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媒介批评话语分析
2017-01-21刘佳王燕宁
刘佳+王燕宁
摘 要本研究以西方六大纸媒为例,致力于研究西方主流媒体对习近平此次反腐败举措的报道及评论,研究涉及英美主流媒体的报道主题、报道风格及基调、语篇特征等。通过建立133,385字语料库,结合语料库语言学及批判性内容分析,旨在分析西方媒体对中国反腐败举措的报道以及在西方社会可能形成的公众认知。研究发现,西方媒体在针对报道中国此次大规模反腐败举措时大多持正面态度,认为此次反腐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中国的长久良性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但由于意识形态及报道风格的差异,部分西方媒体对此次反腐持批判性态度,认为其象征意义大于其实际效应,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社会的腐败现象。
【关键词】中国反腐败;语料库;西方媒体;话语分析
1 引言
腐败是中国经济现代化道路上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自习近平于2012年成为中共领导人后,开始治理政府、军队和国有企业内部存在的腐败问题,受到了公众的广泛肯定。然而,主导世界话语权的西方主流媒体是如何报道中国此项政治举措的,以及中国的外部政治形象是否从中受益则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剖析英美主流媒体在报导及评价此次反腐举措的现状,从而为解读中国在西方主流媒体的政治形象做出贡献。借助语料库语言学,本研究涉及报道量、报道基调、报道立场以及报道语言层面的深度剖析。考虑到英美媒体在塑造全球观念内的主导性及影响力,作者拟选择英国和美国的主流媒体作为代表,试图研究西方主流媒体对此次反腐的报道风格及特征。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洞察中国国际政治形象、国家品牌外宣和公共外交。针对此次国内拍手称快的反腐行动,西方媒体是否能够公正全面报道此次政治举措,亦是否会因意识形态不同而秉承有色眼镜对中国式反腐持有批判态度。该研究有助于分析国际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政治事件的议程设置,了解西方媒体对中国政府反腐败的评价,中国政治传播的现状,以及西方公众对中国政治举措的整体认知。
2 文献综述
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崛起,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聚焦在中国的软实力提升上。知名国际关系学者阎学通(2007)认为良好的政治治理对外界社会更具有吸引力。坚持这一观点意味着维护稳定、和平崛起以及创造有利的国内发展条件对提高中国软实力至关重要,而腐败则是对良好治理的严峻挑战。面对此次大规模的反腐举措,中国国内媒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了报纸和电视对腐败案件的持续报道,网络社会媒体更加激发了全民参与及监督,并使这一反腐败运动成为全国性的行动。
然而,尽管外部世界对中国式治理的认知是基于事实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被媒体所塑造的。成功的政治宣传需要政府基于事件组织框架,并促进外部世界对其形成有益的认知。然而,中国传统上被贴上了一个“内部形象较好,外部形象欠佳” 尴尬的标签。鉴于政治、意识形态和新闻报道的差异性,西方媒体对中国反腐败举措的报道也将影响中国的软实力建设以及外部世界对中国政治治理的整体认知。
因此,本研究以英美主流媒体为例,研究涉及英美主流媒体的报道主题、报道风格及基调、言语特征等,从而试图总结中国的国际政治形象并进一步剖析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政治治理的具体议程设置。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结合语料库语言学及批判性内容分析,从而研究西方媒体如何报道和解读习近平的反腐运动,并深度剖析西方媒体的框架作用以及评估中国政治传播的有效性。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语料库语言学及批判性内容分析法相结合,试图对西方主流媒体所塑造的中国政治形象展开跨学科的、多维度的深度分析。作者计划选取具备国际影响力但政治立场不同的三份英国主流纸媒,即《卫报》《每日电讯报》和《泰晤士报》;以及具备国际影响力但政治立场不同的三份美国主流纸媒,即《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美国今日》。具体来说,作者将以习近平上任为时间节点,借助Lexis-Nexis搜索引擎搜集从 2012年11月15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关于中国反腐败的相关报道。作者设定“China anti-corruption/anti-graft”为搜索词,并通过人工阅读的方式选取165篇(文长300≥单词)报道习近平上台后开展反腐举措的文章,建立规模达133,385字名为“英美报道中国反腐”语料库。研究者将使用AntConc软件进行量化分析,其中包括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索引分析等。研究结果如下。
4 分析结果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Firth在研究词语的搭配现象时非常强调语境的重要性,认为词语的意义是语境(搭配词)选择的结果。Firth(1957:11)曾做出论断:“由词之结伴可知其义”。换言之,词语与其共现词之间存在相互期待和相互预见的关系,而西方媒体对中国反腐败举措的评价和态度即体现在其周围词语的评价意义上。因此,要分析西方媒体对中国反腐败的评价,可观察其周围的词语意义。图2为以AntCont 3.3.5w软件制作的,从语料库中提取的有关反腐败报道的相关索引行。
由表1可见,西方媒体对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反腐败”的举措大体持肯定态度,譬如他们认为,此次反腐败举措涉及面广泛(a sweeping campaign),效果显著(clear success),称得上是中国政治举措的里程碑事件(milestone),对中国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有良性影响(sustained/more efficient)。与“反腐败”密切相关的积极词语频率较高,如 success(27);high-profile (90); efficient/effective (33); sustained (17),sweeping(28); positive (41);far-reaching (27)。例如,《华盛顿邮报》在2015年2月14日名为“Corruption reform takes toll in China”的报道这样评价:“Some economists argue that the anti-corruption drive will ultimately make China's economy more efficient and lower business costs, just as similar campaigns i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were credited with doing in the 1970s.”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通过主题分析发现:此次大规模反腐败举措对中国奢侈品消费的负面影响是西方媒体报道涌现出的一个主要话题,而此现象从侧面印证了此次反腐举措取得的威慑性作用。《华盛顿邮报》2015年3月19日报道称“Graft has certainly not gone away, but the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has taken a toll on the sales of luxury goods and on business at high-end restaurants and hotels”。又如,该媒体在2013年4月2日名为“China cracks down on symbol of corruption”的报道中称,“The overall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has set back the luxury industry that has boomed for years in China on the wallets of wealthy government officials”。
