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感知生命
2017-12-19陈丽丽
陈丽丽
〔摘要〕生命是希望,是美好的存在,更是心心念念的传承!生命教育不应当只是出现在生死抉择的当口,而是应该与青少年心灵成长伴行;不应该只是传授预定的生命教义,还应当回答青少年成长历程中遇到的每一个心灵困惑!我们给了孩子生命,更要努力唤醒孩子的生命意识,让生命得到尊重、珍视,让生命倍受关注、呵护。为人父母,也许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触摸生命,和孩子一起探寻生命的意义,和孩子一起创造生命的美好。
〔关键词〕生命教育;青少年;家族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4-0075-03
生命教育不应当只是出现在生死抉择的当口,而是应该与青少年心灵成长伴行;不应该只是传授预定的生命教义,还应当回答青少年成长历程中遇到的每一个心灵困惑——与每一位为人父母、为人师者共勉!
午后,明媚的春光穿越玻璃,温暖着我勤劳码字的双手;抬头仰望远处的高楼,想象自由落体,感受随心起伏的呼吸,我深信这样的存在是最美的选择!
生命之所以可人,大多因为它是鲜活的存在吧。婆婆常说:“给你带孩子一点不累,看着他们一天一个变化,开心都来不及;倒是照顾老人,见一天少一天,心累。”人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惟一载体。所以,我们只要存在,努力存在,便能遇见彩虹!
然而,我们的身边总少不了心寒。2003年11月25日清晨6时40分左右,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14)班陈枫(化名)跳楼自杀,当场死亡。2004年4月13日晚上约9点40分,绍兴中学高一学生童某独自从寝室中离开。四月江南的深夜应该还很冷,他在黑暗的高高的天台上徘徊了几个小时。清晨,人们发现了躺在地上的他。从这一天到4月25日,不到两周的时间内,浙江绍兴市的柯桥中学、轻纺城高级中学、鲁迅中学的3名高一学生相继坠楼自杀。2005年3月2日,北京94中的高一女生尚某和父母大吵一架,次日凌晨这位16岁的花季少女从自家所在的8层楼道窗户跳下,随风而逝……选择遥远的例子只是为了减少触动。据统计,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国人第五大主要死因,15 岁至 35 岁人群死亡的第一大原因。青少年人群和女性人群是自杀的主要群体。尤其令专家震惊和关注的是,近两年,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据上海一项对超过2500名中学生的调查显示,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自杀未遂者达到31.7%,但绝大多数的父母对此一无所知,数据同时显示,有24.39%的孩子曾有过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曾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数达到了15.23%。
世界上对生命的最大蔑视,对生命的最大摧残,莫过于杀戮生命。发生上述一幕幕的悲剧,原因是多样的,但对生命的无知与轻视是一切外因之果,又是悲剧发生的根本之因。曾经,我无法理解自杀,好死不如赖活着,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后来,工作受委屈了、恋爱受挫了、孤立无助时,我常一个人偷偷地躲在卫生间哭,哭着哭着,真觉得生无可恋;如今,有了孩子,才切身感受到什么叫“身体发膚,受之父母”!
生命是希望,是美好的存在,更是心心念念的传承。我们给了孩子生命,更要努力唤醒孩子的生命意识,让生命得到尊重、珍视,让生命倍受关注、呵护。
一、 和孩子一起触摸生命
生活中,处处存在生命的气息,我们的回忆、当下及未来,无处不及对生命本源的探索:为什么树会掉叶子呢?“我都六岁了,怎么吃进的饭还没有满到脖子呢?”桥为什么把它的根种在水里?“妈妈,如果你死了,我打电话给你,你一定要接”这是对生命多么稚气纯真的触摸。
女儿幼儿班带回些种子,要求种在泥土里并记录成长历程。23个月的儿子满是好奇,于是便有了如下的十万个“什么”:
“妈妈,这是什么?”
“是种子呀。”
“什么种子?”
“豇豆种子。”
“什么豇豆种子?”
“可以种的豇豆种子。”
“什么可以种?”
“生的种子。”
“什么生的?”
“有生命的呀。”
“什么有生命?”
“就是活着的。”
“什么活着的?”
“啊——这个问题好难啊,我们跟着姐姐一起找答案好吗?”
接下去的日子里,他总是屁颠屁颠地陪着姐姐在露台铲土、播种、浇水,一起感受种子破土而出的惊喜,描绘小苗的成长过程,直到开花结果,女儿亲手摘下细长的豇豆时说:“妈妈,我真舍不得吃掉它,这是我的宝贝!”这才是孩子眼里的生命:种子的能量、小苗的脆弱、花儿的鲜美、果实的喜悦以及收种的轮回。
无需太多的言语,生命的气息渗透在各种陪伴里:当孩子进入叛逆期,自我意识疯狂作怪,可以尝试陪他一起回忆喝奶时的猛劲、咿呀学步时的勇敢、社交时的退缩和努力、第一次的荣耀和受挫……他会看到自我这个生命体的强大和需要呵护,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
在这里,我们要做的只是感受生命,感受她的神奇、变幻、多样。无论是小草的脆弱还是松柏的刚强,都让我们看到生命!
