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来源三疣梭子蟹池塘养殖的生长比较
2017-12-18黄经献赵炳然孙祥山张传涛隽云昌
黄经献,赵炳然,孙祥山,张传涛,隽云昌,张 彬
(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下营增殖实验站,山东 昌邑 261312;2.潍坊市水产研究所,山东 潍坊261041; 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41 )
不同来源三疣梭子蟹池塘养殖的生长比较
黄经献1,赵炳然1,孙祥山1,张传涛1,隽云昌2,张 彬3
(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下营增殖实验站,山东 昌邑 261312;2.潍坊市水产研究所,山东 潍坊261041; 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41 )
2014和2015年,将试验池塘分隔成2000 m2的单个池塘,分别养殖3种来源的三疣梭子蟹:自然海域捕获的越冬蟹经室内暂养(称越冬种群)、首次放流的Ⅱ期幼蟹(增殖种群)和自然海区第一批抱卵蟹繁殖的Ⅱ期幼蟹(自繁种群),研究了同生态条件下池塘养殖梭子蟹的存活和生长,为评估莱州湾海域三疣梭子蟹放流效果提供参考。2014年越冬、增殖和自繁3个种群幼蟹的放养时间依次间隔20 d,以3个种群梭子蟹作为类轴,分别以全甲宽及体质量为x、y轴进行二维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步养殖10 d、20 d时,可以直观区分出3个种群梭子蟹;同步养殖30 d,参照全甲宽和体质量指标,只能区分自繁种群与越冬种群;同步养殖40 d,自繁和增殖种群全甲宽和体质量指标逐步接近越冬种群,无法对3个种群进行有效区分。自繁种群的成活率极显著高于增殖种群(P<0.01)。2015年,增殖和自繁两个种群同规格同步养殖15、30、45 d和60 d时,自繁种群平均全甲宽和平均体质量高于增殖种群,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能以全甲宽和体质量指标鉴别种群,自繁种群的成活率亦极显著高于增殖种群(P<0.01)。本研究结果为梭子蟹增殖放流效果评价提供了参考。
三疣梭子蟹;不同种群;同生态;养殖对比;效果评估
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是我国海水养殖和增殖的重要蟹类之一[1]。自20世纪80年代三疣梭子蟹育苗成功后,山东省逐步开展了三疣梭子蟹的增殖放流活动,特别是 2005年山东省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以来,渤海莱州湾海域三疣梭子蟹放流规模逐年扩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放流规模扩大,准确评价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的效果,改进放流策略,避免无效果增殖放流现象的发生,提高增殖放流效率具有重要意义[2],而建立形态学性状间的关系是渔业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行资源评估、种群分析和遗传育种选育等工作的基础[3]。标志—放流—回捕技术是直接反映增殖效果的主要途径之一,合理有效的标志技术在回捕研究中可以准确获得放流种群信息[4-8]。研究表明,体外标志法、体内标志法、生物遥测法等几种标志方法广泛应用在鱼类增殖放流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甲壳类一生中要多次蜕皮,限制了传统标志方法在增殖放流工作中的应用。国外曾使用穿体带标、T-bar锚标等方法对不同种类的蟹类和不同体节进行标志,随着技术进步,广泛用于大规模鱼类增殖放流的体内标志金属标、荧光标等也逐步应用于蓝蟹(Callinectessapidus)、雪蟹(Chinopecetesopilio)、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等蟹类,但是应用范围也局限于室内大规格苗种的短期研究工作[9-14]。国内科研人员采用切侧棘法、扎孔法、穿体标法、金属标、荧光标、剪附肢等方法对大规格(Ⅲ期以上)三疣梭子蟹进行室内标志养殖[15-17],但是,用这些方法评估放流效果还存在诸多困难。
笔者多年在莱州湾从事梭子蟹亲体收购、越冬、工厂化繁育、增殖放流、跟踪调查及社会调查等工作发现,在莱州湾海域捕捞季节回捕的梭子蟹主要来源于上年越冬成活种群(以下简称越冬种群)、当年增殖放流种群(以下简称增殖种群)及当年自然海区第一批繁育并达到商品规格的种群(以下简称自繁种群)。基于此,2014—2015年,开展了不同种群梭子蟹池塘模拟养殖对比试验,以摸清各种群同生态条件下生长情况,鉴别当年自然海区回捕的梭子蟹的种群,进而对莱州湾海域三疣梭子蟹放流效果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同生态条件养殖池塘的构建
