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琴音乐的情感基本表现形式解析琴曲《忆故人》
2017-12-11丁华华杨鹏
丁华华++杨鹏
摘要:音乐中的情感表现是乐曲中的灵魂,也是演奏者反映作曲者精神品质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东西方的艺术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一个以写实表现为主,一个以写意表现为主。随着21世纪国际间的交流,西方的乐理可以借鉴来研究东方音乐,但并不完全适用于研究东方音乐的情感表现,因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特别是古琴音乐的情感表现性,由于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其演奏方式和记谱方式完全是中国的传统样式,故其音乐中的情感表现性也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出来,所以情感表现性有待研究探讨的一面。本文旨在对古琴曲《忆故人》中,情感表现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古琴音乐 情感表现 《忆故人》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1-0023-04
一、分析古琴音乐情感的表现
汉代桓谭[1]云:“夫遭遇异时,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故谓之‘操。‘操以鸿雁之音。达则兼善天下,无不通畅,故谓之‘畅。”根据桓谭文献可知,古琴曲可分为,“操”和“畅”两种形式,造成这两种形式的原因是为了表达作曲者不同的情感诉求,其主要来源是,琴人对于外界事物变化的感知和内心感悟相接合,这也包括琴人个人的审美意识。在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琴曲中,很多作品诸如此类。例如:《大胡笳》《小胡笳》《饮马长征窟》《子安之操》《白头吟》《楚妃吟》《粱甫吟》《昭君怨》《长门怨》《湘妃怨》《忆故人》等。这些琴曲大多是琴人借鉴的民间故事或者历史事件创作出来,以此表达个人情感。可以说古琴曲的情感表现包括了环境、场景等一系列的发生情节。
明代徐上灜[2]云:“夫恬不易生。澹不易到。唯操至妙来则可澹。澹至妙来则生恬。恬至妙来则愈澹愈不厌。故于兴到而不自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扰。意到而不自浓。”由此可见,古人所强调古琴曲中的情感是一种“中和”之美,这种美发自内心,但又恰到好处,正如文中所说“故于兴到而不自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扰。”这也可以理解为演奏古琴的时候,弹琴者所持有的基本心态,即在表现情感的同时,做到演奏乐曲时的收放自如,并且直接传递给听众动人的旋律。
中国音乐的旋律,不同于西方音乐的旋律,不仅是基于审美意识的不同,更由于表现形式的不同。西方音乐强调旋律的和谐之美,并且重视其演奏的形式,常常是几个乐器交替演奏出多个和声乐章;而在中国音乐,主要重视音色在音乐中的表现功能,重视音色作用于人的感觉,以及由此而来的音乐“质感”。特别是古琴的表现力往往是通过音域、音质和音色等因素共同表现出乐曲中的情感,这其中音色是表现的关键,乐曲中主旋律部分通常由音色模拟景物、展现故事情节、表达演奏者情感等方面组成。
元代陈敏子[3]云:“声在天地间,霄汉之籁,生岩谷之响,雷霆之迅烈,涛浪之舂撞,万窍之阴号,三春之和应,与夫物之飞潜动植,人之喜怒哀乐,凡所以發而为声者,洪纤高下,变化无尽,琴皆有之。唯明知之士,能取琴之所有,以著其妙。”由此可见,古琴的音色除了模仿自然景色,展现故事情节等方面组成,也是传递的媒介。“明知之士”通过演奏古琴,展示古琴所具有的妙境,打动听众的。至于这其中的妙境究竟如何?以下将通过古琴曲《忆故人》来进行具体的解析。
二、解析《忆故人》题解的情感表现
目前已知《忆故人》琴曲,记载于《今虞琴刊》[4],其题解内容较为详细,书中言及:“忆故人亦名山中思故人,或云空山忆故人,传为蔡中郎作。赵耶利琴规言,蔡氏五弄寄清调中弹侧声,故皆以清杀。此操借正调以弹慢三弦之调,当属黄钟宫,然曲中低声祇用,及一弦徽外虚散音而不用,推出不在其例 ,实为太簇商,盖寄商于宫者也。”
