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中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刍议
——以苏丹为例
2017-12-25李雪冬
崔 灿,李雪冬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一、在非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特殊意义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非洲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环境无疑最为复杂。但随着“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非洲已成为中资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而中非合作论坛则为中资企业在非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截至2014年底,中国企业在非洲设立的境外企业超过3000家,占境外企业总数的10.6%,投资覆盖率达86.7%,主要分布在尼日利亚、赞比亚、南非、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加纳、肯尼亚、安哥拉、苏丹、阿尔及利亚等[1],在对外承包工程等对当地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具有重大影响的领域的投资,更是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在非中资企业的增多,企业的结构也更加多元化。在复杂多变的经营背景下,中资企业在非履行社会责任具有特殊意义。
(一)有利于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维护与软实力建设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强大固然主要是依靠自身力量得以实现,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他国家与地区也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对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呼吁也不断上升。但是,与西方大国不同,中国的国际责任不是分担西方大国的霸权成本,更不是去维护它们的私利,而主要是维护并增进发展中国家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2]作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大陆,非洲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更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拓展国际影响力、树立自身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舞台。[3]在非中资企业是连接中国政府、非洲政府及非洲人民的最重要的桥梁。鼓励与引导中资企业在非洲履行社会责任,是借助企业的力量塑造与维护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最佳平台,这也是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利益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标志着中国已经将软实力建设提高到国家实力构建的战略层次。[4]但与快速发展的中非经贸关系相比,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建设相对落后。因此,对在非中资企业的行为进行规范与引导,促进其履行社会责任,使非洲人民受益于中资企业的发展。借非洲人尤其是普通百姓之口讲述中国企业负责任、中国负责任的故事,是中国在非洲最硬的软实力。
(二)有利于企业在当地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企业形象是重要的推销点,而企业在当地国家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也是重要的参照指标,影响着公众的认可程度。[5]跨国经营的企业在东道国是否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履行责任的情况如何,是其“走出去”过程中较易引起关注的问题。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是中国企业在海外能否被信任、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以及能否以负责任的形象立足于全球经济舞台的一大决定性因素。跨国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更容易获得东道国政府的支持,建立良好的政企关系。当跨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时,其更容易进入东道国市场,也常会获得东道国在税收方面的优惠;而不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跨国公司往往会很快退出东道国市场。[6]中资企业投资非洲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看好非洲市场的投资回报和经济效益,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然而,企业若想实现在非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实施负责任的商业行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关切投资东道国的利益,以此营造友善而和谐的经营环境。[7]此外,在反对派林立的非洲国家,跨国企业怠于履行社会责任还会成为以在野政党为主的反对力量对抗政府的一个重要工具。如对于苏丹反对派力量来说,环保问题是其反对政府的有力工具,反对派力量及民众对项目开发导致的环境问题十分敏感。一旦石油开发导致环境问题,即使项目能够创造就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会引发反对派力量的不满。无论是西方公司还是中国公司,一旦出现石油工业本身所引起的负面问题,都会遭遇同样的指责。[8]
