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社会变迁中“桃”的语言文化意义

2017-12-21武学怡

神州·上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语言文化宗教民俗

武学怡

摘要:桃,中国的传统植物之一。桃花,桃枝,桃果,莫不与中国人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并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脉络。本文从桃的语言文化意义着手,论述其在文学作品,民风民俗,宗教神权三方面的文化传承及意义演变。并由此为导入点,探索其经济、教育价值,结合社会现实的发展,谋求其在当代更大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桃;语言文化;民俗;宗教

桃树原产自中国,更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纵观中国发展史,不难发现,桃在其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在《山海经》、《诗经》、《尚书》等古籍中便可见一斑,而《礼记》则是将桃列为祭祀神仙的五果之一。桃对于中国人的文学发展,民俗形成,神学信仰,传说故事,乃至饮食文化,语言演化等各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逐渐在历史洪流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桃文化”。

一、桃概述

桃,蔷薇科,属落叶小乔木。桃的类型多样,品种十分丰富,全世界桃有三千多个品种,而我国大约占有八百多个。其花可观赏,且果实多汁。桃原产于中国,中国种植桃历史至少有6000年,我国文字资料中最早对桃的记载来自于《诗经》。而根据近代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桃树最早被广泛种植于今河南、河北、山西一带。公元前二世纪之后,沿“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欧洲,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栽植开来。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桃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在古今文学作品,民风民俗,以及宗教神权中留下众多的语言记载。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桃”语言以及其背后所体现的的文化意蕴,从而探究数千年中“桃”语言文化的变化发展。

二、“桃”的语言文化意义

2.1文学作品中“桃”的语言文化现象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学文化一脉相承,而“桃”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意象贯穿古今。桃花自古以来便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存在。从《诗经》时代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开始,文学作品中吟咏桃花的例子便不可胜数。白居易的“桃花乱落如红雨,剪绡裁锦一重重”描绘了一副唯美的花落之景,王维在“雨中草色欲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中将一春桃花写得放肆泼辣,杜甫“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却一改浓墨重彩,将桃花书写得清新脱俗,活泼可爱。

文学作品中的桃花在生活中也衍生出了不少的语言文化意义。

“桃花眼”寓意多情的眼神

“桃花运”,代指男性获得女性的爱慕倾心。

“桃花浪”,即为春汛,仲春之时江河涨潮形成的汛期。

通过对中国文学作品中桃树,桃花,桃实意象的分析和解读,桃主要有以下三种主要文化意蕴:女性,美貌,理想生活。《诗经》中以“桃花,桃实,桃叶”喻指女子人生的三个阶段。女子出嫁,如桃花美丽而妖娆。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儿育女,从而使家族人丁繁盛。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桃花因艳丽的外观逐渐被用来形容女性的美貌。如曹植的《杂诗七首之四》:“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便以桃花喻女色。而春秋时期,息国的国君夫人因美貌而被人称作“桃花夫人”。桃花艳丽而烂漫,是早春之花,因此常常给人以温暖舒适的感觉。文人喜爱用这“浪漫”之物来装点自己的理想生活。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以桃林作为他理想国度的背景。他心中的桃是高洁纯净的,是闲逸隐士的追求,这与唐伯虎《桃花庵》所要表达的情感颇为相似。除此之外,桃花在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意蕴,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葬的是桃花,她悲悯桃花飘落的孤苦无依,香消玉殒;刘关张三结义是在桃园,这里的桃则代表了不离不弃的兄弟情深;孔尚任《桃花扇》则歌尽了爱情的脆弱,和逝去之后那深深的哀愁。

2.2民风民俗中“桃”的語言文化现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时,人们习惯把对联写在桃木上,以此制伏百鬼,求得平安。桃被赋予了“消灾避难”的特殊功能。古人还将桃木刻为木剑,佩戴于身,或悬挂在堂前屋檐,用以祛除妖魔。人们还喜欢将桃树种植在屋后,以“镇宅驱鬼”,正如谚语所说,“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古人还将桃木煮汁,制为桃汤,驱赶鬼怪。一些少数民族至今还信奉着桃的这一功能,他们常在诸如婚礼,葬礼,节庆等重要日子里,请桃木以驱鬼辟邪。这种思想在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演变中,逐渐深入到人们的内心。

在民族民间文化中,除了镇鬼辟邪,桃木还具有预兆丰收,促成婚姻,生殖崇拜,长生不老等多个文化意蕴。苗族人认为伏羲和女娲是通过桃李结为夫妻,桃是婚姻的重要工具;他们还有在除夕夜用桃枝煨水泡脚的习俗,据说由此可以增福添寿,消灾灭病。白族人盛传桃生万物,变成人种,是化生生命的必要环节,并相信桃是致孕的决定性因素,这从其“龙母”贞洁怀孕产子的传说中便可看出。而毛南人和土家族人则通过桃祈求生育,通过摘吃桃子跪拜圣母或在婚被中藏桃,希望获得子嗣。

