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权威身份的话语构建研究
2017-12-11张迪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7.11.011
收稿日期:20170915
作者简介:张迪(1983—),女,山东掖县人,讲师,从事高中外语教学研究。
摘要:语用身份这一概念由陈新仁教授于2008年提出,意为交际中所体现的社会身份。采用陈新仁(2013)提出的理论框架,以课堂交际话语为语料,旨在探索国内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权威身份的话语构建,并在顺应理论的指导下解释权威身份的构建,从而引导高中英语教师正确认识其权威身份并合理运用课堂话语。
关键词:语用身份;话语分析;身份构建;顺应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1003103
社會学家费孝通指出,社会并不是个人的集合体,而是身份的结构,身份是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社会结构表现为身份结构,由不同身份组成[1]。交际活动中的双方都拥有多个社会身份,但在当下语境中被激活的身份是影响当前话语的身份,发挥主要交际功能。这种交际过程中的在线身份又被称为语用身份。语用身份来源于社会身份,是社会身份在特定交际语境中的语用化,是交际主体可以利用的语用资源。
1语用身份的话语构建
1.1话语实践类型
“语用身份是特定的社会身份在语言交际语境中的实际体现、运用甚至虚构。这种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者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统称为语用身份。”[2]这一定义体现出语用身份的语境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其复杂性表现为,语用身份来源于社会身份,但不同于社会身份;动态性表现为,语用身份在交际中由话语所构建;语境性表现为,语境的变化直接影响语用身份的选择,语用身份是语境化的。
关于如何通过话语构建语用身份,陈新仁[2]修正Tracy[3]的研究,总结出与身份构建相关的话语实践类型,如下表所示。
由表中可见,语用身份的构建是交际者的选择,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可能受到交际需求、交际目的,以及语境等因素的影响。交际者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话语实践类型来帮助构建语用身份,换言之,一种语用身份有可能由多种话语实践类型所构建。
1.2权威身份构建的文献回顾
作为一种机构性话语,课堂口语话语研究涉及多种口语话语体裁和主题。例如,办公时间师生互动中的指令性言语
与身份构建相关的话语实践类型[2]
话语实践描述语码选择提示自己或对方身份的语言(如英语、汉语)、方言(如普通话、东北话)、特定语码、黑话等语体选择提示自己或对方身份关系的语体(如正式语体、随意语体等)语篇特征提示自己或对方身份关系的语篇或会话组织特征(如话轮转换行为)话语内容提示自己或对方身份的话语内容(如话题、信息、观点、预设)话语方式提示彼此身份关系的说话方式(表达思想的直接或间接程度、投入程度)言语行为提示自己或对方身份的言语行为(如批评、表扬、建议、宣告)称呼语提示自己、对方或他人身份的称呼语语法选择提示自己、对方或他人身份的语法特征(如人称代词、附加疑问句、感叹句)词汇选择提示自己身份或双方身份关系的词汇(如敬辞、行话、缩略词、语气词)语音特征提示自己身份的语音方式(音高、语速、音质、口音、标准音)副语言特征提示身份的手势、距离、眼神等手段行为的作用、师生互动中的话语组织结构、学生寻求教师帮助时的话语策略,等等。Tracy和Naughton[4]采用话语分析的方式考察“身份工作”(identity work),权威身份一般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具有丰富的知识(knowledgeability)、原创性强(originality)和考点研究的丰富经验(intellectual sophistication)。而且,交际话语中的有标记及无标记的互动形式一般与具有丰富的考点指示相关;兴趣点的拓展一般与原创相关;词汇的选择、对比和区分重点突显丰富的知识。夏芳[5]借助“话语身份”概念考察答辩委员会成员的权威身份建构,通过对情态使用和人际意义的分析发现,建构方式包括:交谈与沉默方式、问题类型和对听话人未理解的回应。而且,质疑话步(intellectually challenging moves)大多由机构性对位较高的说话人发出,质疑的力度与提出者的地位紧密关联。Heritage和Sefi[6]发现,权威身份建构的策略主要有两种,即一方面展现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熟悉,另一方面显示自己在该领域的成功经验。
2高中英语教师权威身份的话语构建
依据教师的课堂话语,高中英语教师主要有三种类型语用身份:权威型教师身份、谦虚型教师身份和友善型教师身份。每种身份由对应的话语所构建,主要涉及称呼语、言语行为、话语内容、语篇特征以及词汇选择这几种话语实践类型。本文着重分析权威型教师身份的话语构建。
2.1称呼语
在使用语言时,人们会在语言结构和系统的原则内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以满足当时语境的交际需要。一般来说,如果说话人有特殊的交际目的,在做出语言选择时,元语用意识往往会在较大程度上参与指导和调控,最终形成具有明显语用特征的话语选择。称呼语的使用就是实现这种元语用策略的外在手段之一。称呼语可以建构个体身份、人际身份和群体身份。其中,自称是个体身份的典型表达方式,他称可以反映出人际互动中的角色分配和身份,群体身份主要通过群体特征来获得。
称呼语指对自己或他人的称呼,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发话人和听话人的身份关系。课堂话语中的教师身份构建主要集中在人际身份。人际身份是在人们的言语互动中构建的,说话人在交际中通过活动中的角色分配、交往设定来获得相应的身份。课堂上的教师人际身份的构建手段之一是称呼语。称呼语一方面可以打开话轮,另一方面适应课堂交际需要并制约学生的认知语境。课堂话语中的称呼语主要是教师对于自身以及学生的称呼。例如下段课堂活动:endprint
So part two, the main idea of part two is a flashback. So what does flashback mean? You can tell me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is word. 杜XX, you know? Flashback.
