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终极理想及其根由
2017-12-20董旭午
【摘 要】在我国深化政治、经济改革,全民族都在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如何教,我们的语文教师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成了诸多语文教育人不断探寻的重点。以立精神自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乐于创造、勇于担当、具有博爱情怀的大写的“人”为终极理想的生活化语文教学或可以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关键词】生活化语文教学;立人;生存环境;教育事业;主人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7-0027-03
【作者简介】董旭午,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泰州,225300)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常有人问我,您为什么要搞生活化语文教学?为什么要建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教学生活学学活、学会会学语文,学以致用,终身受益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由了。但是,这还远不是我的终极教育理想……
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终极理想究竟是什么?答案只有两个字:立人。立什么样的人呢?概括地讲,就是立精神自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乐于创造、勇于担当、具有博爱情怀的大写的“人”。哪怕这个人将来就是一介普通公民,也要具备这样的精神、人格和情怀。为什么一定要确立这样的终极理想呢?答案并不复杂,那就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民族文明与富强的特别需要。尤其是在我国深化政治和经济改革,全民族都在努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的今天,这种需要尤为迫切。
这里,我就展开谈谈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树立这种终极理想的根由。这个根由,主要应该有三点。
一、我们的生存环境不够理想,需要勇于担当的人才去切实改善和变革
当前,我们的生存环境不理想,这一点大家都深有同感。那么,到底不理想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不妨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来看看。
1.自然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富裕起来,出现了很多不顾及子孙后代的环境破坏行为——森林被过度砍伐,植被遭破坏,以至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气候异常以及水灾、旱灾等日趋严重;过度放牧和乱捕滥杀野生动物等,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草场退化,甚至沙漠化;等等。
这样的自然环境无疑是需要倍加呵护和不断改善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是离不开一大批以人为本、胸怀天下苍生、厉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素质人才的,是离不开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的。这样一来,健康的真教育,特别是健康的生活化语文教育就成了有效抉择。
2.社会环境。
教育事业不可能在真空里做,而我们生活的环境却不够理想,主要表现为:贫富悬殊,工资低、物价高;权力、行业、职守、良知的金钱化;很多人的信仰缺失、诚信危机、道德失范、良知迷失;等等。因此,大家都特别期待这样的生存环境能够有所改善。我们唯一的选择只能是,积极投入到这样的改进甚至革新的实践中来。然而,要想真的这样做,无疑是需要大批德才兼备、有担当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当然也更需要全民族的觉悟和素质的提升。语文教学天生就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就肩负着教文立人的神圣使命,所以理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时代重任。
二、我们的教育事业自身危机深重,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来扭转局面
当今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之所以危机深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教育规律的背反。任何教育都是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的,而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却自觉不自觉地“只见分数不见人”。一句话,我国当下的中小学教育的很多弊病都是因极端应试化而引发的。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
1.应试和分数的真理化。
我们不妨就从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几个维度来考察一下。
从学校维度来看,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仍在继续追求高考升学率,尽管有少数学校不甘心这样下去,但只不过是在“戴着镣铐跳舞”。极端应试教育使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陷入了一场灾难。
从学生维度来看,在这种一切靠分数和升学率说话的环境里,学生整日只为了分数去学习、拼争。学生的主动追求知识、探究真理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被消磨掉了。而应试技能训练,更是摧残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这样的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等会造成怎样的危害,不言而喻。
从教师维度来看,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长期满足于拿着基本考辅资料來应付各种考练,比较普遍地缺少一种文化精神和一种自觉的教育理想和追求,缺乏对社会文明、时代进步、民族富强的高品位的理想与信念,更缺乏对学生一辈子健康成长和发展负责任的意识。
从家长的维度来看,大多数家长都把孩子考上好大学当作家庭的唯一重心,这种“望子成龙”的观念让学生和学校都“压力山大”。高中学校如果升学率不高,就会面临优秀生源干涸,造成办学经费短缺、教师待遇陡降,甚至关门大吉的危局。所以,很多学校都不惜一切追求升学率,搞极端应试教育。同时,这些也逐渐成了压在学生身上的负担。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期绩效、评优晋级等统统直接等同于分数;学生的心灵、人格、品质,甚至成长、发展、未来等也统统直接等同于分数。这样的中学教育现状,显然与社会文明、时代进步、民族富强等时代需要是格格不入的,是亟须做更为深入、彻底的改革的。
