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例失败的咨询案例谈起
2017-12-19白玉叶
白玉叶
〔摘要〕小学阶段的儿童心理问题是可以被发现、被干预、被矫治的,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应关注孩子内心需求,争取各方面帮助,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同伴交往;沙盘游戏;咨询个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4-0052-03
我国成年人口中,有心理疾病的有1000多万人,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已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和咨询,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重要一环。
我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筹建起来后,我们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宣传:填写调查问卷,在宣传栏内张贴咨询室资料,利用校园广播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一段时间下来,陆续有学生及家长前来咨询。作为咨询室教师,我以极大的热情对待咨询工作,想给前来咨询的学生尽可能多的帮助。然而,最早的两个咨询案例却令我自责之余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案例一,孟某,11岁,四年级某班学生。2016年11月初,他的父母找到我,要求给孩子做咨询,因为孩子厌学情绪非常严重,不愿上学。
我向家长详细询问了孩子的情况:开学不久,孩子总说胸口闷,喘不过气,有时严重起来憋得脸通红。带孩子去很多医院检查,均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在中医学院开了药回来。在家里休息了两个星期后,父母看孩子一切正常,便准备再去打工。但孩子不愿去上学,家长一旦逼着他上学,他就哭闹不休,嚷着胸闷难受。
我请孟某前来咨询室,综合孩子所述,我了解到:孩子父母在浙江打工,平时奶奶在家里照顾他;朋友很少,最喜欢在家里看电视;生病期间,妈妈在家里照顾他,满足他的一切需求;自上学期始,成绩直线下降,受到老师批评;班主任很严厉。孟某自述:不是不想上学,是不能上。早上醒来躺在床上,就感到胸闷难受,根本起不来,只有躺着才舒服些。
针对孟某的问题,我请家长协助,对孩子不能予取予求,多和孩子沟通,告诉他父母打工的无奈和必要。又向班主任了解情况,想请他关注这个孩子,多给他一些关爱,并鼓励同学们与他交往。可问题就出在这儿,这位班主任是全校有名的严厉。我话没说完,他就道:“什么厌学?他要是不想上以后就都不要来了!”也不知这位班主任是怎么和孩子说的,这孩子再也没说不上学了。
我的第一个咨询案例就这样糊里糊涂结束了。
案例二,陈某,12岁,五年级学生,是我任教班级的学生。该生性格内向,語数成绩均为班级倒数,被同学孤立,经常受班主任批评和同学欺侮。其父母经营一个早点摊子,有一个3岁的弟弟。
一次上完课,有学生跑来告状:“陈某吐吐沫在我桌上!”“我没有!”陈某立即反驳,僵着脑袋,脸通红。我想了想,把他带到咨询室,向他询问具体情况,问了半天,他只说了句:“他们都欺负我!”然后就开始哭,在咨询室三十分钟的时间里,他哭了十六分钟,而且是嚎啕大哭。
我开始留意这个孩子。期中检测过后的一天早晨,我正在班里上课,陈某来到班级。他的走路姿势引起了我的注意:不是正常地一步一步走,而是两条腿顺着地拖,身体左右摇晃,眼神直愣。我发觉不对劲,请他到教室外询问。他言语有些混乱,说父母不让他上学了,考这么差。他们出去玩不管我,还打我。“我讨厌小弟弟,我恨不得拿把刀把他杀掉!”最后这句话说出时,那眼里射出来的光让我感到心惊,真的是愤恨的目光。
我意识到是他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忙打电话给他的父亲,想请他们夫妻一起到学校来,就孩子的问题沟通一下。他的父亲推三阻四,就是不愿到学校来。我想让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告诉了他孩子的异常,还有那句话。谁知晚上孩子回到家,被他的父亲狠狠一推,撞到电脑桌上,磕掉了半颗门牙……
我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是我对问题考虑不全面,高估了其父亲的素质,导致了孩子的无妄之灾。正如孩子自己说的:“牙齿虽然能补,可再也不是原来那颗牙了。”这一切原本可以避免,我为什么要把那句话说出来?
在自责的同时,我也在思考:小学生的心理咨询应该怎么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指出,要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诚然,取得家长的支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有着莫大的帮助。然而,就这两个案例而言,家长们的帮助微乎其微,甚至起着反作用。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该做些什么?
一、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耐心倾听
小学阶段的儿童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们的需求不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多地需要精神层面的满足。如案例一中的孟某,作为留守儿童,究其厌学的根本原因是与父母较少的情感交流使他感到内心的孤单和失落,和奶奶也无法沟通与交流情感,没有归属感,自然希望父母多多陪伴他,为了挽留父母不再外出打工,便一直嚷着胸闷。所以我建议其母亲留下来照顾陪伴他。后来的随访也表明孩子在往积极的方向发展。
对于有情感诉求的孩子,心理咨询老师应该耐心倾听,以朋友式的交谈令孩子放下戒备心理,尊重孩子的体验,关注孩子的言行,理解他们的苦恼,最重要的一点:为他们保密。有时候,哪怕一句话不说,只是陪着孩子,在孩子哭时递给他纸巾,也是倾听。
二、取得家长的支持协助,坦诚沟通
有研究表明,家庭功能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个体早期社会化来说,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因此,我们的工作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在家长会上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让家长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孩子遇到挫折、困难时,不包办、不代替、不责备、不斥骂,而应多鼓励,培养孩子自信心和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与家长多做沟通,采用约见、随访、电话访问等方式,了解孩子情况,共同关注孩子成长。endprint
案例二中陈某的母亲后来来到了咨询室,她向我讲述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认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表示不再一味追求孩子的考试分数。我也给她布置了一项作业:每天发现孩子的某项优点。可以是简单的一件事,比如带小弟弟玩耍;可以是简单的一句话,比如对你说谢谢。鼓励她积极关注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三、鼓励同伴交往
童年期的同伴交往具有重要意义: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同伴交往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了让学生能與同龄伙伴交往,在交往中获得愉悦体验,要努力为孩子创造建立适宜伙伴关系的条件,积极地予以协助和引导。
在咨询活动中,对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的儿童采用沙盘游戏治疗是极为安全和有效的。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其特点是在医患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沙盘意象,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灵性与自性化的)发展。
“沙盘游戏”的名称包含了三个“关键词”:“沙”“盘”和“游戏”。首先,儿童喜欢沙,似乎是对沙具有某种出乎天性的情感。几乎所有的小学校园里都有“玩沙地”和“玩水池”,同样是一种沙的游戏。两个盘子,一个盛沙,一个盛水。卡尔夫改造后的沙盘,两个都加上沙子,但其中一个用做“干沙游戏”,另外一个则可以加水进去,被称作“湿沙游戏”。湿的沙盘更容易玩出搭建城堡、挖洞建桥等游戏效果。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中包含着天性的恢复和阻碍,于是,也就能在游戏中得到疗愈的条件和机会。
对案例二中的陈某采用这样的沙盘游戏效果极为显著。我和他约定:请5个同学和他一起玩,但那5个同学事先并不知道我们是有意安排的。开始他们还有些排斥陈某,所摆的器具与陈某的有一定距离。随着玩的次数增多,孩子们接触次数增多,陈某性格中诚恳、憨厚的特点逐渐被他们认识到,接纳也就水到渠成了。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总之,作为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不仅在专业理论上要有过硬的知识,在咨询工作中还要取得学校、家长、同事、学生的协同帮助,对待前来咨询的学生,要做到耐心、尊重、关注和帮助,更要考虑到家长的素质和接受能力,沟通时讲究方式方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做出自己的努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东县店埠学区中心学校,合肥,231600)
编辑/王 桢 终校/丁 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