采用围网、檩条、钢丝等材料将养殖试验池塘分成9个面积相等的围隔,每个围隔2000 m2,同一种群重复3个围隔。养殖池塘进排水系统完善,按照涨落潮时间进排水模拟自然海区环境。
1.1.2 不同种群梭子蟹的收集工作
越冬种群:收购渔民用地笼网和流网捕获的自然海域越冬种群,室内暂养后挑选附肢健全、活力好的个体进行池塘养殖。
增殖种群:第一批在莱州湾放流的梭子蟹长至Ⅱ期幼蟹后进行池塘养殖。
自繁种群:收购当年自然海区第一批抱卵蟹作亲本,放在池塘内架设的孵化网箱中,投喂沙蚕、贝肉等,培育成熟并排放幼体,给幼体投喂天然生物饵料为主,辅助投喂轮虫,待幼体发育至Ⅱ期幼蟹计数后,撤去孵化网箱进入池塘养殖。
1.2 方法
1.2.1 放苗时间
本试验目的为池塘模拟各种群梭子蟹生长,严格按照各种群梭子蟹实际出苗时间从事收集、放苗、养殖管理等,其中,越冬种群、增殖种群和自繁种群分别在4月底至5月初、5月中旬至6月中上旬和6月中上旬放养。
1.2.2 养殖密度
本试验重点研究不同阶段各种群梭子蟹生长比较,为防止养殖过程中因密度过大影响摄食和生长,严格控制各种群梭子蟹的养殖密度。结合养殖生产实践经验,Ⅱ期梭子蟹幼蟹放养密度控制在3只/m2以下,达到越冬种群规格密度控制在1只/m2以下时,梭子蟹能够正常蜕皮生长。鉴于此,试验设计增殖种群和自繁种群每个池塘围隔放养Ⅱ期幼蟹5000只(2.5只/m2),养殖池塘分别标记为1#、2#、3#和7#、8#、9#,越冬种群每个池塘围隔放养500只(0.25只/m2),养殖池塘标记为4#、5#、6#,确保3个种群蟹养殖不同阶段生长对比更加科学合理。
1.2.3 养殖管理
一是加强水质管理,按照涨落潮时间进水和排水。养殖前期, 10~15 d换水1次,每次换水约10%,夏季高温季节, 1~2 d换水1次,每次换水约30%,养殖后期,5~7 d换水1次,每次换水约10%,换水量与换水时间应根据天气、水温等环境因素而灵活掌握,确保各种群梭子蟹正常脱壳。二是合理投喂饵料,自繁种群幼体发育阶段以池塘生物饵料为主,适量投喂鲜活轮虫、卤虫(Artemia)幼体,自繁和增殖两个种群养殖前期适量投喂卤虫成虫,中后期投喂鱼浆、蓝蛤、鱼块等;越冬种群以蓝蛤、鱼块为主。根据不同种群梭子蟹规格及饵料需求合理投喂饵料,确保梭子蟹生长营养需求。三是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尤其是夏季高温季节,15~20 d结合换水工作使用二氧化氯、碘等消毒剂类药物对水质进行消毒处理,养殖全程以EM菌、底质改良剂等生物制剂控制养殖生态环境以预防疾病发生。
1.2.4 测量与数据处理
取样用数显游标卡尺测量了同步养殖10、20、30、40 d(2014年)和15、30、45、60 d(2015年)时梭子蟹的全甲宽(精确至0.01 mm)和体质量(精确至0.01 g)生物学指标。
利用Excel 2010对两年试验获得的全甲宽和体质量等形态数据进行平均数运算、分别以全甲宽和体质量为x、y轴制作散点图等,以重合度作为对各个种群梭子蟹进行有效区分的依据。利用SPSS 15.0软件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板块重点对自繁种群和增殖种群生长及成活率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4年试验结果分析
2.1.1 3个梭子蟹种群的生长
在越冬种群(全甲宽30.10~120.25 mm,体质量1.20~98.13 g)、增殖种群(全甲宽0.60~0.75 mm,体质量0.03~0.04 g)、自繁种群(全甲宽0.65~0.80 mm,体质量0.03~0.04 g)的放苗时间分别为4月28日、5月17日和6月6日,依次间隔20 d,以3个种群梭子蟹作为类轴,分别以全甲宽及体质量(表1、表2)作为x、y轴进行二维图相关分析(图1~图4)。由图1、图2可见,在同步养殖10、20 d时,能够明显区分出3个种群梭子蟹。由图3可见,同步养殖30 d时,增殖种群中生长速度快的个体与越冬种群生长速度慢的个体、自繁种群生长速度快的个体与增殖种群中生长速度慢的个体全甲宽及体质量生物学指标接近,此时已经无法进行有效区分;自繁种群与越冬种群还能通过全甲宽、体质量等表型特征进行有效区分。由图4可见,同步养殖40 d后,越冬种群全甲宽较同步养殖30 d时变化幅度不大,处于育肥增加质量阶段,而增殖和自繁种群仍然处于快速频繁脱壳生长阶段,大小逐步接近越冬种群,此时以全甲宽和体质量指标无法有效区分3个种群。
表1 2014年各种群梭子蟹全甲宽测量统计 mm
表2 2014年各种群梭子蟹体质量测量统计 g
图1 2014年养殖10 d各种群蟹全甲宽、体质量散点图
图2 2014年养殖20 d各种群蟹全甲宽、体质量散点图
图3 2014年养殖30 d各种群蟹全甲宽、体质量散点图
