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2017-12-23李小强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第三产业变动

李小强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李小强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采用安徽省1978-2015年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数据与三次产业的就业量比重数据,通过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包括产业结构和产出变动两层因素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影响的模型,结论表明:(1)安徽省第一产业内部存在隐性失业,而且二、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足;(2)总产值的增加对就业增长有正向效应,但在加入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后这种效应开始减弱;(3)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产值增长的交叉作用对就业量有负向效应。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安徽省未来在产业调整上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好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任务;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转移

引言

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就业的比重较其他发达地区高,这就意味着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会不断降低,这时就会有大量的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出来,而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能否真正服务于安徽省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对安徽省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当产业结构走向高级化时,会随之带来就业结构的改变。安徽省目前产业结构是“二、三、一”模式,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仍然是第二产业,在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中,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攀升,到2015年第三产业占到了39.1%。安徽省在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这些转移而来的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但由于第一产业部门中还存在着大量过剩劳动力,而且每年有大量劳动力外流,对安徽经济发展有着严重的制约作用,有待进一步解决。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的相关关系作为一个关乎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国内很多学者已经对此进行了研究,崔占峰(2006)通过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研究,得出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比例是由三次产业结构所决定的,从历史经验来证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但缺少实证检验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的相关关系。[1]田洪川(2013)通过实证研究产出、资本对就业的影响,得出产业结构对就业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劳动力就业;其次,整个经济整体的就业因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而出现了减少的效应;最后,产业升级能带来新兴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总量提升。从研究方法看,其加入了实证研究方法,但未能研究各产业内部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作用。[2]孙昱淇(2013)在对全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化分析中得出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化滞后于产业结构。第一、第三产业的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呈现高度的相关关系,而第二产业与就业结构不相关。其在文章中用了大量实证,但未能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具体解释产业与就业间出现该种相关关系的原因。[3]相征(2014)通过研究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与农民工就业的相关关系的问题提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结构性偏差,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从而使得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能够协调发展。[4]赵利,卢洁(2016)通过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作用机理,得出产业结构会使劳动力素质发生变化,劳动力素质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5]上述文献都只是对个别省份或者我国整体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分析,而未对不同地区进行比较分析,马小强(2016)通过分析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其得出东部发达地区应该优先发展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而中西部地区应当继续在当前的制造业中进行改造,为将来服务型的产业结构打下基础,这是对相关文献的补充研究。[6]

本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安徽省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机理,然后在传统的产值变动对就业影响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产业结构的因素,通过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包括产业结构和产出变动两层因素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影响的模型,并得出实证结论,最后试图依据理论与实证结果提出政策性建议。

一、安徽省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现状

1.安徽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积极推动工业化的进程,工业总产值逐年攀升,三次产业产值逐年增加,但三次产业产值占比随年份变化有着不同的表现,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逐年下降,到2015年已经降到11.16%;第二产业产值逐年增加,目前基本稳定在50%左右,保持了其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地位;对比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发展态势良好。总体来看,2015年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 156.88亿元,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11.16%、49.74%、39.1%,而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仍处于“二、三、一”模式,但是随着安徽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未来第三产业会逐步替代第二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产业结构特点自2009年开始也日益凸显,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第二产业稳定在50%左右。根据发达国家以往的工业化进程的经验,一国早期实现工业化的一个条件就是第二产业达到50%左右,而到了工业化的后期,开始出现了第二产业的比重被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的情况,所以,可以就此推测安徽省现在处于工业化中期,并不断向后期发展。

表1 安徽省主要年份三次产业及就业结构演变(1978-2015) 单位:%

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

2.安徽省就业结构的现状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影响下,乡村人口都在乡村从事农业劳动,城乡间几乎不发生劳动力的流动。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为了解放生产力,放开了户籍制度,这就为产业间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了可能。

从1978年到现在的30多年里,安徽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经历了较大变化,三次产业具体变化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在1978年占据了大多数的劳动力,其比重为81.7%,而后就业比重逐年下降,在2012年之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仍然高于二、三产业,从2012年开始,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开始超过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直至2015年,第一产业比重已经降到了32.1%;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978年至今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其中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978年到2015年由10.3%增长到28.4%。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978年到2015年由8%增长到39.5%。

随着安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就业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2015年流向省外的劳动力达到了1292.1万,这么多的劳动力流向省外造成本省劳动力相对短缺,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不再单单是经济因素,流向省外的劳动力越来越向着高学历、低龄化发展,他们在选择就业时会将城市教育水平、医疗条件、娱乐文化设施等方面考虑进去,而且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这些都是造成省内劳动力外流的因素,还需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合理化,以吸纳本省劳动力就业。同时,第三产业对于安徽省来说是其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是解决安徽省就业问题的关键。