此外,抱团出海的中资企业之间一定程度存在的激烈竞争已经使彼此的生存压力巨大,而在中非关系快速发展的今天,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也争相加大对非投资,中国对非经贸合作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欧美大型国际承包商积极调整业务布局,对非洲投资兴趣增加;韩国、日本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也开始增加在非洲的活动;俄罗斯和巴西也都表现出参与非洲区域运输网络的兴趣,中国企业在非洲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增大。在如此“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中资企业欲求实现在非洲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提高服务水平外,亟需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
(三)有利于保护在非华人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普通中国人在非洲人心目中的印象十分美好。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进了非洲,可谓“鱼龙混杂”,从而致使尽管中非官方关系总体向好,但非洲人民对普通中国人的情感却变得爱恨交织。[9]非洲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大陆,一半的非洲人在20岁以下,仅有10%在50岁以上。结果就是,在未来十年里寻找工作的非洲人的数量将以7%的速度增长,每年需要1500万个工作岗位。失业问题对非洲大陆的安全与稳定有着直接的影响。[10]“由于大量合法和非法中国移民进入非洲,中国人从非洲人手里夺走了更多工作机会,却没有为他们创造工作机会”。[11]“穷则思变”,针对中国人的犯罪事件在非洲时有发生。以苏丹为例,2008年10月,9名中石油员工在阿布耶伊地区1/2/4区项目现场遭到武装分子绑架,最后导致多人遇害;2010年11月,1名中石油员工也在1/2/4区项目营地附近遭绑架,所幸最后安全获释。事件多因项目所在地附近民众的不满情绪所致,要求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有些是由当地反政府武装所为,希望通过劫持达到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目的。[12]有鉴于此,在非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但有利于保护企业员工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对于在非洲的整个华人群体也大有裨益。
二、在非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问题的因果分析——以苏丹为例*2013年7月,笔者赴苏丹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参观考察的同时,以座谈会的形式对喀土穆地区中资企业在当地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参加座谈会的企业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原油田、保利、中电建、中水电对外、哈电国际、重庆外建、山东国际、江苏国际、上海亚润、中兴、华为、金桥矿业、长江集团等16家中资企业。企业对其在苏丹的主营项目、组织结构、企业公益等方面做了介绍。本部分主要根据此次调研所获得的信息写作而成。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宽,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部门,但总体来看仍主要集中在对当地经济、自然环境及人民生活有重大影响的领域。[2]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有实地考察发现,绝大部分中国企业严格遵守当地的劳工、环境法律法规,以及同行规范和国际惯例,并积极开展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也获得了主管部门和当地居民非常好的口碑。[13]但是,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中既有主观认知不足而引发的行为偏差,也有客观能力有限而导致的成效有限。
目前,在苏丹经营的中资企业共有170多家,包括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从企业数量来看,民营企业居多,国有企业较少;从投资额度来看,国有企业份额较大,民营企业份额相对小。所在行业方面,中资企业几乎参与了苏丹发展建设的各个领域,承包工程市场占有率高达50%以上,企业投资的重点领域是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14]中资企业的进入极大地带动了当地人的就业,促进了苏丹经济的发展。除了履行运营过程中的基本责任,中资企业还通过开展大量公益项目帮助东道国解决各种社会与环境问题。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苏中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理念不明晰引发行为偏差
由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历程较短,加之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较弱、国际化人才匮乏等因素,很多企业对国际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以及做法不甚熟悉,尚未对国际化经营环境下自身的责任角色进行理性分析和界定。[15]对于什么是海外投资中的社会责任,为什么要履行这种社会责任以及怎样履行,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理念的不明晰导致中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对象选择上多倾向于走“上层路线”而忽视了普通民众的实际需要。企业对外实施援助、捐赠及服务的对象通常是东道国政府部门、业主等,一些物资直接捐赠给东道国政府部门,再由政府进行分配,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很少与受益民众直接接触。在苏丹,许多中资企业多关注与政府、业主、部落首领的关系,而忽视了与当地广大普通民众的关系。