根据此段文字记载,忆故人又名山中思故人,传为蔡中郎作,而《山中思故人》在其他琴谱中也有记载,如《重修真传琴谱》[5]中有《山中思故人》的琴曲,其题解为:“是曲也,蔡邕所作。曲之趣者,为思念故人,别殊难会。而思慕于心,时无不想言,而我有好怀,无所控诉,思我美人,天各一方。欲往从之,不能附翼,与谁言欤。噫。离合是无凭焉。”由此而知,两曲均传为同一作者所作,由于名字大意相同,似有关联(待后段进一步论证)。
不仅如此,在明代的《神奇秘谱》[6]中也有记载:“臞仙曰,是曲者,与秋月照茅亭一人之所作也。盖曲之趣也,我有好怀,无所控诉,或感时,或怀古,或伤悼,而无所彂越者,非知音何以与焉。故思我昔日可人,而欲为之诉,莫可淂也,乃作是曲。故前圣之所谓道之不行,乃思圣人。故曰,我思美人天一方,欲往从之不能忘。是其言也”。此书题解和《重修真传琴谱》相似,书中言及“我思美人”等句子。对照《重修真传琴谱》和《神奇秘谱》的古琴曲谱,两者除个别章句略有不同,如开曲,第一段第一句等,但其大体框架包括主旋律基本保持一致,可以由此推断,两者有传续关系。
在顾梅羹的《琴学备要》[7]中,关于《忆故人》的记载:“忆故人又名山中思友人或山中思故人。最早见于明洪熙元年1425朱权所辑的《神奇秘谱 太古神品》中,为紧五慢一黄钟调三段小曲,传为后汉(132-192)蔡邕所作。以后就祗浙音释字、风宣玄品、重修真传、琴苑心传等四家琴谱传录,都是一系相承无异。清代名家谱集,即不再见。这里所采用的是庐陵彭氏理琴轩彭祉卿所传的谱本,据彭祉卿说是他父亲筱香老人在清末光绪年间得自蜀僧某手授的抄本,与神奇秘谱等五家谱集所载绝不相同。彭祉卿继承家学,精研此曲三十年没有间断,从曲操的作法上作了很细致的考定,认为与蔡邕的名作游春、幽居、坐愁、秋思,琴家称为蔡氏五弄的作曲手法,正好相合”。
根据此段可以得知两点:其一,记载于《今虞琴刊》的《忆故人》琴曲和《神奇秘谱》《风宣玄品》《重修真传》等琴谱所记载的《山中思友人》不是同一个琴曲,但其题解相近,可以判断两者为同名而异曲;其二,《今虞琴刊》的《忆故人》琴曲由于是手抄本,所以具有单一性,但不同的古琴家由于自身的师承关系,在乐曲的演奏技巧处会不近相同,所流露出的个人情感也有差别。
《五知斋琴谱 凡例》[8]中记载:“抚琴先须识题目之来意”。所以要讨论《忆故人》的情感表现性,须先具体分析这首曲子的题解。关于这首琴曲的题解,顾梅羹的《琴学备要》中的记载是:“演奏的时候,再能将故人久别,音讯未通,思念不忘,无可诉说的况味,设身处地的去深刻体会,自可得心应手,使辗转反复,委婉低徊,一往情深,无限思念的曲意,很传神的表达出来”。
根据记载可知,《今虞琴刊》的《忆故人》的大意是思念无法见到的故人,所以演奏者要表现出“辗转反复,委婉低徊,一往情深”的情感表现,这和《神奇秘谱》《风宣玄品》《重修真传》等琴谱所记载的《山中思友人》的曲意题解相一致。但是《山中思友人》的琴谱题解更为详细,如《神奇秘谱》中:“第一段,感怀茅斋满屋烟霞,兴何赊,老梅看尽花开谢,山中空自惜韶华。月明那良夜,遥忆故人何处也,遥忆故人何处也,何处也。第二段,忆旧青山不减,白髪无端,月缺花残。可人梦寐相关,忆交欢会合何难。迭嶂层峦,虎隐龙蟠,不堪回首长安。路漫漫,云树杳,地天宽。第三段,知我慨叹参商,地连千里,天各一方,空自热衷肠。无情鱼鴈,有限韶光,流水咽斜阳,咽斜阳,斜阳。”这里可以得知,《山中思友人》每一段旋律都表达某种特定含义,正如一个小说,其框架结构包括环境、人物、主要情节等各方面因素。此曲的情感表现是由感怀到忆旧再到知我,这样徘徊往复的过程。
除了1937年《今虞琴刊》的《忆故人》的琴谱之外,现代已知的《吴门琴谱》(1998年12月)已再版此曲。《吴门琴谱》是在《今虞琴刊》的《忆故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变化,其表现手法细腻。由于彭祉卿的录音没有保存下来,其原曲风貌不能完全清楚,吴兆基《忆故人》的古琴录音却保存完好,故以下将根据吴兆基的《忆故人》的录音,具体分析这首曲子旋律中的情感表现。
三、解析《今虞琴刊 忆故人》与《吴门琴谱 忆故人》的情感表现及曲谱變化
《今虞琴刊》的《忆故人》原曲为七段,《吴门琴谱》增加为九段,其变化加入吴兆基自身演奏风格和指法特色。整首曲子以泛音作为开篇,开篇两者基本一致,为1=C 2/4拍,其第一段泛音,如图:
《吴门琴谱 忆故人》[9]
开篇以四弦泛音“sol”为开始,结尾处也以“sol”结束,前后呼应。中间的音节,转折处多有重复如“sol.la”“la .sol”这样的重复音,更加让整首乐曲沉浸在一种,缠绵的情感中。不仅如此,在乐曲“走手音”[10]中,也有类似旋律出现,如图:
《吴门琴谱 忆故人》[11]
这段乐章多次出现在整首乐曲中。这里可以理解为,作曲者表达的情感中,有种固定不变的模式,且具有其象征意义。正如顾梅羹《琴学备要》中记载的那样:“使辗转反复,委婉低徊,一往情深,无限思念的曲意”。所以,这段旋律所表现的象征意义是其“辗转反复,委婉低徊,一往情深,无限思念”的感情。
《太音大全集》[12]云:“翼而鸣者,惟蜂知时;秋高气肃,长吟愈悲;审夫声而取喻,当即意求之。”由此知,古琴中“长吟”的指法是取法于自然,其大意为“秋高气肃,长吟且悲”。所以古琴乐曲中,长吟指法多以表现秋色且悲的情感,在《吴门琴谱 忆故人》的第二段开头就运用了这一指法,如图:
《吴门琴谱 忆故人》[13]
在泛音结束以后,直接在五弦上运用长吟的指法,通过走手音的尾音“带起”[14]低音la。这和《今虞琴刊》中《忆故人》乐曲表现不同,如图:
《今虞琴刊 忆故人》[15]
在第一段泛音结束后,用了“猱”[16]的指法,在四弦上七徽位,“抓起”[17]发低音sol,这样的旋律相比《吴门琴谱》较为轻快。根据《吴门琴谱》中关于《忆故人》的题解:“曲调缠绵悱恻,每当静中奏之,辄触发对远方亲友无限思念之情,而相会无期,催人泪下。”可知,吴兆基在演奏此曲的时候,为了表现出缠绵悱恻的感情,刻意在这一段乐章中做了调整,通过指法“长吟”[18]的运用,让整首曲风更加的细腻、委婉,这也是吴兆基个人情感的表现。
不仅如此,这首曲子的结尾处,《吴门琴谱》和《今虞琴刊》的《忆故人》也有不同的地方。如图:
《今虞琴刊 忆故人》[19]
《吴门琴谱 忆故人》[20]
《今虞琴刊 忆故人》在七弦上用了几个简单的“抓起”“带起”的技巧,流畅且轻快的转到下一个乐章。吴兆基在这一段处理,用了多个“抓起”“带起”的技巧,让这一段旋律更加多变。按《今虞琴刊 忆故人》的题解:“五段前四句两迭缠绵,往复不尽。依之当求弦外之音,方得曲中之趣。”这里很清楚的写明第五段的旋律中,具有缠绵往复的情感,此处的情感表现,更多是演奏者自身情感的体现,因其“依之当求弦外之音,方得曲中之趣。”故吴兆基在此段增加了几个音节的跳动,以此表现思念亲人催人泪下的细腻情感,也使整首乐曲的旋律高潮迭起。
通过上述分析,《忆故人》这首古琴曲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情感表现的:
(一)通过琴曲的题解。在众多古琴谱中,文字具有记录性,它记录了作曲者姓名的同时,也记录了琴曲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人物等各方面因素。至于山水、花鸟等题材的古琴曲大多是通过诗词、歌赋等题解表达形式。《忆故人》这首琴曲的题解,主要描述了对远方亲友无限思念,而相会无期之情,有其深远的意境。
(二)古琴指法的运用,指法是表现情感的主要方式,通过古琴“吟”“猱”等指法特色,丰富乐曲的张力,使乐曲更加的生动。不仅如此,由于地域、古琴流派以及个人演奏风格等因素的制约,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的古琴家演奏下,表现出不同的曲风,这也让古琴曲里的情感表现,呈现鲜明的个人精神风貌。《忆故人》这首琴曲,在吴兆基的演奏下,较《今虞琴刊》多增加了几段乐章,所表现的指法特色更符合吴兆基个人风貌,其情感表现缠绵徘徊,具有浓浓的思念亲友之情。
(三)古琴的节奏旋律,是表达情感的直接传播方式。在古琴曲中,节奏旋律是古琴曲传播情感的实质,如果前两点是古琴的灵魂和血液,那么旋律节奏则是古琴的身体,少了节奏旋律的表现,前两点都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一个古琴曲的情感表现,最先是通过节奏和旋律传递给听众,使其产生共鸣。在《忆故人》这首琴曲里,有其固定不变的主旋律,这是整首曲子主要的情感来源,而主旋律之间的变化,又有节奏迭起的高潮部分,从而让思念故人的情感变的更为丰富,更为凄美动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古琴曲的情感表现具有多样性,不同的琴家在演奏相同古琴曲的时候,其指法、节奏、旋律等,彼此间有不同之处,这也可以认为是个人风格、地域流派的表现。研究古琴曲的情感表现性,以及古琴家的指法、旋律特征,对于保护世界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的古琴,更具有现实意义。这能让我们更加全面了解古琴艺术,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这一古老的艺术门类。
