鉴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文/孙庄鉴,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当代中国“中等收入陷阱”的原理与分析
文/孙庄鉴,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当今的中国,尤其是部分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转型时期。在这一特殊的发展时期,中国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风险,怎样分析及规避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是目下中国的发展难题。本文尝试溯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寻找可能发生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并提出加以规避的政策建议。
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原因回溯;政策建议
1 引言
中等收入陷阱,自2006年第一次由世界银行提出概念以来,已经经过了十多年。在这十年里,中国经济得到了充分高效的发展,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行列。但在我国取得发展成绩的同时,中等收入陷阱开始初露端倪,具有一定的风险[1]。
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概念为:中等收入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一个经济增长的停滞期,在这个阶段,其国民平均工资水平无法和相对低收入的国家竞争,在较为创新尖端的技术开发水平也无法和相对富裕发达国家竞争,这个发展停滞阶段导致了中等收入国家难以成功跻身为高收入国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猛烈,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二,但诸如产业升级较为困难,收入分配不均,差距拉大等等问题愈发严重[2]。因此,我国存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本文将以此为主要讨论点加以论述。
2 现象表征
对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论断并不是无断猜测,通过查找国内外的相关学术成果和研究报告,不难发现,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既有与其他发展国家的共性,也有自己独特的国情要求,主要现象表征为如下几点
2.1 产业结构升级矛盾
在整个经济体自发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是无法避开的问题。产业结构升级,往往代表着区块尝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达成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国的传统行业的普遍特点是高能源消耗,高污染,整体特征较为粗放[3],随着社会的进步必须逐步完成转型。
中国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即人力资本越来越高,未来的企业不得不以较高的工资水平去吸引,留住人才,毫无疑问,这将严重提升企业的用人成本。同时,行业内的资源稀缺性一再升级,造成资源价格上涨,最终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造成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困难。
2.2 严重的收入分配差距
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向来十分严重,纵观我国多个行业的分析及报告,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上升为0.473(2013年数据),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0.3的收入分配差距水平,这直接说明了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对此如果不加以国家的严格调控,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公平,阻碍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致使经济发展的稳健性得不到保障,从而导致收入分配差距一再扩大,造成恶性循环。
2.3 过快的城市化速度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9.68%,接近一半的人口是城市人口,相比于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000年[4],同比增长接近15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市数量增多,代表着我国的发展增速的全面提升。但我国城市化的速度虽快,质量却不尽人意,其主要表现在城市建设规划混乱,缺乏科学合理的布局,环境质量差,有相当一部分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群却无法享受到城市化成果(如部分进城务工人员),这类人群只能归为半城市化状态中。
2.4 全要素生产率有停滞风险
全要素生产率的长期性增长是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其所蕴含的创新模式模式发展意义,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发展空间,是中等收入国家上升到高收入国家的主要驱动力。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已经进入增长率低下的困局,代表着我国的经济转换动力略显不足,未来前景不容乐观。
3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政策建议
纵观我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两面性。在我国的城市化考虑过程中,不难注意到,虽然城市化水平不够,但是城市数量的扩张减缓了失业问题,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对减缓经济压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虽然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加大,我国的人均国民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在相当程度上减缓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带来的冲击。最后,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停滞的风险以及我国人力资本刘易斯拐点[5]的出现,反向逼迫中国经济完成转型,由反馈作用转向正向刺激。考虑到以上特点,不难发现,我国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完全不同于低收入阶段的贫困陷阱问题,而是具有中国发展特色的特殊情况。对此,尝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3.1 完善相关制度,效率驱动转型
制度代表这经济体内的个人,企业和政府的三者互动,进而产生收入和财富的法律及行政框架,制度要求不是直接造成经济的增长,而是通过影响投资决策,生产组织,利益分配等等方面间接推动经济的增长。在如今的全球化背景下,在未来中等收入国家的激烈竞争中,决定胜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制度要素,要求政府拓宽决策科学性,保证政务事实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加大其运行效率,促进反复倡廉等等,维护体制活力,保证我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的制度优势。
3.2 勉力抓住机遇,完成经济转型
如上论述,经济转型所包含的生产结构化升级,生产关系调整等等一系列子项,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空间仍然较大的情况下。国家如果缺少自身的实力性产业发展,自身的经济热度容易被外界国家严重影响甚至于控制。在这一过程中,要完善已有的风险防范机制,综合应对转型过程中的外部经济冲击,同时注重发展新型战略产业,改造甚至淘汰对经济发展无用的传统行业,改变经济发展以资本积累为最主要动力的模式。勉力抓住机遇,完成经济转型。
3.3 调控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在应对我国中等收入陷阱的诸多举措中,政府能否进一步处理好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以调控收入差距显得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该从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差距入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社会各个阶层民众的生活。政府可以利用多种行政工具,如加大对税收等手段的利用和执行力,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等等,使收入及资源分配过程更加公平透明[6]。
3.4 加大创新力度,坚持绿色发展
技术进步是经济体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应该跟据自身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自身具有优势的高技术战略性制造业,来积累更多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技术的创新进步可以满足城镇化正常发展的需要,从而垫补我国城市化发展不足的劣势,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意义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开放体系下的经济发展将以自主创新为内生动力,着力培育长期竞争优势,从而带动产业转型和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同时,我国作为一个人口较多而资源相对有限的国家,西方国家在跨域中等收入阶段时所采用的先污染后开发手段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发展过程中,我国必须摆脱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之间的恶性循环,实现绿色发展,规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防止环境问题成为发展中的负担。
4 结论
为了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必须构筑稳定的发展环境,这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去营造合理完善的整体社会环境。从根本上来说,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在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如果我国能够跨越这一发展阶段,无论是对中国本身,还是对世界整体的经济发展,都是一个极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必将进一步经历一系列的结构性深刻转变,而这正是在国际经济社会中跨越中等收入,走向共同富裕阶段的必由之路。
[1]张德荣.“中等收入陷阱”发生机理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动力[J].经济研究,2013,48(09):17-29.
[2]蔡昉.“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J].经济学动态,2011,(12):4-9.
[3]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道路——基于国际经验教训的视角[J].
[4]姚枝仲.什么是真正的中等收入陷阱?[J].国际经济评论,2014,(06):75-88+6.
[5]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45(04):4-13.
[6]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孙立平.“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J].开放时代,2012,(03):12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