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2017-12-16梁德东马景惠
梁德东 马景惠
摘要: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课程教学的主、客体的角度进行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构建完善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能力;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9-0100-03
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知识、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研究生课程教学不仅是传承知识和拓宽基础的需要,也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
一、课程教学对于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掌握学科前沿。研究生是要培养掌握某一领域基础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本科阶段的课程学习,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刚开始,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深入,对于相关研究的了解尚处起步阶段,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教学即是不可或缺的“第一层”环节。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是在本科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面和深化专业知识要点,了解学科发展和专业理论前沿动态,使研究生能够在系统掌握本学科知识和总结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培养创新意识。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是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一种研究性教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在教授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融入更多的理论反思和批判意识。要求研究生更加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不再是理论知识的简单接受和吸收,需要更多的参与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研究生课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明确了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培养研究生运用理论知识去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了研究生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课程教学中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也锻炼了研究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所必须的创新意识。
(三)学习科研方法。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除了要具有科研和创新意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方法。研究生除了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外,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学习基本科研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本专业方法论课程的讲授,使研究生在进行科研思维训练的同时,对本专业的科研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培训,为研究生深入探究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方法。同时,研究生课程教学对文献阅读、文献综述、论文写作方法等研究生从事科研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存在局限性。一方面,由于我国以二级学科设置学位授权点,绝大多数高校都是按照二级学科进行课程设置,有些甚至按照研究方向进行课程设置。致使研究生的课程过于专业化,知识面过窄,培养的研究生缺乏通用性的知识结构,眼界不够开阔。另一方面,研究生课程缺乏必要的层级性。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甚至一些专业课程,在内容上与本科课程重复,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因而无法体现出研究生教育应有的高深层级性。研究生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缺乏前沿理论等问题的存在,也不利于研究生准确把握本学科的最新科研动态、準确发现科研切入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落后。首先,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本科生课程的教学方法存在雷同的现象,仍然以传授共性的知识为主,未能体现研究生课程教学对知识的研究性和探索性讲授这一本质要求。其次,随着研究生类别和课程类别的增加,部分任课教师仍然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逐渐凸显,尤其是在学科前沿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过多的纯课程讲授的形式已不能满足研究生学习和教学既定目标的需求。再次,现有的教学方法没有完全体现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讲授,使研究生完全处于被灌输知识的被动地位,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不利于激发其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利于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管理不严格。一是部分学科和专业的课程体系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没有以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为出发点进行课程体系的结构调整,而以教师的科研兴趣、主观意愿而定,或是为了照顾老师的工作量而开设,存在着“因人设课”的情况。二是相对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存在弱化的倾向。部分研究生教师对课程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不愿在课程教学上投入过多精力。研究生教师事务性工作多,也致使研究生教学安排随意性大,上课时间过于灵活,调课、停课现象较多。三是缺乏必要教学反馈机制,难以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效果进行有效监督和科学评价,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三、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构建
从课程教学的主体、客体角度出发,改革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各环节,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质量保障与评价,建立完善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对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主体
1.研究生教师。研究生教师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实施主体,作为教学这种“双边”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要提高对课程教学的认识。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关乎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岗前培训、会议交流等途径加强研究生教师对课程教学的重视,并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研究生课程教学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传授性教学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教学方式转变。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通过采用案例、研讨、启发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研究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质疑,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再次,要引领学科前沿。科研前沿是某一学科在科学研究中最具有学术研究活力的地方,更是学者研究的焦点。研究生教师能否在课程教学中引领学科前沿,对于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和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至关重要。endprint
2.研究生。作为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对象,研究生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其参与课程教学是否主动以及参与课程教学的程度直接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效果。首先,制定个性化的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差异化的研究生个人综合能力,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绝不是规模化的培养,而应是依据个人的综合能力而进行的个性化培养。研究生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个人学习兴趣、科研方向的课程进行学习,提高了研究生参加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其次,积极与研究生课程教师互动。任何教学方法都需要学生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研究生在课堂上积极进行学术交流、讨论,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课堂下完成查阅文献、论文写作等作业,进行科研训练。再次,积极进行教学反馈。作为实施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对象,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效果具有更加直接的了解。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有效意见反馈,对于改进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客体
1.优化课程设置。首先,设立学科通开课。按一级学科设置本学科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课程,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面,完善了研究生的学科知识结构,为研究生今后顺利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其次,增设方法论课程。根据学科特点,开设方法论课程,为研究生系统讲授科研的知识和方法,能够使研究生拓宽科研思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建设跨学科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学科领域间的交叉融合愈发明显。整合校内优势教学资源,建设交叉学科的课程,对研究生进行交叉学科知识的熏陶,有利于进一步开拓研究生的科研视野。
2.提升课程内容。首先,增加学术前沿知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深度。研究生课程增加必要的学术前沿动态,可以引导研究生关注科研热点,促使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逐步提升。其次,增强国际化程度。借鉴国外一流大学优势学科的教学内容,引进先进的课程理念,聘请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深厚学术背景的国外教授授课,使研究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内容,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国际学术视野。再次,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在重视原版外文教材引进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发符合培养需要和高校学科特色的新教材。教材建设是促进教师立足于本学科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师生互动和共同科研的重要手段,高水平自编教材对于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完善教学手段。首先,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在校内资源共享的教学信息化平台,为不同学科的研究生提供跨学科的课程学习机会,避免课程重复建设造成的教学资源浪费。其次,加强在线课程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在线课程的建设与使用,有助于研究生灵活选择个人课程学习时间,合理安排课程学习和科研活动,对于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再次,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作为课程教学信息化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利用信息化的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研究生课程信息化建设能否落到实处,影响着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课程教学的质量保障与评价
1.校内层面。一方面学校要加强科学引领和顶层设计,建立规范化、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管理体制,完善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机制。成立研究生教学督导组,设立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和评价。另一方面,要突出学院在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方面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院在专业课程的选择、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教材的选用、任课教师的选任等方面的审查和考核作用。
2.校外层面。由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也要符合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一方面,吸收行業、企业的专家参与研究生课程教学、专业实践等具体的培养过程,建立与行业、企业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推动研究生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机构参与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通过社会用人单位提供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信息,不断对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调整,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