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良好作息习惯的培养策略
2017-12-13夏小芸
文 夏小芸
浅析幼儿良好作息习惯的培养策略
文 夏小芸
教育学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要让幼儿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好的作息习惯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幼儿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幼儿期是人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作息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在幼儿期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一、幼儿作息习惯现状及成因
通过对我园幼儿的调查发现,园内58.6%的孩子不能很好地遵守作息时间,没有时间观念,迟到现象频出。经访谈、调查,其原因有:有的孩子晚上看电视、玩游戏,不能控制玩耍的时间;有的孩子跟着家长玩到晚上10点还没有睡觉,早上起不来;有的孩子跟着家长睡懒觉;有些家长只重视养成孩子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不注意养成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或是在培养孩子良好作息习惯时缺乏坚持性和连续性;也有一些家长只顾忙自己的事情,对孩子什么时候起床、睡觉,不注意也不关心。这样就导致许多孩子形成了不良的作息习惯,进而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
二、培养良好作息习惯的几点策略
(一)时间观念的养成是幼儿良好作息习惯形成的前提
良好的时间观念是幼儿形成良好作息、生活习惯的前提。幼儿时间观念是指幼儿在感知、理解时间的基础上,懂得守时、惜时,合理地安排时间以及养成做事不拖拉的良好习惯。
1.引导幼儿认识时间
时间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幼儿对时间的认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首先让孩子对时间有个基本认识,了解时间会流逝,过去的时间是不能回来的。正常而言,3~4岁的孩子应该知道白天、黑夜、早上、晚上;4~5岁的小孩应该分得清昨天、今天和明天;5~6岁的小孩应该知道具体几点钟。虽然3岁的幼儿已经有了时间概念,但幼儿并不理解时间的真正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游戏时要尽量多使用具体的事例标示时间。其次,可以逐步教孩子认识时钟,让他们对每天的时间有个大概的认识。家长在跟孩子一起做游戏或玩耍的时候,可以一次约定一个时间段,这样可以让他们逐步认识到1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情,10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情,1个小时可以做些什么事情。久而久之,孩子们就能逐渐学会珍惜时间。
2.将时间的观念渗透于一日生活中,让幼儿感知时间
良好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指对时间的认知,还有对时间的感知。在3岁以前,幼儿几乎都是“活在当下”,对于时间的流逝没什么感觉。他们对时间的知觉,主要依靠本身的“生物时钟”。3岁开始,幼儿的时间概念渐渐形成,言谈中也会越来越多地使用与时间有关的字眼。此阶段幼儿的时间知觉是以与事件的联系为主的,包括周边环境或大自然的变化,如日夜和季节的变化,以及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如吃饭、睡觉、上幼儿园等,都是幼儿知觉时间概念变化的主要指征。尤其是生活作息,在他们对时间的理解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长在家可以为孩子制定家庭作息时间表,确定科学健康的时间安排,让孩子懂得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对每天的作息规律有初步的了解。做到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幼儿园,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绘制在园一日活动时间表,标注从入园、活动、上课、游戏、午餐、午睡到离园的具体时间,将抽象的时间概念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让孩子感知时间。
3.帮助幼儿把握和管理时间
重视幼儿良好时间观念的养成,目的不仅在于单纯地让幼儿认知时间,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对时间的把握和对时间合理的分配,引导他们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生活习惯,培养他们守时、节时的好习惯。孩子对时间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们就可以逐渐培养孩子在时间上的规则意识。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和孩子约定做一件事的时间,比如看电视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先决定看多长时间,定好闹钟,自己当裁判,决定开始和结束。让他自己监督自己,如果超过时间家长再进行督促。规定用多长时间穿衣、刷牙、洗脸、吃饭等等,让孩子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好习惯,不拖延,不磨蹭。当孩子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让孩子认真去做,还要让孩子自己预计完成这件事情需要的时间,让他们知道每个人的时间都是自己的,当自己的事情认真完成后,剩下的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自行安排。
幼儿期是人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作息习惯、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和家庭应引导孩子认识、感知时间的概念,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学会把握和管理时间,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给孩子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家园协作、步调一致、持之以恒;家长注重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改变与孩子的交流方式等,逐步养成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
幼儿;作息习惯;培养策略
在幼儿园,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帮助幼儿把握时间,如:为了养成孩子按时到园的良好习惯,可以开展幼儿自己记录到园时间的活动。幼儿在记录到园时间的过程中,既明确了应该何时入园,加强了到园的时间观念,又可以对时间等进行各种统计,强化孩子的时间意识。
(二)注重父母的榜样作用,坚持作息习惯的持之以恒
南斯特娜夫人说过:“幼儿一切良好习惯的形成,完全靠父母的榜样。”幼儿模仿力强,常常无意识地模仿身边人的言行,在家庭中父母要保证自身具有良好的作息常规去影响孩子的作息习惯,给孩子做好榜样。使孩子在言传身教中受到良好影响,让孩子的良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
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可见要养成任何一种习惯都必须持之以恒,按一定的要求坚持去做,从而使这种行为逐步形成条件反射。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习惯培养计划,父母及其他家人要形成一致性,互相配合,经常提醒、督促孩子。切不可母亲这样说,父亲那样说,让孩子无所适从;同时,家长要有坚持性,相信只要不断地引导孩子,一定可以使孩子养成好习惯。也不能以“特殊情况”为理由,随便打乱规定的作息时间。比如,规定孩子8点半上床睡觉,因为孩子要玩游戏或有好看的电视节目,就同意孩子玩过之后或看完电视节目以后再去睡;本来规定孩子7点起床,因为家长有事情或孩子赖床就让孩子晚起床;本来每天都要上幼儿园,因为天气不好等原因,就允许孩子不去幼儿园等等,这样孩子就很难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三)父母改变与孩子的交流方式促进孩子自主养成良好作息习惯
父母在培养孩子各种习惯和能力的时候,往往会以“都是为了你好”为理由,经常使用命令的口气和简单粗暴的行为对待孩子。虽说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需要督促和控制,但家长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难免会招致孩子的愤懑和敌意。早上叫孩子起床是件困难的事,孩子对妈妈早上打扰他睡觉很反感,如果弄个闹钟叫醒孩子效果会好得多。妈妈送个漂亮的小闹钟给孩子,告诉他:宝宝不喜欢别人吵醒他,但现在宝宝可以自己叫醒自己了。孩子会很感兴趣地设置闹钟,确定时间,第二天闹钟响起,孩子自己起床了。其中的奥秘是孩子变被动为主动,闹钟唤起了孩子的时间意识和自制力。
很多孩子缺乏时间观念,难以控制时间。当被催促时,他会从容不迫,常常是以有意“慢点”来抵制家长的“快点”,孩子看起来慢慢吞吞无效率,实际上是他们用此来反对别人强加给他们的时间表。因此没有必要催促孩子快点,而应该把时间的限度告诉他,留给他能行动守时的准备时间。例如,用“还有10分钟就要出门去幼儿园了”“电影8点开演,现在7点半了”等简明的语句表示时间限度,并告诉孩子希望他能守时。
对待孩子,父母应该抛弃只发号施令的传统教育模式,关心子女的内心活动,建立科学温馨的亲子关系,方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习惯能力的培养。
孩子的作息习惯其实就是学习和生活的规矩。良好作息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孩子个人反复的实践,同时需要家长和老师不断督促和引导,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将养成教育变为孩子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周宗奎.儿童的社会技能[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