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
2017-12-21郭佳齐
郭佳齐
摘要:《骆驼祥子》中,祥子这一人物具有浓厚悲剧色彩,其悲剧主要是,一个铮铮铁骨的硬汉,在各种努力打拼之下,仍然挫折不断,希望不断破灭,最终沦落成吃喝嫖赌、无情无义、自甘堕落的走兽。祥子的悲剧源于自身愚昧落后的思想,也归咎于混乱不堪的社会环境,两者共同造就了祥子这一底层贫苦人民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骆驼祥子;祥子;悲剧命运
《骆驼祥子》中,祥子向我们展现了来自婚姻和事业方面的、可悲可泣的悲剧命运,而促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各方面原因也是小说极力体现的,本文主要对《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进行思考与解读。
1.祥子的悲剧
1.1婚姻的悲剧
首先,祥子与虎妞的婚姻,始于虎妞假孕的谎言。钱财被盗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委曲求全和那个“红袄虎牙喝他的血,吃他的肉的大黑塔”的虎妞在一起。在这段婚姻中,祥子极其被动,事事听从虎妞,经济能力的低下使其失去男人的尊严,没有家庭地位可言,成为一个十足的懦夫。最终虎妞难产,他的不幸婚姻也完全破灭。
后来,他遇到了自己真正爱的小福子,他喜欢小福子的朴实能干,并且两人同病相怜更让他心生怜爱。可是在小福子表示愿意和他过日子时,他的懦弱让他退缩了,他害怕受到小福子家人的拖累。他的退缩也造成了后来小福子上吊自杀的悲剧,爱人小福子的离去,对祥子来说是致命打击。婚姻和爱情的双双破灭,让他对婚姻的希望彻底破灭,这也是致使他失去追求和灵魂的重要成因。
1.2事业的悲剧
祥子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心想凭借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实现买辆车的梦想。他每天卖力地拉洋车,快跑、省吃俭用;他坚守自己的岗位,勇于承担责任,在让曹先生摔下来后,他羞愧自责,甚至愿意放弃工钱辞职道歉;他坚持自己买车的梦想,哪怕在被北洋军阀抢走第一辆车后,他还是没有放弃买第二辆车的念头。
但是在被国民党特务孙侦探敲诈以及经历虎妞的难产和小福子的死后,他失去了最初的事业心和自尊心,美好的品质被吞噬。祥子在事业上变得自甘堕落,拉客人敷衍了事,故意颠簸别人,恶性抬价,和同行之间也恶意挑衅,还和巡逻顶嘴;赚的钱他全都用来吃喝玩乐,沉迷酒肉,过得如同行尸走兽;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完全不顾礼义廉耻,骗高妈的钱,借曹太太的钱,甚至可以出卖别人的生命。
2.祥子命运悲剧的原因
2.1个人原因
祥子性格懦弱,缺乏思想,这对他的命运悲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方面,祥子保守无知,每天都要在银疔前停车,却从不关注这是干什么的地方,他觉得这与自己无关,所以不愿意去思考它的作用。他总觉得钱要放在自己手里才最安全,思想的保守让他最后被孙侦探抢走了钱。对于自己的婚姻,他更多的是逆来顺受,置身于虎妞的骗局中,却还觉得这样得过且过也行。因而婚姻的悲剧其实与他懦弱保守的性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另一方面,祥子在追求理想上,是盲目愚昧的。他拼命拉车赚钱,却不结合实际情况,目光狭隘,为了赚钱去烽火连天的西郊拉车,最后人财两空。他不理智的冒险,让他原本充满希望的梦想屡屡被打破。但是他总没有理性规划未来,也没以改变命运为最终追求,总是愚昧地求买车,实际上压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
最后,祥子不善交际,在人情社会难免处处受阻。他的生活,全部致力于賺钱买车,却忽视了结交朋友,建立关系网。为了挣钱,他只顾着拉车接活儿,不分老弱,他都要与之竞争。这也导致他落难时,无路可走、没人帮助的凄凉下场。
2.2时代原因
《骆驼祥子》所描述的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战争折磨着人们,社会的动荡不安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暗无天日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制度时期,亿万社会底层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残酷的现实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加速了祥子性格的扭曲,以及从人到“兽”的异化进程。祥子也自然成了兵荒马乱的年代中的悲剧之一,他省吃俭用的劳动成果被抢掠剥夺,他作为社会底层的人格被时代的马蹄践踏,凶险残酷的社会环境将他围困,一步又一步地促成了他悲剧的人生。
同时,这部作品想展现的底层贫苦人民与黑暗旧社会的斗争状态,也在祥子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祥子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悲剧的时代,封建思想统治着人们,军阀混战的局面致使民不聊生的局面,因而,祥子悲剧的命运,也是那个时代所注定的。
3.结语
祥子作为文学史上经典的文学形象之一,其悲剧命运,展现了封建苦难的旧时代中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缩影。从铮铮铁骨的硬汉走向自甘堕落的深渊,祥子奋斗、失落、绝望的一生让人扼腕叹息,祥子这一形象,让我们看到旧社会中底层人们的辛酸、窘困与悲惨,同时对他的悲剧命运进行理性思考。祥子的悲剧折射出时代的悲剧面,让我们在对这个人物可怜、唏嘘的同时,也对作品本身和民族、时代产生巨大的震撼感。
参考文献:
[1]杨莹.浅析骆驼祥子中关于祥子的悲剧[J].大众文艺.2014,(07)
[2]余靖中.对《骆驼祥子》中祥子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4(08)
[3]邱唱.《骆驼祥子》里祥子悲剧命运的三维原因[J].文学教育(上)201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