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45例
2017-12-12
郑州市中医院医务科, 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医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45例
张惠
郑州市中医院医务科, 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观察加味少腹逐瘀汤联合经痛消方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经痛消方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加味少腹逐瘀汤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凝血因子、低切黏度、高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少腹逐瘀汤联合经痛消方治疗寒凝血瘀型PD患者疗效较好,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血液流变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加味少腹逐瘀汤;经痛消方;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多见于年轻女性,除痉挛性疼痛外,多伴有头晕、腹泻、乏力、腰腿痛等,盆腔多无器质性病变[1]。中医将PD分为寒凝血瘀型、肾气亏损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蕴结型、气血虚弱型,其中寒凝血瘀型较为常见,指经期产后,肆食寒凉生冷,或感受寒邪,寒邪客于冲任,与血搏结,致气滞血凝,冲任不畅,血瘀胞宫,不通则痛,发为痛经,治宜活血化瘀、温经止痛[2]。研究发现[3],少腹逐瘀汤治疗PD,可改善患者症状,减少PD复发。笔者选取寒凝血瘀型PD患者90例,观察加味少腹逐瘀汤联合经痛消方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我院寒凝血瘀型PD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年龄16~28岁,平均(22.32±2.17)岁;病程1~8d ,平均(4.21±1.46)d;痛经程度:轻度6例,中度26例,重度13例。观察组年龄16~29岁,平均(22.89±2.52)岁;病程1~9 d,平均(4.95±1.74)d;痛经程度:轻度7例,中度26例,重度12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妇产科学》中PD诊断标准[4];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寒凝血瘀型PD辨证标准[5];两组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疾病;继发性痛经;治疗依从性差。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予以经痛消方治疗,方药:熟地黄10 g,白芍12 g,当归10 g,川芎6 g,桂枝10 g,制乳香6 g,制延胡索6 g,制没药6 g,制香附10 g,生蒲黄10 g,酒五灵脂6 g,川牛膝15 g,枳壳10 g,炙甘草3 g。上药以水煎服,取汁300 mL,早晚分服,1剂/d。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加味少腹逐瘀汤治疗,方药:细辛3 g,干姜6 g,小茴香6 g,肉桂6 g,白芷10 g,当归10 g,九香虫10 g,没药10 g,五灵脂(炒)10 g,川芎10 g,土鳖虫10 g,延胡索15 g,赤芍15 g,生蒲黄15 g(包煎)。恶心呕吐者加吴茱萸6 g,半夏15 g;冷痛甚者加炮姜6 g,艾叶炭10 g,乌药10 g;月经量少、色瘀黯者加牛膝15 g,莪术10 g;腰膝酸软者加杜仲15 g,桑寄生15 g;手足不温者加制附子6 g。水煎之,取汁200 mL,早晚分服,1剂/d。两组均于月经前7 d开始服用,至月经第3 d停止服用,每疗程为1个月经周期,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采用VAS评分评估治疗前后两组疼痛程度[6];观察治疗前后加测的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凝血因子、低切黏度、高切黏度。
1.5 疗效判定[7]治愈:疼痛症状消失,持续3个月经周期无复发;好转:疼痛消失或减轻,维持时间≤3个月经周期;未愈:疼痛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93.33%,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凝血因子、低切黏度、高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VAS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ΔP<0.05。
时间组别例数血细胞比容/% 血浆黏度/η/mPa·s-1低切黏度/η/mPa·s-1高切黏度/η/mPa·s-1治疗前对照组4542.03±0.971.49±0.1911.37±0.595.49±0.63观察组4542.14±1.051.53±0.2211.58±0.615.58±0.65治疗后对照组4541.28±0.95*1.43±0.17*10.43±0.47* 4.95±0.37*观察组4540.57±0.84Δ*1.35±0.14Δ* 9.85±0.34Δ*4.20±0.26Δ*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ΔP<0.05。
3 讨论
PD主要由经期子宫内膜释放过量前列腺素,导致子宫痉挛性收缩,从而引起疼痛[8]。研究指出[9],催产素及血管加压素可引起PD。西医多采用布洛芬、双氯芬酸、吲哚美辛等治疗,疗效欠佳,易复发。
寒凝血瘀型PD中医症候为小腹绞痛拒按,或冷痛,得热痛减,形寒肢冷,经行色黯、量少、有血块,舌质淡,脉沉紧。其病机为久居湿地,或感受寒邪,血为寒凝,气行不畅,行经时气血下注冲任,气血壅滞,不通则痛,发为痛经,治宜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经痛消方有化瘀止痛、温经活血之功效,方中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可活血养血、调经止痛;制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生蒲黄、酒五灵脂可活血、化瘀、止痛;桂枝可温经通脉;制香附、枳壳可行气活血;川牛膝可逐瘀通经;炙甘草可调和诸药。邱莉[10]研究发现,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PD,可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疼痛。少腹逐瘀汤方中细辛可祛寒止痛;干姜可散寒通脉;小茴香可理气和胃、散寒止痛;肉桂可温经通脉、散寒止痛;白芷可祛风止痛;当归可活血补血;九香虫可温中壮阳、理气止痛;没药可散瘀定痛;五灵脂可活血散瘀;川芎可活血散瘀、祛风止痛;土鳖虫可破血逐瘀;延胡索可理气止痛;赤芍可活血祛瘀;生蒲黄可化瘀、止血,全方有活血通经、散寒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11],白芷具有抗炎、止痛、解痉的作用;当归、川芎能扩张血管,提高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黏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加味少腹逐瘀汤联合经痛消方治疗寒凝血瘀型PD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疼痛。治疗前寒凝血瘀型P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提示血液流动性较低,存在血瘀现象。治疗后观察组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凝血因子、低切黏度、高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加味少腹逐瘀汤联合经痛消方治疗寒凝血瘀型PD患者,可改善血液流变学。
综上所述,加味少腹逐瘀汤联合经痛消方治疗寒凝血瘀型PD患者疗效较好,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血液流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罗霄,胡幼平,吴尧,等.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随机对照试验的腧穴运用特点的文献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120-123.
[2]孙润洁,田亮,朱博雯,等.温通针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1):23-26.
[3]马春梅.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6,31(10):1600-1602.
[4]谢幸,苟文丽,林仲秋.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62-363.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63-266.
[6]杨海霞,韩丽,杜静静,等.地佐辛穴位注射超前镇痛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9):3216-3218.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4.
[8]李翠娥,胡秀学,黄波.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温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4):1581-1583.
[9]赵伟国,李运景,李雪芹.红花黄色素、阿魏酸对痛经模型大鼠催产素受体及加压素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5,28(2):151-154.
[10]邱莉.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对血PGE2和PGF2α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0):2194-2196.
[11]冯玥,朱振娜,胡金芳,等.元胡止痛滴丸对痛经模型镇痛作用的配伍合理性和比较优势研究[J].药物评价研究,2017,40(7):917-921.
张惠(198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中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妇科方向。E-mail:Zhhn911@163.com
R271.11+3
A
1007-8517(2017)22-0112-02
2017-10-13 编辑:张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