注释:
[1][汉]桓谭:《新论 琴道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67页。
[2][明]徐上灜:《溪山琴况》,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75页。
[3][元]陈敏子:《琴书大全 琴律发微篇》,1590年版,出版信息不详。
[4]今虞琴社:《今虞琴刊》,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19页。
[5][明]杨表正:《重修真传琴谱》第十册,北京:中国书店,2006年版。
[6][明] 朱权《神奇秘谱》,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年版,第117页。
[7]顾梅羹:《琴学备要》,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页。
[8][清]周子安:《续修四库全书 五知斋琴谱》第109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37页。
[9]吴门琴社:《吴门琴谱》,苏州:古吴轩出版社,1998年版,第69页。
[10]走手音:古琴的一种演奏技巧,通常为右手弹一下弦,左手按于琴面进行滑动,此为滑动音的通称。
[11][13]《吴门琴谱 忆故人》,1998年版,第69页,作者及出版信息不详。
[12]《续修四库全书 艺术类 太音大全集》第109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78页,作者信息不详。
[14]帶起:古琴的一种指法,其为右手弹一音,左手按弦后顺势离弦得一声也。
[15]《今虞琴刊 忆故人》,收录于顾梅羹《琴学备要》,2004年版,第256页,出版信息不详。
[16]猱:古琴的一种指法,其为左手按弦,在琴面作逆时针画圆弧状,让其尾音产生颤抖。
[17]抓起:古琴指法的一种,左手大拇指按弦顺势离开琴面得一声也。
[18]长吟:古琴的一种指法,其为左手按弦,在琴面作顺时针画圆弧状,让其尾音产生颤抖。
[19]《今虞琴刊 忆故人》,收录于顾梅羹《琴学备要》,第260页。
[20]《吴门琴谱 忆故人》,第72页。
参考文献:
[1][汉]桓谭.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67.
[2][元]陈敏子.琴书大全 琴律发微篇[M].1590.出版信息不详.
[3][明]徐上灜.溪山琴况[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明]朱权.神奇秘谱[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2014.
[5][明]杨表正.重修真传琴谱[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
[6]续修四库全书 艺术类太音大全集(第109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作者信息不详.
[7][清]周子安.续修四库全书 五知斋琴谱(第109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今虞琴社.今虞琴刊[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再版,2009.
[9]顾梅羹.琴学备要[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0]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叶明媚.古琴音乐艺术[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
[12]刘天华.艺术的生命精神与文化品格[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1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4]许健.琴史初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