二、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影响的理论分析

1.产业结构通过相对收入差距影响就业结构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产业间的相对收入差距以及不同产业间的相对收入差距都会使得劳动力从低收入的劳动部门向高收入部门流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同时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第三产业,而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利润率也会随之提高,此时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就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增加。当某一产业的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时,原有的均衡状态就会打破,在劳动力市场中供小于求,进而提高了工资水平,这时就会有其他产业的劳动力流入该产业。一般来说,三次产业利润率遵循的一般规律是:第三产业的利润率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利润率高于第一产业。所以,第一产业劳动力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去,而就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而言,第三产业要强于第二产业。

2.产业结构通过科技进步影响就业结构

在产业结构走向高级化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产业的发展愈发重要。各产业为了使自身更具有竞争力,都在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而正是由于技术水平的进步,使得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就业结构。科技水平的进步对于就业结构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会极大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会对就业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因为科技水平的进步会提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而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可能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这就会造成结构性失业。科技水平的进步对就业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般而言,科技水平的进步对就业的正向作用要高于逆向作用,即科技水平的进步对就业具有促进作用。

三、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1.模型设定

在传统的仅以产值比重的变动作为对就业影响的基础上,本文引入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与产业结构变动方向,建立包括产业结构和产出变动两层因素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影响的模型:

一般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界定产出构成:

Y=A(t)LαKβμ

(1)

对式(1)两边取对数:

lnY=αlnL+βlnK+A+lnμ

(2)

将式(2)中lnL移到等式左边,并将技术水平A(t)以及随机干扰项μ作为常数项c,则可将公式转化为:

(3)

在式(3)的基础上加入变量产业结构变动方向和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可得公式:

lnL=β0+β1lnY+β2lnDIR+β3lnSPE+μi

(4)

在式(4)中增加产出总量与产业结构变动方向和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之间交互项和由此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影响的模型如下:

lnL=β0+β1lnY+β2lnDIR+β3lnSPE+β4lnY*lnDIR+β5lnY*lnSPE+μi

(5)

在式(5)中,就业总量L与产出总量Y可从《安徽省统计年鉴》中查得;产业结构变动方向DIR用二三产业产值之和占整体总体GDP比重表示;产业结构变动速度SPE用KIV值法计算所得的K值表示;μi表示资本与技术水平等变量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但也会对就业有所影响,将其作为控制变量。

本文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3个模型:(1)包括就业总量L与产出总量Y的基本变量;(2)增加产业结构变动方向变量和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变量;(3)增加产出总量与产业结构变动方向和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之间交互项lnY*lnDIR和lnY*lnSPE,由此建立产业升级对就业影响的模型的3个子模型如下:

lnL=β0+β1lnY+μi

(6)

lnL=β0+β1lnY+β2lnDIR+β3lnSPE+μi

(7)

lnL=β0+β1lnY+β2lnDIR+β3lnSPE+β4lnY*lnDIR+β5lnY*lnSPE+μi

(8)

2.计量检验

本文数据来自于《安徽省统计年鉴》,采用1978-2015年安徽省产值总量,就业总量,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等指标数据,形成了3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

首先,对变量lnL、lnY、lnDIR、lnSPE做单位根检验,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见表2。

表2 各变量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变量lnL、lnSPE为平稳序列,变量lnY、lnDIR为非平稳序列,而四个变量在一阶差分时实现了同阶平稳。

在上面四个变量同阶平稳基础上对其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四变量间的EG检验

EG协整检验表明,变量lnL、lnY、lnDIR、lnSPE之间存在着稳定的线性关系,由此证明模型中因变量与自变量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用EViews6.0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根据模型对相关数据进行拟合回归,拟合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影响模型拟合效果

从拟合效果来看,总体来看依次加入lnL、lnY、lnDIR、lnSPE、lnY*lnDIR、lnY*lnSPE的三个子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均较好,且逐次增加,拟合优度分别为0.978933、0.98983、0.996875,表明通过增加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变动方向和速度,能够较好地改进回归模型,自变量对因变量解释程度有所增强。

3.结果分析

(1)分析变量lnY的系数,lnY的系数在3个模型中均为正,但逐次减少。对比模型1和2,在加入产业结构的变动因素后,产出对就业拉动效果减弱;在增加了产业结构的交叉项之后,产出在增加1%时就业增加0.058%,就业的弹性系数在加入产业结构交叉项的因素后有进一步降低的倾向。

(2)变量lnDIR与lnSPE的系数均为正,说明二者对就业均有正向的拉动效应。变量lnDIR在增加与产出的交叉项后系数明显增大,这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也就是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的增长能明显增加就业;变量lnSPE的系数较小,这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速度对就业的影响不大。

