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17-12-11王笑峰
王笑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必须在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唤起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呢?现在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1.营造和谐氛围,诱发创新欲望
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师生关系和谐,会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正所谓“乐其师,听其言,效其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心理学方面来说,要培养小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积极地展开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自由、开放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能主动参与,勇敢质疑,对自己的见解敢于坚持,敢于在老师、同学间讨论,建立自主、激励的学习氛围。所以,在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应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使自己变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听众、合作者、指导者,充当学生的合作伙伴。学会微笑,赏识学生,激励成功,把教师的爱心、微笑和信任带入课堂,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创造力一定能得到充分发挥。
2.引导自主探究,搭建创新平台
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自己主动探究,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并能想方设法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现行的数学教材内容大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图表、对话等多种形式呈现。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认真研读教材,钻研教法,挖掘蕴含在教材中可供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和素材,探究性问题应匠心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思维的空间,搭建一个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主发现、创新学习的活动平台。
例如,在学习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进行切、拼、旋转等一系列操作,设计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边操作边围绕问题进行研究。问题①:能不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问题②:把拼成后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进行比较,你发现什么?这时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生1: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高相等;生2: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相等;生3: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从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πr2h。这样教学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让学生深入探究,发挥创造潜能,共同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究,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有效构建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留足时间空间,提供创新机会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在这个过程中想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一蹴而就更是不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必须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发现和创新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圆锥体积”这课时,课前让学生自学,了解圆锥的体积是通过做哪些实验得出的。课堂上留出时间,充分放手让学生探究:第一组学生准备了三组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量筒和圆柱形量筒,以及足够多的清水。先让学生将圆锥量筒倒满清水,接着倒入圆柱形量筒中,观察究竟要倒几次圆柱体量筒才能倒满,最后学生发现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组学生则准备了三个形状、大小一样的橡皮泥圆锥。量出圆锥体橡皮泥的底和高,然后把它们捏成一个与圆锥底面积相等的圆柱,量出圆柱和圆锥的高度相等,从而得出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组学生准备的是三个大小相同的圆锥量筒和一个与圆锥底和高都相等的圆柱形量筒和足够的细沙。先将圆锥形量筒装满细沙,接着倒入圆柱形量筒,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学生发现圆柱的体积正好是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三倍。
这样教学,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生活素材,自主研究实验,共同归纳,从中得出数学结论,既增强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小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使学生真实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之真谛。
4.动手实践操作,体验创新快乐
在数学课堂上动手操作实践是学生的一种主动的学习活动。手脑并用,人的大脑的创造性有关区域因受到刺激而活跃,手使人的大脑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变得更聪明,大脑使手的技能得到进一步的训练,手变得更加的灵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等众多种感官活动中,亲历发现数学问题,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体验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圆柱,对圆柱的基本情况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柱体。学生自己选材、动手制作,发现圆柱体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时,圆柱体侧面展开会得到了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也可能是平行四边形;学生进一步还发现: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长或宽相等时才可以围成圆柱的侧面。
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这也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展示了学生个体的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成了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和创造者,从中充分体验学习成功和乐趣,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5.大胆求异发散,培养创新思维
求异发散是指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找不同方法和窍门。将求异富于联想,学生通过假设、质疑,追求新、奇、特,去追求一种与别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去求异、去讨论,勇敢地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过程中,有这么一道题:“一本故事书120页,小米两天阅读了这本故事书的,按照小米这样的阅读速度,读完这本故事书还需要多少天?”我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大胆地去思考、讨论,积极探究,得到的解法多种多样。
解法1:120÷(120×÷2)-2;
解法2 :(120-120× )÷(120×
÷2 );
解法3:2×[(120-120× )÷(120×)];
解法4:1÷(÷2)-2;
解法5:(1-)÷( ÷2);
……
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不断去探究,得到各种各样不同的解法,如此,教学便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让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不断发展。
6.鼓励质疑问难,增强创新信心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发挥主体作用,这既与现代教学论的思想相符,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疑是一切创新、发现的基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就会进一步地去探索、去创新。学生的疑问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世界万物都充满好奇,遇到问题喜欢问为什么。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好奇心需要积极培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大胆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
例如,在梯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在学习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时候,有的学生就提出能不能把侧面沿一斜线剪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公式。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和见解,不管他们正确与否,我都会及时鼓励和表扬,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久而久之,有机地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意识,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创新的信心。
總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教师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运用自己的智慧,定能让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四都中心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