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辩证发展

2017-12-12赵亚军

戏剧之家 2017年22期
关键词:历史经验

赵亚军

【摘 要】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发展经历了从多元性共存到一元性主导,再到多元性发展的辩证整合过程,理清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辩证发展,需要在明确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科学内涵上总结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文化观;辩证整合;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2-0171-02

一、对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界定

中国共产党文化观是中国革命实践和建设的产物,它是随着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发展形成的,服务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最终完成中国共产党文化体系和话语的重建,实现中国共产党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的双重目标。

中国共产党文化观是中国共产党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关于文化、关于政党、关于人与自然、关于人与社会等问题的学说。从性质来分析,它是具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并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理论,具有很强政治性的政党文化,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从内容上来讲,中国共产党文化涵盖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从服务于政党发展需求的导向出发,用政党权利来指引文化的发展。

从发展过程来讲,中国共产党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和发展形式,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利用和改造呈现出不同的倾向性,文化的发展始终在发展、徘徊和发展的过程中缓慢前进,这就需要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文化借鉴与文化吸收间的辩证关系。它既是一个自为的过程,又是一个自觉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其发展和运用需要遵循文化生成和运行的根本规律和基本原则。同时,中国共产党文化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吸收其他文化有价值的成分,壮大其合理性和合法性。再者,中国共产党文化基于每一种文化“文化悖论”的存在,也需要进行自我系统和内容的更新。从发展结果来看,经过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国共产党文化观呈现出在一元下多元共同发展、从文化接纳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觉的特点。

二、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辩证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辩证发展,这三个阶段分别以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呈现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文化从多元向一元转换,又从一元文化转向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多元文化向一元文化转换。这个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二阶段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是完全从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发展需要的。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国社会文化发展是外来文化、政党文化和传统文化并存的混乱局面。1940 年,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首次完整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发展理论,其明确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一元文化理论完成了主体性构建并具有了完整的政策形态。毛泽东、瞿秋白和革命根据地有关文化教育的文件均明确了文化教育是阶级斗争的武器,苏维埃的文化教育是阶级的教育,核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灌输。抗日战争时期,文化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的文化观得到明确而系统的阐述。 “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 “革命的思想斗争和艺术斗争,必须服从于政治的斗争。”[2]等要求成为革命队伍的共识。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创立了具有中国革命理论和实践特征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从内容和形式上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形成了具有政党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为之后中国共产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曾经把整风和生产比喻为车之两轮。他说:“整风是前进的精神基础,生产是前进的物质基础,我们党学会整风和生产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因此,没有整风和生产这两个环子,革命的车轮就不能向前推进,党就不能前进了!”[3]此项活动的重点开展对象就是知识分子和青年群体,从鼓励到强制,逐步进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再教育,同时,通过对文艺作品的批判,在文学领域也建立了无产阶级文化的绝对领导,文化观点问题均被严重认为是阶级斗争的问题,最后,发展到了政治力量强行介入文化发展,中国共产党文化观呈现出缓慢而复杂,甚至扭曲的文化发展局面,严重伤害了知识分子的感情,具有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文化取代了其他一切性质的文化。

在中国共产党一元文化地位的确立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朝着极“左”的方向发展,过分强调文化的階级性和党性,过于突出文化为政治服务以及与政治的密切联系,从而忽视了文化自身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

(二)一元文化转向多元文化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同时,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实现转移。基于此,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也突破了过去一味服从政治工作的框架,更大程度上给予文化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与任务》的讲话中指出,“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4]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性形态,是文化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存在的现实土壤。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视野,明确指出: “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5]中国共产党开始重新审视政治与文化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了主旋律与多样化的问题,注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在不否定马克思主义主流思想价值的前提下,提倡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文化产品,注重特色文化产业链的形成,中国文化出现了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多样化文化格局最终形成,主要表现为主导文化、雅文化、大众文化、微文化的共同发展。

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先后提出了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命题,提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完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并向文化强国迈进。

三、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制度选择和理论选择,更是一种文化选择。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和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全国加紧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建设工作,通过整风运动、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以及文艺宣传工作的开展,迅速确立起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地位。但是,在试图固化马克思主义地位的同时,也限制了其他文化思想的存在,造成了中国文化领域的扭曲局面。

虽然在十年探索时期,曾经短暂出现了“双百、二为”方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文化领域的尴尬现象,表明我党开始重新审视意识形态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在量与度之间开始寻找一个平衡点。但是,后期高度集中的意识形态斗争带来的是阶级斗争扩大化下无产阶级文化的高度政治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文化始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出发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开始了文化的自我探索,开创了文化发展的新局面。由此观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解和运用,直接影响到其文化观。因此,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发展,必须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防止教条主义倾向,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发展,同时,用中国共产党文化观来充实马克思主义。

(二)必须正确处理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全部沿袭“文化为无产阶级服务,文化为工农兵服务”的思路,文化完全成为政治的附属物,以此打破了文化多元化和自主化发展的自身规律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巩固和完善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宣传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同时,在政治高压政策下,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忽视文化发展的传承性,突出政治挂帅和阶级斗争,使得文化领域的极“左”思潮发展到极致,文化几乎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文化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历届中国共产党人,对政治和文化的辩证关系進行了重新审视和分析,重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提出了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治国理念。因此,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合理界定直接关系着政治和文化的良性发展。

(三)以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为主。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随着革命和建设任务的不同,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和政策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文化离开了政党的支持,文化发展失去政策支持和存在土壤。党的历史发展证明,文化政策与工作重心转移衔接有序,文化发展就会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文化政策与工作重心转移衔接无序,必然会带来文化发展的灾难。

中国共产党文化经历了由分到合、再由合到分的辩证发展过程,在制度选择的前提下,文化选择和整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这样一种完全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辩证发展,中国就不可能真正走向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

[2]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6.

[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56.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5-256.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猜你喜欢

历史经验
新疆“三反”运动的历史经验
俄罗斯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理论价值浅析
借鉴历史经验 加强作风建设
中国共产党统一全党思想的历史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