苏丹中资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参与基础设施的兴建、支持当地教育、组织文化活动,解决当地饮水困难问题、改善医疗条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企业的公益行为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贡献。这些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赢得了项目所在地区部落首领的认可,方便了企业在苏丹各类项目的实施。但是,这种走“上层路线”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模式存在两个直接问题:第一,中资企业仅仅顾及到了东道国公共部门的利益,而没有建立起与东道国民众的良好关系,引发了民众的不解和抱怨,使中资企业不得不形成对东道国政府的依赖;第二,企业针对政府的公益策略也引发了东道国政府对于企业的援助产生依赖。长期的“上层路线”使得企业由主动捐助变为被动捐助,一些针对政府的公益项目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导致公益支出额外增加,削弱了企业公益的正面效用。
另一方面,从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来看,由于在海外投资及开展工程承包项目的中资企业多位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大部分企业对海外经营的社会责任的理解还只停留在“履行社会责任就是花钱,重视社会责任就是多花钱”的层面上,极少有站在“战略性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去考虑,没有把履行社会责任的活动与企业自身优势和战略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于是,“花钱的社会责任”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了压力。
由于社会责任观念的欠缺,企业在多数时候不是有意识在履行这种责任,而是“碰巧做到”了符合其定义的捐赠和帮扶工作,有些企业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履行了社会责任,认为就是“帮个忙”。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没有配合规范管理和广泛宣传,企业的投入也就难以为自身带来合理的回报。这种落差也使得企业进一步降低了对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二)组织机构不健全、项目运营不规范导致可持续性低
相应管理部门建设不健全、组织化基础不足是目前中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由于驻外办事机构人员相对较少,海外中资企业在公益管理方面的人力投入相较国内则更为薄弱。而这种组织机构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科学管理的缺失和权责事务的不明晰。在苏丹,只有少数几家企业配备了公共关系或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数企业都没有专人负责,有的企业只设有办事处,常驻员工只有十几个甚至几个,紧张的人力资源使得企业没有设置独立负责人的能力。而一些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受到自身发展的限制,也没有设置相应的社会责任管理部门。
此外,中资企业普遍缺乏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经验,项目运营不规范是中资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以公益事业为例,有调查显示,国内有20.7%的企业在进行公益慈善事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公益指向不明确的问题,不到七成的企业能做到每个公益项目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同时,只有不到四成的企业有每年制定基本的年度公益投入计划的习惯,只有不到三成的企业会为每个具体的公益项目制定计划。[16]
在海外的中资企业由于缺乏国内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和公共政策的引导,项目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就更为突出,导致企业对于履行相关社会责任项目的资金需求估计不足,虽然投入大笔资金,但仍然无法支撑项目的运作和完成,导致大量的此类项目虎头蛇尾。比如,企业援建的学校由于没有能力继续配套师资力量和配备教学资料而被迫中断。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中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项目的选择上也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明确的战略和全盘的规划。无论是灾害救助、教育救助还是支持医疗卫生和社区事业发展,各个中资企业的行动表现出了同质性,形式单一、缺乏特色;开展的各项公益活动也基本都是短期行为,活动零散、缺乏延续性。在项目的执行上缺乏评估,事后缺乏跟踪,常常是“一捐了之”,严重制约了履行社会责任行为对受益方和企业双方的积极作用。在苏丹的中资企业多数为工程项目类企业,项目施工在哪里,管理人员就跟着到哪里,公益活动就顺便开展到哪里,企业没有相关的制度和流程,对于小型社区援助项目,企业就视为举手之劳,没有预算和审批,直接计入损耗或成本。工程完工后,施工队伍就跟着撤走了,开展的公益项目也少有后续跟进。
最后,沟通成本高昂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步履维艰。一直以来,“本土化”问题都是企业在拓展海外业务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而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也受到“本土化”问题的影响。要想使企业的海外社会责任策略和行为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事先掌握当地的社会环境,了解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以恰当的方式切实满足当地的社会需求。