图4 2014年养殖40 d各种群蟹全甲宽、体质量散点图
2.1.2 两个种群梭子蟹的养殖成活率
因增殖和自繁两个种群梭子蟹均从Ⅱ期幼蟹开始池塘养殖,通过养殖成活率对比可判定不同苗种培育方式的优劣,对增殖放流苗种培育方法提供依据。自繁种群的养殖成活率明显高于增殖种群,差异极显著(P<0.01)(表3)。
表3 2014年各种群梭子蟹养殖成活率统计
2.2 2015年试验结果分析
2.2.1 两个种群梭子蟹的生长
增殖种群和自繁种群养殖时间分别为6月7日和6月8日 (同规格同步养殖),在养殖15、30、45、60 d的测量结果表明,自繁种群梭子蟹的平均全甲宽和平均体质量均高于增殖种群,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表4、表5)。同步养殖15、30 d时,自繁种群中部分个体表现出一定的生长速度优势(图5、图6);同步养殖45、60 d时,2个种群梭子蟹生长趋于同步(图7、图8)。因此,当2个种群梭子蟹同规格、同步养殖时,不能以全甲宽和体质量指标鉴别种群。
表4 2015年各种群梭子蟹全甲宽测量统计 mm
表5 2015年各种群梭子蟹体质量测量统计 g
图5 2015年养殖15 d各种群蟹全甲宽、体质量散点图
图6 2015年养殖30 d各种群蟹全甲宽、体质量散点图
图7 2015年养殖45 d各种群蟹全甲宽、体质量散点图
图8 2015年养殖60 d各种群蟹全甲宽、体质量散点图
2.2.2 两个种群梭子蟹的养殖成活率
受到莱州湾近岸水质不稳定、高温天气等不可预见因素影响,本年度两个种群梭子蟹养殖平均成活率较去年明显下降,但试验结果表明,自繁种群平均成活率仍然明显高于增殖种群,差异极显著(P<0.01)(表6)。由此推断,当大规模增殖放流时间与自然海区繁育的第一批苗种出现的时间接近时,两个种群梭子蟹最终成活率虽然有差异,但是生长速度并无显著差异(P>0.05),对放流后回捕的梭子蟹无法通过全甲宽和体质量指标鉴别种群。
表6 2015年各种群梭子蟹的养殖成活率统计
3 讨 论
3.1 试验结论对评估增殖放流效果的参考价值
陈永桥[15]研究了切侧棘法、扎孔法和穿体标法等几种方法对Ⅲ期到Ⅵ期的梭子蟹幼蟹的标志效果,发现切侧棘法和扎孔法操作简单,但经过 1~2次蜕壳后标志消失;穿体标法可用于梭子蟹标志,但梭子蟹死亡率较高。黄经献等[16]研究了金属标和荧光标室内梭子蟹标志效果,室内同步养殖50 d后,荧光标对Ⅶ期以上的梭子蟹标志效果较好,荧光标志保持率为38.64%。高保全等[17]采用注射可视嵌入性荧光、剪附肢两种方法标记不同期别的三疣梭子蟹,荧光嵌入标记梭子蟹经过两次蜕壳,识别率在80%以上,3次脱壳后识别率较低。剪附肢方法适合Ⅶ期以上大规格幼蟹标志,标志识别率较高。上述标志方法主要应用于室内小规模试验和家系的选育研究领域,标志规格较大,对放流的Ⅱ期蟹苗不适用。
戴爱云等[18]研究表明,梭子蟹的产量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主要看当年冬季的气温以及梭子蟹汛期时的风向,认为 1965—1974年南排河口近十年来梭子蟹逐年年产量与1—4月份平均气温的曲线比较吻合。李增[19]以2010—2013年山东半岛南部三疣梭子蟹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放流前的本底资源调查、放流后资源增加量调查、开捕前的相对资源调查以及秋季渔业动态调查,对山东半岛南部海区三疣梭子蟹各阶段的资源量、群体比例、生物学特征、回捕的产量、产值、效益、回捕率以及投入产出比等进行了初步评价。张明亮等[20]利用EwE软件构建的ECOPATH模型估算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的生态容量,对增殖放流有一定指导作用。上述几种评估梭子蟹放流效果均建立在对增殖放流水域开展连续跟踪回捕调查的基础上,租船费用支出较大,评估成本较高,种群鉴别也存在较大难度。
梭子蟹生长伴随着不断脱壳,限制了常规标志方法,也很难在大规模增殖放流中运用。本试验通过室外池塘模拟自然环境,在确定当年自然海区抱卵蟹出现时间、增殖放流时间的前提下,探索了不同种群梭子蟹同生态条件下生长及进行种群鉴别的最佳时间。当年获得的池塘养殖数据,尤其是2014年获得的池塘养殖试验数据为莱州湾海区回捕梭子蟹种群鉴别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莱州湾海区出现抱卵蟹的时间集中在5月中下旬,按照正常发育规律,到6月底才能达到Ⅱ期幼蟹规格,因此,只要大规模增殖放流工作集中在5月中下旬完成,池塘养殖获得的梭子蟹生长数据就可以作为跟踪鉴别回捕梭子蟹种群的依据,进而科学评价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增殖放流效果。虽然该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但是在目前针对梭子蟹放流效果评估理论体系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也是一种创新性的探索,对莱州湾及其他海域梭子蟹放流效果评估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今后还应继续加强梭子蟹放流效果评估方法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3.2 自繁种群在资源恢复中的重要性