这个片段中,教师提问学生英文单词的中文释义。其中,她对于自己的称呼语为第一人称代词me,而对于学生的称呼语为第二人称代词you以及直接称呼学生的姓名。这两个代词的使用清晰地区分出作为教师的me以及作为学生的you,直呼姓名的称呼方式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彰显出教师对自身权威身份的认可和保持。我们还可以从认知的角度解释称呼语的特征,一个称呼语的使用过程就是称呼者和被称呼者通过称呼图式的相互认知过程,这个认知过程充分反映出话语交际者的民族文化意识。上述英语课堂的称呼语使用凸显出英语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意识,即“我(me)”与“你(you)”的不平等关系。直呼对方“你(you)”显露出说话人对于听话人地位的认知,也促使听话人了解说话人对彼此关系的认知,促进交际关系的确立。课堂活动中教师的权威身份具有稳定性,但随着交际目的的达成,也须对其进行协商,称呼语可以帮助说话人引导听话人重新设定和认知身份。
2.2言语行为:指令类
Austin[7]将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其中,言外行为是指说话者的意图所在。Searle[8]又将言外行为分为: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其中,指令类言语行为多见于课堂活动话语中,有助于教师的权威身份构建。例如以下课堂活动:
T: Rearrange them in correct order from paragraph f to m. Now, two minutes for you, start.
S: (They were looking at the questions on the screen instead of reading the textbook.)
T: I suggest you to read the text first. Ok? 先读文章然后再看上面,好吧。(2 minutes) ok, time is up. 柳XX, could you please (.) tell me your answer? Which one comes first?
这段话语中包含3种指令类言语行为:命令、建议和提问。首先,教师采用祈使句为学生布置练习题。学生的反馈令其不满意,于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做题习惯,教师直接建议学生阅读课文,这一建议收效良好。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令学生给出的答案正确。这3类指令类言语行为的作用是使听话人做某事,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指令类行为使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完成学习活动(做题、阅读课文、回答问题),从中凸显出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利和主导作用,构建其权威身份。
2.3语篇特征
课堂语篇有其独有的特点。通常来说,教师掌控话轮和话语内容,典型的课堂话语模式是IRF结构,即教师引发—学生回答—教师评价,这些特点能够建构相应的教师语用身份。
[I]T: So part two, the main idea of part two is a flashback. So what does flashback mean? You can tell me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is word. 杜XX, you know? Flashback.
[R]S: Um, 就是转折
[F]T: 转折↑?
[I]Actually flashback means something that takes the readers back to 或what happened many years ago. ok?
[R]S: oh
[I]T: So flashback means?
[R]S:回想
[F]T:对,闪回。一种倒叙的手法。Ok? Very good. thank you. Now, please look at section two. So this part is about the turning point in the girls relationship.
[I]So turning point, meaning? 陈XX, turning point means?
[R]S: 转折点
[F]T: 转折点,very good. Ok, thats the framework of this story. So now, could you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I would like you to read part A on the screen.