但是,企业与东道国社区的沟通受到两方面限制:一方面,由于语言、思想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沟通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受到人员配备和项目预算的限制,企业在短期内很难对东道国的宗教信仰、文化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苏丹是多种族交汇的地区,主要人种包括阿拉伯人、贝贾人、富尔人、努巴人和黑人等,其中阿拉伯人占70%,75%的人使用阿拉伯语,8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风俗习惯、意识形态与国内多有不同,地方部落势力较大,非政府组织发达。而在苏中资企业的人员配备较少,有的只设有几人办事处或对应某一项目的办公室。对于这些单位而言,要想独立开展当地利益需求的调查或研究,无论是在人力投入还是资金投入上成本都十分高昂。一些企业也想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型的公益项目,但是在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下,多数企业无法确切掌握利益相关方的主要需求,个别企业就采用应急办法,简单地将其在国内的履责模式照搬过来,不少企业选择避开繁琐的需求沟通环节和复杂的公益项目运作,直接进行一次性的物资捐赠,或直接捐款给政府部门。虽然大量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东道国部分利益相关方的诉求,但是没有达到有的放矢地开展履行社会责任活动的效果,有些行为受到社会利益导向型的利益相关方,尤其是媒体和普通民众的争议。
(三)当地经济与安全局势致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增加
其一,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履行社会责任支出受限。近年来,受到国际经济形势整体下滑和苏丹政治局势动荡的影响,中资企业正常经营受到严峻考验,企业内部经济利益导向型的利益相关方利益受到损害,尤其是对两国股东、债权人、管理者的利益构成威胁,迫使企业降低履行社会责任的投入。
从2007年7月开始,苏丹镑在全国流通,为不可自由兑换货币。苏丹镑流通后,对美元的汇价呈下降趋势。2007年,全年苏丹镑对美元汇价为1美元=2苏丹镑;2010年,为1美元兑2.4苏丹镑。南北分裂后,苏丹中央银行换发新货币,此后苏丹镑对美元贬值严重,2012年底,为1美元兑5.67苏丹镑,而黑市中汇率一度达到1美元兑7苏丹镑。在货币贬值严重的情况下,很多用苏丹镑结算的项目承受巨大损失。另外,苏丹实行外汇管制,1992年以来,由于外汇短缺,苏丹政府外汇政策经常变动,时松时紧,外汇出入都要接受苏丹中央银行的监控。2007年,美国对苏丹实施经济制裁后,苏丹外汇流通出现困难,限制美元的汇款和流通。从2008年开始,一些中资企业开始逐步撤离。2011年,为应对分裂导致的外汇短缺,苏丹进一步收紧外汇管制,企业在苏丹的账户收到外汇后不能直接提现,中资企业在苏丹的往来业务资金周转遭遇挑战。
在南苏丹独立前,石油收入占政府财政收入的60%、外汇收入的80%。南苏丹独立,带走了大部分石油资源,苏丹经济形势恶化。政府为应对不断增加的财政开支,大举发行国债,目前外债余额400亿美元,占2012年GDP的79%。高额负债难以偿还,许多中资企业工程款也被拖欠,中资企业在苏丹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企业面临着来自内部经济利益导向型的利益相关方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满足,迫使企业对外部政府、社区、NGO等社会利益导向型的利益相关方的公益支出降低。
其二,经营安全受到威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热情不高。一些关于中资企业海外投资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部分中资企业运营所在的国家和地区政局不稳,政权争夺、民族纠纷、宗教矛盾等因素引发的动乱与战争连续不断。在苏丹登记的政党有30余个,主要有全国大会党、人民大会党、乌玛党、人民民主联盟等,政党之争不断。[17]长期的动荡局势,使得企业无法准确寻找确定的利益相关方,主要利益相关方频繁变换使得企业长期开展社会责任行动的动机减弱。1989年巴希尔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乌玛党,全国大会党成为执政党。2005年,苏丹政府与南方反政府武装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签署《全面和平协议》,长达22年的苏丹内战结束。而苏丹与埃塞俄比亚、乍得、利比亚等周边国家关系紧张。2011年以来,西亚北非局势持续动荡,苏丹政局受到一定冲击。2011年7月,南北苏丹和平分裂,但由于双方在边境地带冲突不断,部分中资企业受到严重影响,经营活动开展得很艰难,中国石油开发项目、“六路一桥”施工项目均因为严重的边境冲突导致停产或濒临停产。南苏丹以劫持中国人作为北南两方谈判的筹码,通过武力威胁向中国政府施压,发生了中铁18局和保利联营体的项目有4个工人被绑架、南科尔多凡州29名中水电工人被劫持、反政府军绑架杀害中石油员工等多起事件。两方冲突使得安全问题成为项目进展面临的最大困难,也让中资企业降低了持续工作的积极性,在苏丹参与项目的中方员工也大多希望能够早完工、早回家。考虑到企业内部股东、债权人、员工等企业内部的确定型利益相关方的安全,管理者也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热情。
(四)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诚意有余而成效有限
对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予以宣传有助于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取得各利益相关者的认同。但是,中资企业在对海外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传播上显得保守和谨慎,对开展相关活动的宣传率过低,甚至有些企业从未通过媒体对相关项目进行过宣传,这种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给媒体和公众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一些国内利益相关群体未能正确认识企业海外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给予企业海外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以负面评价;一些东道国利益相关群体没能真正了解企业在该国开展的履行社会责任项目而对中资企业存在误解;而一些国际媒体还通过自己掌握的信息载体片面地评价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行为,给企业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目前,中资企业海外社会责任项目多具有明显的事件性和临时性的特点,如很多企业在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时往往只是重视公益捐助本身,而忽视了重要的宣传工作,忽视了相关行为的公众反应和社会效应。