二、 和孩子一起探寻生命的意义
说到生命的价值,乔布斯的一生应该是被很多人认同的吧:用iMac颠覆了电脑,用Pixar颠覆了电影,用iPod颠覆了音乐,用iPhone颠覆了手机。但这只是别人的生命,顶多是一段励志故事,不是“我”的意义!
很认同乔布斯说的一段话:“很多时候,尽管生命依然在进行新陈代谢,但我们并没有活着,或者说并没有真正活着。只是在死亡刹那,或经过死亡体验后,我们才开始有了真正的生命。”
多年前优质课评比,遇到一位老教师,衣着朴素却谈吐风趣,餐桌上逗得大家开怀大笑,连下午要赛课的老师也一解忧愁。他说自己以前生性内敛,是一头兢兢业业的老黄牛,虽然加班加点,但因自我包装能力不强一直有点怀才不遇,直到五年前妻子得了肺癌,历经努力抢救回来后,自己就彻底换了一个人,明白了,放开了,快乐了!endprint
只有真正体验过死亡,才能明白生命所赋予的意义。因此,有了非常多的类似《大腕》中的葬礼的死亡教育,其实孩子的生活中也是经常遇见的。
女儿到花鸟市场买了五条小金鱼,就开始和弟弟各種捣腾:一会儿卖鱼,一会儿让鱼跳水,一会儿带鱼旅行……没过几天,有一条鱼浮在了水面。“妈妈,它是怎么了?”“嗯,死了吧。”“那要怎样才能活过来?”“活不过来了,死了就只能说再见了。”“哇——”女儿开始大哭以及各种情绪。直到很久后,我们开始讨论该给小鱼找一个新家并和它说再见。女儿说:“让它回到小河里吧,就我们幼儿园门口那条小河,这样每天我经过小木桥都能和它打招呼。”这是女儿继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之后第一次真实体验生命离开带来的伤痛,也多少明白了些生命存在的意义:自那之后再也没有任性搅拌过鱼群。
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生命意义的体验当然不仅在死亡。
我是个体育无能,却很喜欢看体育赛事。学校运动会也总乐于去操场当裁判,如果方便必定带上孩子,除了感受生命在无边的操场奔放的感觉,更多是为了邂逅生命之美:百米赛道上,运动员冲过终点线的呐喊;800米赛道上,我们一起为因摔了一跤而落下一圈仍继续坚持的同学倒数;跨栏项目,一跨一个倒,终于到了终点,才发觉皮破血流……女儿曾问:“妈妈,大姐姐不疼吗?”“应该疼吧,你看她坐地上看伤口时都皱眉了。”“可是疼的话,就跑不了啦!”“是呀,好矛盾哦,她是怎么做到的呢?”就这样,我想她大多会慢慢明白,相比较于某些东西,疼痛不算什么。
生命的本真需要褪去所有的浮华,无关乎功名利禄,大多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在人、自然、社会中探寻,试着在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弱势群体,乃至关心人类的危机中体验,从心底珍爱与尊重生命。
三、 和孩子一起创造生命的美好
生命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相信。我们要努力传递给孩子生命美好的信念。
曾看到一档节目,大概就是母亲化装成老去的样子,看看子女看到后的反应,目的是激发孩子的感恩之情,增进亲子关系。
不容否认,父母的衰老会让人心生怜爱。但是当我看到节目中母亲的妆容后,却感觉有种道不出的“残忍”:让孩子突然面对几十年后白发苍苍的老妈;生命的美好直到衰老才被察觉;为人母的意义竟需这般讨取。
生命在任何时候都该是一件值得欣赏的艺术品。哪怕有一天我衰老了,可是历经岁月的洗礼,沉淀开心、喜悦、惊讶、无奈,我变得成熟、豁达,有着自己的小坚持,对生活依旧充满热情,而不仅仅是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太婆。我要让我的孩子们在老去的岁月里看到的依然是生命之光!
当然,面对活蹦乱跳的孩子,罗曼·罗兰的话应该更适切:“生命是一张弓,那弓弦是梦想。”梦想每个孩子都有,我们无须主观给予,要做的也只是陪伴和支持。
公主梦真是每个女孩都少不了的童年幻想,家里从芭比到叶罗丽,各种玩偶、道具触目皆是,女儿依旧央求:“妈妈,我好想有一件苗苗那样的冰雪女王的礼服……要不,这样吧,我跳绳一次跳一百个你就给我买?”我微笑同意,接下去的一个星期里,女儿幼儿班一回家就练上一百个。拿到快递时迫不及待地要求自己拆开、穿上,美美地转上三圈说:“妈妈,你真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我真是太感谢你了!”“这跟我没什么关系哦,是你自己跳来的呀?”“是的,亲爱的老妈,听说幼儿园要跳绳比赛了,我又要有奖品啦。”这就是孩子的梦想——妈妈陪我读一个故事、尝尝费列罗、去一次游乐场——这也往往是让生活变得无比美好的原动力,是你和我都能陪孩子一起创造的生命的美好!
(作者单位:浙江金华第一中学,金华,321015)
编辑/丁 尧 终校/王 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