目前,培育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梭子蟹等苗种的主要方式有工厂化和池塘育苗两种,工厂化育苗成本较高,而池塘育苗的成本低,产量高,苗种体质强,经济效益高[21-27]。两年的试验数据表明,自然环境下繁育的梭子蟹苗种的养殖成活率明显高于室内人工培育并用于增殖放流的苗种,此研究结论为今后增殖放流苗种培育方式指明了方向。在开展梭子蟹大规模增殖放流的同时,应重点加强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保护梭子蟹产卵场,增加产卵种群数量,提高梭子蟹自然资源的补充量,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1] 董金和,陈恩友,袁晓初,等.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3[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91-93.
[2] Liao I C, Su M S, Leao E M. Status of research in stock enhancement and sea ranching[J]. 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2003,13(2):151-163.
[3] 徐海龙,刘杨,谷德贤,等.渤海湾4种蟹类形态性状关系及对体质量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4,33(3):142-146.
[4] Bartley D M, Bell J D. Restocking stock enhancement and sea ranching:arenas of progress[J]. Rev Fish Sci,2008,16(1/3):357-365.
[5] Bell J D,Leber K M, Blankenship H L, et al. A new era for restocking, stock enhancement and sea ranching of coastal fisheries resources[J]. Rev Fish Sci, 2008,16(1/3):1-9.
[6] Bell J D, Bartley D M, Lorenzen K, et al. Restocking and stock enhancement of coastal fisheries potential problems and progress [J].Fisheries Research,2006,80(1):1-8.
[7] BlaxterJ H S. The enhancement of marine fish stocks[J]. Adv Mar Biol, 2000(38):1-54.
[8] Drawbridge M A, Kent D B. The assessment of marine stock enhancement in Southern California:a case study involving the white sea bass[J]. 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 Symposium, 1995(15):568-569.
[9] Grey G W. Tags for marking king crabs[J]. Progressive Fish-Culturist,1965,27(4):221-227.
[10] Taylor D M,Marshall G W,O′Keefe P G. Shell hardening in snow crabs,Chionoecetesopilio,tagged in soft-shelled condition[J].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Fisheries Management,1989,9(4):504-508.
[11] Fitz H C, Wiegart R G. Local population dynamics of estuarine blue crabs:abundance, recruitment and loss[J]. Mar Ecol Prog Ser,1992,87(1):23-40.