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多数中资企业表示希望通过宣传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来提升企业形象,但是依然普遍存在对外沟通不足的问题。在苏丹,许多中资企业在当地修建、捐建了大量的学校、医院、体育场,但是在这些建筑物上基本都没有留下任何能体现出“谁是出资者”的印记。据了解,企业主要出于三类原因导致沟通不足,第一,持有“做好事不留名”的心态,认为不必要做宣传;第二,不能很好把握宣传的尺度,不知道应该对谁宣传、怎样宣传,害怕过度宣传导致企业负担加重,而采取“低调做事”的方式;第三,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对于履行社会责任的项目与行为没有规范总结,文字、影像资料缺乏,使得企业即便想宣传,也没有头绪。在苏丹调研的几家企业中,除了中石油外,其他企业都没有对捐赠金额方面的统计。一些企业是因为无人负责,一些是因为捐助金额较小,企业认为没有必要统计。
在这种对待履行社会责任行为宣传的“不沟通、不总结”的消极模式的影响下,中资企业大多是“做得多、说得少”,“资金投入多、公众反响少”,给媒体和公众留下了很大想象的空间。尤其大量的海外公益项目,不但没有帮助企业实现预期的“正效应”,反而在一些地区造成了“负作用”,有的东道国民众甚至认为中国企业的“公益不透明”。
三、促进在非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若干思考
促进在非中资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政府部门、企业及个人等都负有不同的责任。
(一)中国政府应为在非中资企业立规定责
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应制定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来规范中资企业的海外经营行为。可以说,在非中资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国务院国资委于2008年1月4日发表的《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指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商业道德,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股东、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和自然环境负责,实现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该意见同时提出了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措施。[18]毋庸置疑,该意见对于在非洲经营的中央企业也同样适用。但是,一方面,鉴于非洲的特殊情况,该文件中的原则性意见对于中央企业既没有强制约束力,也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该文件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不具有适用性,而政府目前也尚未出台类似的规范措施。因此,我国政府应考虑通过特别的法律规范中资企业在非洲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当然,鉴于企业跨国经营的特殊性,对其监管比较困难,因此我国政府可以考虑与非洲国家进行合作,加强对中资企业在非洲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监督。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奖罚相结合,即首先要求所有赴非投资的企业在国资委或商务部进行登记,所有企业均须公布社会责任报告,由受理登记的部门对报告予以审计核实;此外,也可以根据媒体的报道以及相关准确核实后的信息,建立信用记录。对于逃避社会责任、弄虚作假的企业予以曝光与惩罚,同时表彰与奖励践行企业责任的优秀企业。
(二)中资企业应加强意识与行为的内外兼修
第一,增强企业管理者责任意识。面对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和运营地复杂的社会与经济环境,中资企业在海外必须摒弃一些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观念,重塑责任理念,把社会责任实践提升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切实履行在东道国的社会责任对企业形象、资源获取、业务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企业应树立大局意识,要从全局的高度意识到任何一家中资企业,不论企业性质与涉足领域如何、投资规模大小,履行社会责任均与中国的形象和中非关系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
第二,规范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管理。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专门的机构与科学的计划配合才能成功完成。首先,有条件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应在东道国建立负责社会责任的专职机构,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事务进行统一而系统的管理和操作。在这一问题上,中国著名的民营企业华为集团的模式值得学习。[4]条件与人员有限的中小企业也应考虑指定专人、设置专项资金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其次,根据企业的经营环境,制定社会责任战略,明确相关项目与措施的重点领域。再次,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建立科学的行动计划,明确行动的方向,在战略的指导下选择能最有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项目与措施,科学地选择捐赠形式、捐赠水平和捐赠渠道,并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拨立预算。此外,还要强化每一个项目的事中事后评估。通过规范的管理,降低履行责任的风险,为企业节约成本。