由此可见,西方媒体对中国此次反腐败举措持有较为积极的评价。在他们眼中,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较为有效的成就,对当今社会的腐败之风进行了强有力的打击,对世界来讲是重大利好,也将为国家社会实现互利共赢、和平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推动作用。
然而,国强必霸以及不同意识形态的思维定式使得一些西方媒体在面对中国政治治理时心态复杂,甚至不乏误解、嫉妒和恐惧。部分西方媒体偏信中国威胁论,对中国此次反腐败举措也存在质疑心理。譬如,一些媒体认为此次中国反腐行动缺乏透明度,只是在当前北京政府推动下一个被吹捧的口号;还有媒体对中国反腐现状持讽刺态度,认为北京政府离真正清除腐败遥不可及。检索本语料库也可发现西方媒体对中国此次反腐败行动的负面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美国媒体对中国此次反腐败举措的批评性笔调较为明显,其中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较为突出。例如,《纽约时报》在2015年12月11日这样发声:There are those who say that relying on the anti-corruption commission and anontransparent process to ferret out and punish offending officials is not theright way to set the party straight。除去对此次反腐举措有效性及目的性的质疑,部分西方媒体则质疑此次大规模反腐举措会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存在质疑。《华盛顿邮报》在2015年2月10日提出质疑:Without corruption, some ask, can the Chinese economic system function? The anti-graft campaign undermines the economy as fearful local officials delaytheir decision-making。
通过主题分析可归纳:西方媒体对中国反腐败举措的质疑主要存在于反腐行动的透明度、有效性及目的性,以及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冲击等方面,其中以《华盛顿邮报》的批判笔调最为突出。这些负面报道说明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此次反腐举措持批判性态度具有负面倾向。但考虑到西方媒体“muckraking”的报道风格,以及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差异所形成的预设价值观,负面立场并不算明显。尤其,与早期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相比,正面报道率已得到提升。如根据李希光等学者20世纪末的研究, 中国在欧美国家的形象被严重扭曲,常常被描绘为“威胁美国和邻国”“民族主义在死灰复燃”“偷窃知识产权的海盗”和“威胁全球经济的-奸商”“践踏人权的警察国家”等等。
5 结语
研究发现,以英美媒体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在针对报道中国此次大规模反腐败举措时大多持正面态度,对此举措正面及中立评价的比例较大,对习近平上台后发起的反腐败清扫式举措评价较高,认为此次反腐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中国的长久良性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并有效遏制了不法官员贪污消费、购买奢侈品等不良现象,这与新闻报道语言要尽量保持客观中立的新闻理念一致;但部分西方媒体对此次持批判性态度,认为其象征意义大于其实际效应,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社会的腐败现象,甚至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负面影响,其背后主要原因可归结为政治体制差异形成的预设价值立场及西方媒体长久以来形成的“muckraking”的报道风格。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跨学科角度出发,以量化数据为基础,在世界日益多极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推进我们对媒体框架作用的理解。首先,在语料库语言学的辅助下,本研究试图提供足够量化数据,以弥补传统以来倾向质化的媒体研究。其次,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媒体对中国反腐的报道,本研究将对现有的媒体研究以及中国国际政治形象的研究提供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79-147.
[2]孙有中.国际政治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2002(03):14-21.
[3]阎学通.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N].环球时报,2007-5-22.
[4]Chen,D.4 misconceptions about Chinas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N]. The Diplomat,2014 August 6.
[5]潘一禾.“国家形象”的内涵、功能之辩与中国定位探讨[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75-80.
[6]Xiang,D.Chinas image on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social media[J].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2013,19 (02):252-271.
[7]Partington,A.The changing discourses on anti-Semitism in the UK press from 1993 to 2009.A modern-diachronic corpus-assisted discourse study[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2012,11(01),51-76.
[8]Firth,J.A synopsis of Linguistic Theory 1930-1955[J].Studies in Linguistic Analysis,1957,1-32.
[9]邵斌.西方媒体视野里的中国梦-一项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J].外语研究, 2014(06):28-34.
[10李希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24-167.
作者简介
刘佳(1988-),女,硕士学位。现为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王燕宁(1987-),女,硕士学位。现为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作者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省大连市 116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