在一些地方民俗中,桃花的名称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形容日常用品,诞生了一系列“桃语言”,如“桃花绶”就指汉代九卿两千石系印的绶带,桃花之色;“桃花米”指红衣未经春去的糙米;“桃花妆”指用胭脂淡抹两腮的一种女子盛装。民间习惯于将色似桃花的事物冠以桃花的名称,由此可见,桃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语言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3宗教神权中“桃”的语言文化现象

在中国文化中,桃最早与神话联系在一起是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其中记载: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邓林即为桃林,据学者张振犁的研究分析,认为夸父一族以桃树为其图腾来崇拜,夸父死后化桃,大有返祖归宗之含义。而桃林乃其精血所化,与其气息相连,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桃林也可看作夸父精神品格的凝化。桃木因此常被誉为神木,常被用来驱邪治鬼祭祀。在黄帝战蚩尤的民间传说中,相传阪泉大战之时,黄帝本不敌蚩尤,后请来天女妭,以桃木为神器,才终将其击败。《左传》中也有“桃弧棘矢,以除其灾”用桃木造弓以避灾祸的记载。endprint

除了桃木作为神木外,桃的果实还被誉为仙果桃,作为一种长寿的代表存在。相传西王母的蟠桃仙果,可使人长生不老,羽化成仙,《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扰的正是蟠桃盛宴。而麻姑献寿,手中托盘拿的也是“仙桃”。这些民间故事的广泛流传使得桃作为“长寿”的文化意蕴深植人们心中。一般市面上的年画,也总是老寿星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托着仙桃。因而我国每当晚辈给家里长辈祝寿时,往往喜欢选择与“桃”相关的礼品,如赠与老人“寿桃”,亦或是画一幅“寿星捧桃”的画,表示希望老人长寿的愿望。此外,不得不提,在神话传说中,仙桃只有品阶高的仙人才有资格享用,这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封建等级思想和皇权至上的内涵。

三、桃文化的价值

3.1食用、药用、使用价值

桃之所以会受到古今之人的推崇倾慕,固然离不开其美丽浪漫的外形,更是决定于其极高的实用价值。鲜桃甘甜多汁,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元素,具有补益气血,养阴生津的功用,可起到补气润肺的保健作用。而桃仁有活血化瘀,润肠通便之效,还可用于闭经、跌打损伤等辅助治疗。桃仁提取物有抗凝血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人的辅助治疗。古籍《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名医别录》中都曾对其药用价值、民间疗法进行过记载。古方“桃红四物汤”、“桃仁承气汤”等滋补药方均以桃仁为主要配方。

3.2观赏、教育、经济价值

桃花品种多样,主要有碧桃,寿星桃,绯桃,千瓣红桃等多个观赏品种,由此促成了一条新的旅游产业链的形成。许多城市大力发展以桃花为中心的文化节日,建造与桃相关的旅游景点如黄山桃花峰,成都龙泉驿。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积极推进观光桃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同时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传承,桃同样具有非凡的教育意义,与其相关的古诗词、戏剧、著作,无一不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结晶。从桃本体孕育出的道德精神更是影响着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形成。桃对于今天的生活依然具有积极的指导和教育意义,纵使其物质性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我们仍需关注它在精神领域的价值。科技的进步将唤起对民族传统与风格的重视,桃文化的教育意义,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应用与推广。

四、桃文化的发展建议

1.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再一次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对于桃而言,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的文化内涵吸引各地政府对其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但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开发,破坏环境的问题。为更好地传承桃文化,发展经济,相关部门应注重旅游开发与环境资源保护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从而谋求更大的经济收入。

2.发展桃文化的文化精神,通过桃文化的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导入点,促進中华传统桃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3.提高科技含量,研发水果保鲜技术,同时发展特色果业,延长产业链,使桃果与桃花一同取得更大的价值体现。

4.破除封建迷信,提高国人的科学文化素质。至今为止,我国多地仍存在对桃的过度崇拜、房前不允许种植桃树以免招致鬼魂、过度迷信桃花会影响姻缘生育的陋习。我们研习桃文化,为传承发扬其中积极有益,利于社会发展的一面,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待,认识到因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存在的文化落后现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而今,通过研究桃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容,分析其于社会变迁中语言文化现象的发展,全面探索其价值,从文学、艺术、宗教、神学、信仰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发现其对于当今社会的借鉴作用,使得古老的桃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而这一切,仍需要政府、社会、学者等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焰安.桃文化概说[J].琼州学院学报,2008,(06):84-85.

[2]孙其昌.桃文化探源[J].春秋,2015,(01):59-60.

[3]谭萍.当代桃文化研究综述[J].赤子(上中旬),2014,(16):106.

[4]张鹏.桃文化与女性及情缘[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6):43-47.

[5]张绪焰.中国桃文化的神话解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2):72-73.

[6]徐茜.桃文化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A].中国花卉协会、东南大学、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花卉协会、东南大学、南京市人民政府:,2007:4.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文化宗教民俗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基于中日语言文化对比对日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文学作品人名背后的语言文化分析
从“国学”看汉语言的软实力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