上文的师生交际话语是IRF结构,这一结构的特征是教师不但具有更多的话轮,而且控制话轮的分配,通过点名或者示意的方式將话轮分配给学生。在话语内容方面,教师也占据主导地位。上文中的教师给出的3项任务,首先是对flashback的释义,然后是对turning point的理解,最后是阅读屏幕上的课文内容。3项任务的引出、转换、总结都由教师完成。可见,无论是语篇的结构还是话语内容都由教师掌控,从而构建出教师的权威身份。
3教师课堂权威身份的顺应性解读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构建语用身份的过程一直受到课堂语境的调控,教师在发出话语和接收学生话语时都不断地结合语境选择表达方式以期顺应课堂语境。Verschreren[9]指出语言使用者凭借语言的顺应性、商讨性和变异性等特征在交际语境下选择合适的话语。这里的顺应性是对交际语境的顺应,商讨性是在顺应语境的基础上灵活选择表达方式,变异性是相同语境下的表达方式多样。顺应论可以解释教师对于语用身份的选择,这里的语境因素包括物理语境、心理语境和社交语境。endprint
物理语境主要是指语言使用的时间和空间因素[10]。对于时间因素,一堂完整的英语授课一般由导入、互动、讲授、总结等部分构成。在知识的导入和互动阶段,教师常常化身为学生的一员,与其共同体验和识解前期内容的要点,构建认知语境共同体。从而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维逻辑路径搭建新、旧知识间的衔接渠道,强化旧知识的同时自然搭建起与新知识的衔接关系。为了将新知识准确而有效地传达给学生,权威型教师身份常常出现在讲授和总结阶段。这部分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其间教师凭借对所讲授知识的体系性把握,能够掌控教学活动各环节的内容和推进节奏,有效地根据课堂学生的反应情况调整进度和节奏,保证教学效果优良。对于空间因素,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须站在讲台上,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空间上的距离差,并借助空间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认识,构建权威型教师身份。
心理语境强调的是心理因素,这里涉及的两点是情感和面子因素。由于紧张严肃的课堂活动的授课环节构建成的权威身份易引发学生的敬畏和疏远情感,为此影响课后的作业情况反馈和沟通。在情感方面,教师在课上的互动环节要结合学生对知识点的反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不仅平等地对待每名学生,还经常鼓励成绩不理想学生,在互动中多与学生分享趣事,通过这样的方式传达教师的关爱、理解之情,一方面可以构建友善型身份,另一方面缩短权威身份带来的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在面子方面,由于在课上活动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差异,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面子,不愿与教师沟通,甚至拒绝说明理由,对此教师可通过借助权威型和博学型教师身份多接触学生,细致分析其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打开学生的心结,通过课后的友善型身份保护学生的消极面子,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积极面子。
社交语境包括社交场合、权势关系、文化等因素。高中教学的课堂语境下主要包括权势关系和社会距离。教师构建的权威型身份体现出师生的权势关系——教师发出指令、传授新知识,学生执行指令、反馈学习结果。这其中教师发出指令直接关系学生执行指令的效果和质量。高中学生由于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开始主张自身的社会身份,特别是针对其学校生活中的主要交际对象——教师,部分学生的身份意识清晰且强烈,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发出指令时须注意言辞表述的方式和态度,依托自身的权威身份尽可能凸显关爱和理解,提升学生对教师指令的执行热情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2013(4):27—32.
[2]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Tracy K. Everyday talk: Building and reflecting identities[M].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2002.
[4]Tracy K., Naughton J. The Identity Enactment in Intellectual Discussion [J].Communication Monograpbs, 1994(4).
[5]夏芳.论文答辩中教师的话语身份特征研究——一场英文硕士论文答辩的个案研究[J].中国外语教育,2009(3).
[6]Heritage J., Sefi S. Dilemmas of Advice: Aspects of the Delivery and Reception of Advice in Interation between Health Vistors and Firsttime Mothers[A].In:Drew, P., Heritage, J.(Eds.). Talk at Work:Interation in Institutional Settings[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7]Austin J.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8]Searle J.A classification of illocutionary acts[J].Language in Society, 1976(1):1—23.
[9]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Hodder Arnold, 1988.
[10]任育新.学术建议中的身份建构[M].天津: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A Study on the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f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Classroom Authority
ZHANG Di
(No.9 Middle School of Harbin,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 of pragmatic identity was proposed by professor Chen Xingren in 2008, which means the social identity embodied in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dopt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proposed by Chen Xingren (2013), which aims to explore the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f the authoritative status of English teachers in domestic high schools. Under the guidance of adaptation theory, the construction of authoritative identity could be explained in order to guide the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ir authority and use classroom discourse properly.
Key words:pragmatic identity; discourse analysis; identity building; adaptation theory(責任编辑:朱岚)2017年11月第36卷第1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Nov.2017Vol.36 No.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