第三,企业应该注重沟通,加强对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宣传。对自身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正面宣传不足是导致中资企业受到西方媒体抹黑、所在国政府责难以及当地人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非中资企业应加强与当地政府、媒体、非政府组织以及研究机构的沟通,大力宣传自己的负责任形象,树立与东道国政府及人民和谐的形象。此外,对于西方媒体,企业应摒弃“敌视”的心态;尽管西方媒体不乏蓄意抹黑中资企业的情况,但不理解的情形也大量存在。因此,企业应主动消除误解,而且“企业与西方主流媒体的关系较好,负面报道就较少” 。[19]
四、结 语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是中资企业走向海外需要学习的一门“必修课”,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均具有特殊性的非洲,则更是中资企业学好这门课的最适合的课堂。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及个人在内的诸多利益相关方既是责任的主体,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受益人。因为鼓励与引导在非中资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不但有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维护与软实力建设、推动中非关系深入发展,有利于企业在当地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在非华人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因此,各方主体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利益所在,根据自己在促进在非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所扮演的角色,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在非中资企业提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15[R].2016:55-58,61.
[2]罗建波.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身份定位与大国责任[J].西亚非洲, 2014,(5):28-45.
[3]胡锦山.中国的非洲形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魏雪梅.中国援助非洲与提升中国软实力[J].国际安全研究, 2011,(1):31-36.
[5]杨立华.中国与非洲:建设可持续的战略伙伴关系[J].西亚非洲, 2008,(9):11-15.
[6]Ashima Goy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A Signalling Device fo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 2006, 13(1): 145-163.
[7]安春英.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案例研究——以赞中经贸合作区为例[J].亚非纵横, 2014,(2):92-93.
[8]王璐, 孙学峰.从“走出去”到“融进去”——中石油开发建设融入苏丹的条件[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3,(3):99-114.
[9]李雪冬.中非产业合作的潜力与困境——以乌干达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 2016,(4):69-71.
[10]Oppenheimer N. Why Africa Will Succeed[J].Rusi Journal, 2007,152(4):52-55.
[11]Economy, Elizabeth,Karen Monaghan.The Perils of Beijing′s Africa Strategy[R].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2006.
[12]胡菁菁.论中国在苏丹的利益及其维护[C].中国国际战略评论. 2012: 190.
[13]詹世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促进中非共同发展——“中国在非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调研组考察报告[J].西亚非洲, 2008,(7):65.
[14]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等.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苏丹(2015年版)[R].2015:25.
[15]张中元.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社会责任:现状、规范与展望[J].国际经济合作, 2015,(12):68-72.
[16]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企业公益需要资金投入, 更需要战略指引[EB/OL].零点指标数据网,[2009-12-10]. http://www.horizonkey.com/c/cn/news/2009-12/10/news_872.html.
[17]梁静波.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与对策[J].求实,2013,(4):42.
[18]国资委研究室.国务院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EB/OL].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2008-01-04,[2016-10-23]. http://www.sasac.gov.cn/n85881/n85901/c991161/content.html.
[19]陈小洪,等.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社会责任:现状与建议[J].中国发展评论,201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