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诗序对文学理论的贡献
2017-12-21赵倩
赵倩
摘要:我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元曲的出现都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唐代诗序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诗序成为诗歌理论的重要表现载体,在我国唐代诗歌创作兴盛时代,大部分诗歌都是以独特的文学观念作为诗歌理论支撑。可以说唐代诗序是向读者阐述唐代诗歌创作的价值所在,通过追溯唐代诗歌载体的演变,可以从中发现并总结诗歌发展中的经验及教训,为今后诗歌创作发展奠定相应的艺术风貌。
关键词:唐代诗序;文学理论;文学创作;诗歌题材;文学观念
“序”作为一种我国古老的文体,序的产生是通过整理文献、编辑文集进而整理出文集序、赋序的演变过程。通过对我国最早的诗序制作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我国唐代诗序主要是通过散文体对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唐代诗序可以充分体现诗歌的主旨思想,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比如通过对《诗经》的研究,从而产生了《诗大序》、《诗小序》等重要文本,这是我国最早形成的诗歌理论。
一、唐代诗歌的总体风貌以及其中的美学理想
诗歌可以体现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因此,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其独特风格的诗歌美学理想。唐代作为我国诗歌发展鼎盛时代,从诗序中我们可以发现,唐代诗歌创作展现了其诗歌的总体风貌及美学理想。从整个初唐史演变过程来看,从东汉末年到南朝,我国皇权正在不断衰落,经学不振作,在两汉时期所大力弘扬的儒家思想权威正不断衰弱。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文学正在追求个人情性的有感抒发以及对形式美的探索。到了隋唐之后,随着王朝统一的政治形势,众多学者开始追求儒学与文章的复古融合,但由于诗歌创作具有强大的惯性,一时之间不容易轻易转变。唐代诗歌开始追求创作主流倾向的继承及发展,开始在文学理论上进行不断创新,在阐述诗歌理论的同时呼唤对未来诗歌发展的热情。
二、唐代诗歌的历史进程的概括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代延续至今,诗歌创作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从而形成我国独特的诗歌历史。通过对先唐诗序的继承与创新,唐代诗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强的诗史观念。首先在诗序创作方面,唐代诗序开始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诗歌发展规律,比如在初唐、盛唐时期出现较多的是赠别诗序以及宴会诗序,在唐代诗序文体方面运用的是骈文形式。而到了中唐时期,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唐代诗序形式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了诗序散文体,这时期的唐代诗歌已经迈向说理、议论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诗歌散文体趋势。而到了晚唐,这个时期缺少轴心文人,詩歌已逐渐变成比较私人化的抒发灵感的情感表现空间。
三、诗歌创作的新方法
对于唐代诗歌创作鼎盛局面来分析,诗歌创作开始出现新的方法,从而让唐代诗歌盛世得以繁盛发展,丰富多彩的诗歌创造让唐代诗序的表述更加丰富。比如在《伤祝阿王明府并须》诗歌中,骆宾王延续了“物感说”这一概念。骆宾王的诗歌大多有较深的寓意,需要读者仔细品味,这和创作者的感情色彩是离不开的,因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方式与思想感慨相关。唐代诗序又大力主张“赋诗颂义”情感,突出诗歌的颂美功能,这样更能代表诗人们的主流诗学观念。比如《同元使君春陵行有序》中,杜甫则大力主张“比兴体制”来反映民生疾苦。“夫厚人伦,怀旧俗,顾六义之本”是唐代诗歌创作新方法。
四、乐府诗理论形成的新气象
不管是作家阵容亦或是经典作品数量上来看,唐代乐府诗的创作都是中国创作的最高水准,唐代乐府诗集自诞生之日起很多作者就严格遵循“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种创作手法。唐代诗序对我国文学理论具有极大的贡献价值,唐代乐府诗重在强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如此创作手法形成我国唐代特有的诗歌优良艺术传统。乐府诗集在文学创作理论建设方面,拥有很大的诗歌创作成就。比如在《乐府杂诗序》这篇中,采用的骈体诗序体裁将乐府诗的发展历程进行仔细回顾,在肯定了西汉之前对诗歌传颂的意义后,又对南朝的宫体诗歌进行贬低。从《乐府杂诗序》整体上来看,卢照邻比较重视对乐府诗的颂美娱乐功能。到了中唐,很多诗人开始重视现实人生变化以及社会民生发展,以此角度抒写了很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充分发扬了乐府诗集的现实主义精神。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唐代诗序从诗序及诗论的角度分析都成为表述诗歌理论的重要形式。从我国诗歌的衍生发展,可以说唐代将诗歌推入到一个黄金时代,唐代诗歌创作如此繁盛是离不开文学思想转变及时代影响的,因此唐代诗序里所阐述的诗歌理论或价值取向,可以看到诗歌体裁的历史演变。唐代诗序为我国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唐代诗序为我国推进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潘仁炎,吴振华.论唐代诗序对文学理论的贡献[J].江淮论坛,2014,(01):176-181.
[2]潘迎军.唐代诗歌中文学意象的情感意义[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05):66.
[3]宋丽娟.五代人论唐代文学研究[D].郑州大学,2005.
[4]郭迎晖.音乐精神与诗歌意象——再论唐代赏乐诗的创作[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70-73+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