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中的美育教育研究
2017-12-11邵凌春孙珊陈晓莹
邵凌春++孙珊++陈晓莹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理念逐步深化,注重小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小学生审美意识,是现代化小学美术教学重点发展方向。为此,本文将从小学美术课堂着手,分析美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 美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1-0141-02
为相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落实小学美术教育,注重小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培养小学生创造力与实践能力,需要小学教师冲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思想,提高对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视,落实因材施教,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开展美育教育的意义
审美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重要内容之一,注重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与审美能力的提升是现代化小学教学的重点教育内容。美术课作为小学阶段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小学生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在小学美术课堂开展美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一)美育教育构建共性与个性审美意识
每一个学生均是相互独立的个体,针对不同的事物拥有不同的发展观点,受社会环境、发展时代、教育程度、阶级层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一个学生对“美”的理解均有所不同,从而形成独具个性的审美意识。因不同的学生生活在中一个社会环境、发展时代、阶段层次,并接受相同或者是相似的教育,使学生对“美”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相同性与相似性。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对小学生开展美育教育能够使学生拥有独具个性的审美意识以及求同存异的共性审美观念。
(二)美育教育丰富文化内涵完善人格
小学美术课对学生开展美育教育能够通过学生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与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美术文化素养,丰富学生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欣赏,从中领略不同的艺术思想,使学生能够拥有一个发现美的眼睛,懂得从生活中不断的发现美、创造美;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步形成完整、系统的美术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树立健全的人格。
(三)美育教育增强审美感受
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是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生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学生能够从不同的美术作品中获取不同的审美体验,能够正视不同文化作品之间的差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端正个人审美意识,增强审美体验。
(四)美育教育提高想象力
简单的绘画教学活动是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基本教学形式,学生通过观摩教学作品,从多个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了解创作内涵,不断搜集各方面的创造素材,通过发挥想象力与创作力紧密围绕教学主题绘制独具特色的美术作品。
二、小学美术美育教育教学方法的构建
受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落实美育教育,首先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小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情感体验,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小学美术美育教育的落实,需要构建具有现代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从我国美术教学活动的发展情况来看,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语言传递教学”,另一种是“直观感知教学”。其中,“语言传递教学”主要是由教师通过口述的形式,将美术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直观感知教学”主要是学生直接对优秀的美术作品或者是教师所做的范画进行欣赏与辨析。为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需要教师以讲授教学模式为教学基础,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全面了解学生的审美意识,落实因材施教,开展观摩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构建良好的审美方式,塑造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对学生开展美育教育的关键,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改革与创新,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深入到小学教学活动之中,教师通过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根据教学内容,下载与之有关的优秀教学素材,整合教学资源,将文字素材、声音素材、图形素材、动画素材、色彩素材整合在一起,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意识,使学生能够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除此之外,教师应合理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机的融合成一个整体,防止教学重点偏离。从傳授教学角度分析,教师应保证教学语言的简洁性与生动性,正确把握授课时间,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充足的教学知识,然后给予学生一定自主性学习时间与合作性学习时间。学生通过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能独立思考,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细心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能够拥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开展合作性学习活动,学生能够通过讨论与交流,对不同的美术作品进行分类、归纳,对美术作品拥有一个整体性、针对性、系统性的共性审美意识。
三、提高小学美术美育教育教学策略
为提升小学美术美育教学质量,需要教师转变课堂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艺术作品的鉴赏者,科学利用教学资源,扩展学生知识体系,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因材施教。
(一)转换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化,将以人为本理念运用到现代化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从被动式学习意识转变为主动式学习意识,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学习《魔幻的颜色》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以“三原色”为教学中心,围绕“三原色”讲述一个丰富有趣的教学故事,将学生的思维意识引入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学生通过听故事,小组结合动手做“三色转配”“二色转盘”,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以及教科书中优秀的教学作品,从中汇总教学知识,明白“什么是三原色”,了解“两原色与三原色结合在一起后的现象”,能够通过动手实践,利用三原色调配出自己想要的其他颜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合作意识,在合作中探索、在独立思考中不断发展,从中领略不同颜色的美感,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色彩美与结合美。
(二)巧用资源,增强学生的思维感知能力
为丰富小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应科学利用教学资源,保证教学资源质量,使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审美意识。例如,教师在开展《大人国与小人国》教学活动时,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格列夫游记》的电影片段,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分析“大人国”与“小人国”的由来,然后利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想象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对“大”与“小”有一个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与逻辑性思维能力,明确事物的主体性,端正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正视主观意识与客观意识,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懂得换位思考。
(三)精心创作,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学生具备基本的美术审美意识与知识体系,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动手创造具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已学的美学知识,开展具有美感的艺术创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开展《添画》教学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别展示一幅图画,学生通过观察艺术作品,以回答问题的形式将图画中的内容逐一的列举出来;给予学生2-3分钟的时间,学生通过观看图画进行独立思考,想一想所展示的图画中还需要添加一些什么东西;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自己想要添加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探讨;教师充分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聆听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审美取向,及时发现学生在“美育”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的指导与引领,使学生能够朝着正的方向发展,落实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以及同学、老师的提示开始动手添加,使学生能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最后,每一个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开展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以及教师总评,使学生能正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互相学习、取長补短,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提高美育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课堂开展美育教学活动是现代化教学实践的必然要求,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必然产物,能培养学生个性审美意识与共性审美意识,丰富学生文化内涵,完善学生个人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增强审美感受,提高想象力与创造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与合作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晔.小学高年级语文审美教育实践方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李懿人.多元性教学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的重要性[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