2.生命和人格的漠视化。
所谓的生命和人格的漠视化,即指当今的中小学教育一切向分数和升学率看齐,严重漠视师生的生命成长与人格发育。在这样的中小学教育环境(尤其是高中)中,学校和教师把学生仅仅看成了分数,分高者皆优,分低者俱差。学生中的高分者自认为高人一等,不屑与那些成绩差的“坏孩子”交往;低分者则自惭形秽,底气不足,不敢抬头做人。学生的身体和心灵发育到底是否真的健康,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是不大过问的。这样一来,就是想让学生的人格发育不被漠视,恐怕也很难做到了。endprint
3.金钱和物质放大化。
所谓的金钱和物质的放大化,指现在的中小学校(尤其是发达地区)过于注重金钱利益和硬件攀比。有教育专家就感慨:现在的教育过于喧嚣、豪华和物质化。学校毕竟是育人的神圣之地,不宜过分地追求奢华,大搞特搞形象工程。特别值得我们反思的是,硬件是一流了,环境是豪华了,但在培育学生“俭以养德”上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有人说:“孩子的心灵就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道德;播下道德的种子,就会收获命运。”而这个引导他播种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光荣而神圣的人民教师。但丁讲:“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无法弥补道德的空白。”教育人尤其要明白这一点。教育的根本目标应该是用知识守护人性、孕育德性,促进个体存在的完满,开启个体人生的尊严与幸福。我们的教育太沉溺于“应试力”的机械训练了,太注重金钱和物质的作用了,严重忽视对学生心灵世界的涵养。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学了那么多知识和应试技能之后,不仅没有得到心灵的富足,反而造成精神和信念的虚无。这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人深刻反思的。这种不理想的教育现实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它正呼唤着大批高素质、勇担当的人才来奉献心血和智慧,进而扭转局面。对此,语文教学责无旁贷,而走生活化语文教学之路则会更有力量、更富实效。
三、我们的主人意识严重缺乏,需要唤醒全民来转变这种危机
面对这样严峻的生存环境、这种严重的教育危机,我们最需要的无疑应该是众多勇于担当、锐意变革,终身为国家和民族更加民主、自由、文明、富强和美好而竭诚奉献的主人式人才。而残酷的现实是,我们最缺乏的就是这种主人意识。为了扭转主人意识、道德良知、担当情怀、创造品格等日益迷失的局面,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特别需要一大批具有主人意识、道德良知、担当情怀、创造品格等素养的人才,特别需要全民族的整体素质都有一个较大提升。只有满足了这样的时代需要,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好局面。而能够在学生心灵里播撒这种主人意识的种子的事业就是教育,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生活化语文教学就是时刻以这样的大任为己任。
为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就不能不用心思考: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教书的,不管我们情愿还是不情愿。我们的学生也都是熏染于这样的环境里的,不管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语文学科蕴含着极为富饶的人文资源——是开发人文精神的富矿,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扪心自问:我们都是教语文学科的,我们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们能只满足于让学生考高分数吗?学生没有了独立精神、自主人格和主人意识,即使考了高分数,将来又会做些什么呢?这对社会和民族的未来又能有什么益处呢?我们能仅仅满足于自己每天如何讲完课批作业、讲评考试卷子吗?作为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他们是否该选择发育崇高的精神、人格、良知和使命呢?是否该早些为变革现实做好精神、人格、良知和使命等方面的准备呢?显然大家又都该作出积极、肯定的选择。
那么,我们就不能不作最后的考量了:我们到底该怎样教语文才会实现好我们的终极教育理想呢?才能不辜负社会、时代和民族赋予我们的伟大而神圣的使命呢?
答曰:走生活化语文教学之路应该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何以见得呢?
首先,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返璞归真地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联系生活情理,充分调动师生的生活积累,活教学生深品透悟文章何以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缘由,就是要把打开语文世界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学通悟透,学出乐趣和智慧,进而学会和会学,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行家里手。这样一来,学生必然会为自己能够读懂文章“门道”而生趣,进而树立起学好用好語文的信心。
其次,学生学会了、会学了,拥有了兴趣、智慧和信心了,自然也就容易做到很有兴趣地去自主、自觉地学习和历练了,甚至会达到乐此不疲的程度。果能如此,学生也就真的能够时时处处满眼满心都是语文了,也就容易做到一辈子就像过日子一样地学习语文了。这样一来,一个有着良好的自主、自觉学习和做事习惯的人也就站起来了,一个灵魂站立、自主担当、自觉奉献的灵魂也就发育成功了。
再次,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点,生活化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特色就是每一堂课的教学都与“生活”相互融通,“生活”真正成了学生学好语文的资源和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无法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时刻关注、思辨、感悟这教室之外的大千世界,时刻与社会、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一天天自主发育“立人”的因子,进而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这个人具有主人意识、担当精神、健全人格、阳光心态、创造品质等,对社会文明、时代进步、民族富强十分有益。
为此,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明辨:语文教育绝不是整天做卷子,更不是把课文当卷子教,把日子都做成卷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把真心都交给圣洁的人民教育事业,并用良知、信念和脊梁支撑起民族的未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