(3)变量交叉项的系数均为负,一种可能是数据不多造成模型拟合的效果不好,另一种可能是现实情况就是如此。对于第二种情况,在产业产出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共同影响下,就业的增长会受到相应的负面的影响,这是因为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高级化的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失业,所以二者系数均为负。从系数绝对值来看,lnY*lnDIR对就业的影响较为显著,而lnY*lnSPE对就业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说明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对就业影响较大,而产业结构的变动速度对就业无实质性的影响。

四、结论

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对安徽省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作了相关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第一产业中还有大量的劳动力急需转移出来,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不足。在2015年,安徽省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分别为11.2%和32.1%,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内部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而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偏离较大,说明第二、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够,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产业还有大量劳动力未能转移出来,而且安徽省第二、第三产业的工资水平较发达地区低,对转移出的劳动力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其次,在进行逐步回归的过程中,单独考虑产量变化的确对就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随着加入产业结构以及二者的交叉项等因素时,产量变动对就业的影响会相应降低,这因为在产业结构与产值变动的交互影响下会对就业产生负效应,也就是说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失业,造成就业量的损失。所以,安徽省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制定科学的产业转移方向,在增加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时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增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长对就业的正向作用,对于高新技术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合理配比,避免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所带来的就业量的大规模减少,以达到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与就业量稳定增长的双重目标。

五、政策性建议

安徽省的三次产业的发展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来说起步较晚,产业结构不够完善,这就使得其吸纳劳动力不足,阻碍了劳动力的转移。结合我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就业的现状,试图在产业调整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该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安徽省整体产业向着中高端发展。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会增加更多新兴产业部门的就业岗位,使得从事新兴产业的劳动者就业比例不断提高。而且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会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间的比重,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

现代服务业是由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而来的,其主要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种。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包括:文化旅游服务、健康养老服务、体育健身服务等。传统的服务业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低下,已不能满足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的劳动力。所以,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吸纳就业和优化就业结构。

2.加快发展民营企业,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

对于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来说,想要进入国企、外企等门槛较高单位不是那么容易,即使这些单位愿意接受,所提供的工作大多也是一些工资较低,体力繁重的工作。民营企业的门槛相对较低,而且管理比较人性化,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来说是个相对不错的选择。因此,政府应当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于发展较好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其发展壮大,以期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3.做好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工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东部地区加快产业转移的进程,安徽省承担着一部分承接产业转移的任务,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可以借机发展自身,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产业向着高端水平调整的困难。所以应当逐步形成发展新兴产业的体系,加快推动新型显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现代中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支撑产业向着中高端方向发展。

4.发展现代农业体系,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服务型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对初级产品的加工,而是包括产前开发、产后加工以及销售环节。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平均收入,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快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休闲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现代产业集群,积极开发农业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

[1]崔占峰.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田洪川. 中国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3]孙昱淇.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及关系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3.

[4]相征. 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工就业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5]赵利,卢洁.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劳动就业的理论演变及作用机理分析[J]. 理论学刊,2016(03):54-59.

[6]马小强.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就业结构及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

[7]葛晓巍,叶俊涛.刘易斯拐点下农民工就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变化[J].经济学家,2014(2):67-72.

[8]何璇,张旭亮,李腾.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就业影响比较研究[J].经济问题,2014(10):9-13.

[9]李晓彤.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分析[J].经济视角,2014(1):1-2.

[10]刘伟,蔡志洲.产业结构演进中的经济增长和就业[J].学术月刊,2014(6):36-48.

[11]沈滨,李许卡.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路径选择[J].财经理论研究,2014(2):1-7.

[12]张抗私,王振波.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失衡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8):45-53.

[13]肖玉,涂乐宇.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及影响因素分析[J].区域经济,2011(11):145-146.

[14]王亮,姚大鹏.海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J].统计教育,2011(1):31-37.

[15]李立静. 合肥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化与互动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

[16]余自磊. 探析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农民工就业问题[D].安徽大学,2014.

[17]宋文国. 统筹城乡就业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

[18]丁小姣. 产业转移背景下中部农村劳动力流动格局研究[D].安徽大学,2012.

[19]王丰,杨少垒. 西部地区促进农民工就业的产业选择[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7):145-150.

[20]赖作莲. 城乡就业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Impactof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mentonEmploymentStructureinAnhuiProvince

Li Xiaoq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30,China)

Based on the output value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employ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from 1978 to 2015, we establish a model, including the change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outp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is hidden unemployment within the first industry in Anhui, and the employment absorptive capacity of the secondary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ies is not enough.(2) The increase of the gross output value has positive effect on the employment growth, but after ad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factors, the effect began to weaken.(3)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output value hav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mploym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Anhui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of the eastern regions,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system,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the new industries.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transfer of labor

ClassNo.:F121.3DocumentMark:A

蔡雪岚)

李小强,在读硕士,安徽财经大学。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2096-3874(2017)12-0052-06

F121.3

A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第三产业变动
北上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变动的是心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