[12] Bailey R F J, Dufour R. Field use of an injected ferromagnetic tag on the snow crab (Chionoeceteropilio) [J]. J Cons Int Explor Mer,1987,43(3):237-244.
[13] Le V L, Vu N U, Susanto A. Evaluation of the use of microwire tags in juvenile crabs[G]// Proc 5th Asian Fisheries Forum,Fisheries and Food Security beyond the Year 2000, Chiang Mai,Thailand, 1998:82.
[14] Davis J L D,Young-Williams A C,Hines A H, et al. Comparing two types of internal tags in juvenile blue crabs [J]. Fisheries Research,2004,67(3):265-274.
[15] 陈永桥. 三疣梭子蟹稚蟹标志方法的探讨[J].水产科学,1991,10(1):26-28.
[16] 黄经献,赵炳然,邓光修,等.三疣梭子蟹标志及室内养殖技术探索[J].齐鲁渔业,2011,28(8):11-12.
[17] 高保全,刘萍,李健,等.三疣梭子蟹的两种标记技术[J].渔业研究进展,2013,34(6):87-93.
[18] 戴爱云,冯钟琪,宋玉枝. 三疣梭子蟹渔业生物学的初步调查[J].动物学杂志,1977(2):30-33.
[19] 李增.山东半岛南部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效果评价[D]. 烟台:烟台大学,2014.
[20] 张明亮,冷悦山,吕振波,等.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生态容量估算[J].海洋渔业,2013,35(3):303-308.
[21] 金中文,戴海平,蔡志立. 地膜池塘三疣梭子蟹育苗试验[J].福建水产,2010,12(4):35-38.
[22] 戴海平,袁思平,蔡惠风,等.梭子蟹育苗才女虫的危害及防治[J].中国水产, 2008(8):61-63.
[23] 倪建忠,杨正兵,顾建峰.三疣梭子蟹土池育苗高效技术[J].中国水产,2006(11):50-51.
[24] 李晓东,金送笛,刘胥,等.河蟹生态育苗中几种常见生物对其溞状幼体的影响[J].水产科学,2000, 19(3):2-4.
[25] 张树林,李晓东,刘青.利氏才女虫幼虫对轮虫和河蟹溞状幼体的影响[J].水产科学, 2001, 21(1):14-16.
[26] 张树林,李晓东,毕向东.利氏才女虫幼体发育的研究[J].四川动物, 2009, 28(6):801-809.
[27] 赵艳红,刘胥,祁峰,等. 对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池中桡足类控制的初步研究[J].水产科学, 2012, 31(3):165-168.
GrowthComparisoninDifferentPopulationsofSwimmingCrab(Portunustrituberculatus)inaSameCulturePond
HUANG Jingxian1,ZHAO Bingran1,SUN Xiangshan1,ZHANG Chuantao1,JUAN Yunchang2,ZHANG Bin3
( 1.Xiaying Enhancement and Experiment St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Weifang 261312,China; 2.Weifang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Weifang 261401, China;3.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Beijing 100141, China )
The growth of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swimming crabPortunustrituberculatuscollected from stocking-enhancement, self reproduction and overwintering populations was studied in a same culture pond in 2014 and 2015 by two-dimensional graph. The 2014 result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the crab were distinguished obviously by total carapace width and body weight after 10 d and 20 d in the same culture pond. The self reproduction and overwintering populations were only distinguished by total carapace width and body weight after 30 d culture. The three populations were not distinguished by total carapace width and body weight in 40 d. The self reproduction population had very significantly higher survival rate than the stocking-enhancement did(P<0.01). There was higher total carapace width and body weight in the self reproduction population than that in the stocking-enhancement after 15 d, 30 d, 45 d, and 60 d in the same culture pond in 2015,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showing no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opulations by total carapace width and body weight. However, there was very significantly higher survival rate in the self reproduction population than that in the stocking-enhancement population(P<0.01).The findings will be benefit to evaluation of swimming crab.
swimming crab (Portunustrituberculatus); different population; same ecology; growth comparison; evaluation
10.16378/j.cnki.1003-1111.2017.01.011
S968.25
A
1003-1111(2017)01-0066-06
2016-02-16;
2016-04-18.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级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4A07XK09).
黄经献(1980—),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甲壳类良种繁育及增养殖技术.E-mail:13793647026@163.com.通讯作者:赵炳然(1962—),男,研究员;研究方向:海洋经济物种良种繁育及增养殖技术. E-mail:Bran68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